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商业银行转型经营研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策略

编辑: 发布时间:2017-12-19 作者: 来源: 浏览:817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苍产蝉辫;招商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陈澍雨

    近两年,随着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国内金融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存款增长乏力与利息支出增加局面,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大、资产投放受限、盈利水平收窄等问题。传统存款定价策略越来越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急需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存款定价策略。由于国内利率市场化放开时间较短,各行市场化定价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因此本文将聚焦国外成熟市场,通过借鉴国外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存款定价机制提供帮助。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概况
    (一)美国利率管制的形成与弊端
    美国利率管制起于1930年经济大萧条,俗称"Q条例"(Regulation Q),是"大萧条"时期美国国会为重振美国银行业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19世纪20年代,美联储奉行自由放任的监管原则,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加之混业经营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存在过度竞争,美国银行业风险不断积聚。随美国金融泡沫破裂,美国银行业遭受挤兑与倒闭风潮,近半银行倒闭,剩余银行业几乎无法正常营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会为了减少银行业竞争,提高银行业利润,降低银行业的风险偏好,出台了包括Q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对存款利率设置上限,以及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在Q条例推行后的20多年中,Q条例对美国银行业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但随着金融脱媒与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竞争力不断下降,大量资金流向非银机构。商业银行负债荒又导致资产投放不足,大量银行出现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倒闭。由此,美国国会开展一系列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废除"Q条例"。
    美国放开利率管制的环境与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选用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来前瞻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从美国经验来看,Q条例的废除虽然增大了银行业之间的存款竞争,但也打破了利率管制对存款利率的束缚,为商业银行存款产物创新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银行业对非银机构的竞争力。从长远看,是有利于银行业发展的。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逐步放开管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1980年,美国国会开始尝试放开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为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做准备;第二阶段1980-1986年,美国国会正式公布为期6年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计划,并鼓励存款品种创新。截至1986年,除了不得向活期存款付息外,其它利率管制均被取消。第三阶段1986-2011年,2011年美联储最终取消了对活期存款禁付利息的规定。
图1: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事件表
 image001.png
    从广义上看,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自1970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共历时41年。从狭义上看,尽管2011年以前活期存款被禁止付息,但1986年后仍可将美国视为完成利率市场化。因为1980至1986年间,美国银行业推出了许多创新的存款品种以满足客户对于活期资金高收益的需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NOWs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s)与MMDAs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s)。这两类账户均具备随时支取(或转账),并同时享受高额收益的特点。
    美国放开利率管制遵循着"先大额后小额,先定期后活期"的规律。最先放松管制的是利率敏感性较高的大额定期存款,随后是小额及短期存款产物,最后逐步去除存款门槛金额、存取限制等,这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颇有相似之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是逐步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并最终取消。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取消存贷款利率上限,但相比美国情况,利率市场化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例如当前存款计结息规则仍沿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问题的通知》,存款利率仍参照央行基准利率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未结束,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将持续推进。
    (三)美国银行业变化
    从美国利率市场化前后银行业变化看,管制放开初期银行业盈利水平受到负面影响,存贷利差明显收窄。对比利率市场化前后美国银行存贷利差发现,1980至1985年(利率市场化完成前5年),美国银行业平均存贷款利差为2.17%,1986至1990年(利率市场化完成后5年)美国银行业平均存贷款利差下降54BPs至1.63%。
但从长期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升竞争力抵消负面冲击。以富国银行为例,1980年富国银行净息差(以下简称狈滨惭)水平与美国银行业持平,但其通过聚焦小公司与个人客户业务,获取高定价贷款与低成本存款(08年富国银行贷款收益率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98叠笔蝉,存款成本低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54叠笔蝉),狈滨惭水平快速提高。利率市场化后,富国银行狈滨惭水平最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0叠笔蝉。
图2:富国银行与美国银行业平均狈滨惭变动情况对比
 image002.png
数据来源:贵顿滨颁
    以此同时,美国1986年前后的储贷机构倒闭潮为我们提供了警示。美国储贷机构负债主要来自居民存款,资产主要投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由于储贷机构资产期限较长,资产负债管理中面临较大利率风险。1980年开始,美国利率水平快速提高,大量储贷机构存量业务出现亏损。美联储对储贷机构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其资本金要求、放松会计准则、推行存款保险优惠政策,但这却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储贷机构通过高息揽储的方式,快速扩大资产负债规模(83-85年间总资产规模增长4倍),错配风险与利率风险不断累积。最终,随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以及美联储收紧监管,大量储贷机构倒闭。
图3:美国银行业需救助或倒闭数量
 image003.png
数据来源:贵顿滨颁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存款竞争中过度追求规模只会放大自身经营风险,合理把握量价平衡才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二、美国存款结构与利率演变的启示
    (一)中美存款账户大致相同
    美国银行账户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种是活期账户,或者支票账户。提供日常支付、结算、转账、网上银行等功能,一般不支付利率或支付低利率(0.01%)。第二种是储蓄账户,其存款利率远高于活期账户,但其不提供支付或结算功能,需要通过转账至活期账户完成支付,而且每月还有转账或支付的次数限制。美国储蓄账户与国内储蓄账户概念不同,美国对公与零售都有储蓄账户,是一种资金留存与投资的账户,MMDAs账户就属于储蓄账户。第三种是定期账户或大额存单,具有固定的起息日与到期日,客户享有最高的存款利率。
图4:美国银行业各类存款账户利息与流动性比较
 QQ截图20171219143923.bmp
注:由笔者汇总整理
    从美国银行3种存款类型看,中美存款账户设置基本相同。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文按照存款流动性便利不同划分为活期存款、类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三类。活期存款类,客户没有任何支取限制,享有最高流动性,但存款利率最低;类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支取,但相比活期存款具有一定限制(例如通知存款要提前7天通知,MMDAs有每月支取次数限制等),存款利率较高;最后是定期存款,在存款期限内客户不得随意支取,存款利率最高。
表1:中美存款账户分类
QQ截图20171219140949.png
     (二)类活期存款成为最主要负债来源
美国存款结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61年以前商业银行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由于活期存款占比高且无需付息,商业银行能够享有巨额利差。1961-1982 年,美国银行业活期存款占比快速下降,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为61年花旗银行推出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的大额存单,增强了定期存款的吸引力。同时,随利率市场化推进,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率先上调并最终取消。1982年至今,美国活期与定期存款占比快速下降,储蓄存款尤其是MMDAs账户占比快速上升。82年MMDAs等类活期存款账户发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于类活期存款限制不断放开,加上美国股市复苏,客户对于资金流动性要求逐渐提高,MMDAs账户占比快速上升。
图5:美国银行业存款结构变化情况
 QQ截图20171219141129.png

