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人社部、财政部要求各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摆2015闭28号)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6-03 作者: 来源: 浏览:3231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保障厅(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务局,党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人事、

 

    为做好《国务院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叁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覆盖全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政策举措,对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中央各部门和单位人事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并确保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

 

     二、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各地区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决定》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对组织领导、具体任务、政策措施、工作进度、监督检查等做出周密安排。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本省(市、区)政策要规范统一,防止政策多样。各地区原来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政策要按照《决定》进行调整。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由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各部门要在党组(党委)领导下,制定本部门贯彻《决定》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和要求。各地区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的实施办法、各部门的工作方案,连同各类人员视同缴费指数表(见附表),在20155月底前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叁、准确把握《决定》的有关政策。

 

    (一)对于参保范围。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是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改革后的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对于目前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已参加公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公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要根据《决定》要求,严格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公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待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后再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对于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特点,《决定》规定的本单位工资总额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西藏特贴、特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基数的项目)、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西藏特贴、特区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绩效工资。其余项目暂部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叁)对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国家每年根据上年度职工工资增长等因数,确定并公布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四)对于中人的过渡。全国实行统一的过渡办法。对于2014101日前(简称改革前,下同)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底限高。即: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的部分,第一年退休的人员(2014101日至20151231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退休的人员(201611日至20161231日)发放20%,依次类推,到过渡期末年退休的人员(202411