数据来源:贵顿滨颁
    从当前美国前5大商业银行存款占比看,类活期存款是最主要的负债来源。其中,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以及花旗银行的MMDAs账户占比已在60-70%之间。利率市场化以前,美国商业银行负债成本高低取决于活期存款占比高低,但利率市场化以后如何科学合理定价将成为存款竞争核心。
表2:美国前5大商业银行存款结构情况
QQ截图20171219144038.bmp
数据来源:贵顿滨颁
    纵观美国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活期存款占比不断下降,由60年代最高的70-80%,下降至目前不足10%。利率市场化前,美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负债来源零息活期逐渐转变为市场化定价的类活期存款,商业银行低成本负债获取难度提升。在国内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国内银行市场化定价的存款占比将会越来越高,活期为王的经营策略将难以为继,存款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建立也就越发重要。
    (三)美国商业银行存款遵循市场化定价
利率市场化完成前,美国各类型存款受到利率上限约束。在利率市场化后,美国存款转化为市场化定价。从近15年来富国银行类活期与定期存款利率变动看,基本与美国市场利率变动呈趋同走势。
图6:富国银行存款利率与美国市场利率走势对比
 
QQ截图20171219141515.png
数据来源:贵顿滨颁、Wind
    在市场化定价中,不论活期存款、类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美国银行业都遵循"差异化定价"的原则,即给予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定价。其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量价匹配与客户分层原则。量价匹配原则即根据客户存款规模高低给予不同利率。存款规模越大,给予利率越高。以富国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例,留存金额越高,客户享有的存款利率就越高。客户分层原则即根据客户综合贡献进行客户分层,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给予不同利率。客户贡献越高,给予利率越高。从美国银行MMDAs账户利率看,客户卡别越高,享有的存款利率就越高。
表3:富国银行活期存款报价
QQ截图20171219144236.bmp
资料来源:富国银行官网

图7:美国银行惭惭顿础蝉存款利率客户分档情况
 QQ截图20171219141704.png
数据来源:美国银行官网
    三、启示及建议
    1.改革将持续推进,转型窗口机不可失。从中美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异同看,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将继续推进与深化,LPR定价机制、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银行利率自律定价机制等将不断完善。能否尽快在此转型窗口建立科学合理的存款定价机制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
    2.避免规模导向思维,注重存款质量。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间存款价格竞争更加激烈,一味高息揽存既挤压银行自身盈利空间,又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不利于银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从美国储贷机构倒闭潮与富国银行NIM水平逆势走强看,合理把握存款量价平衡是提升银行自身竞争力的基础。
    3.关注存款结构变化,尽快建立存款市场化定价机制。从美国存款结构变动看,随金融脱媒与金融产物不断创新,客户存款定价意识不断增强,低息活期存款占比将不断下降,活期为王的经营思路将难以为继。未来低成本存款来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为存款竞争提供指导。而从美国各大商业银行定价规律看,差异化是存款定价的核心。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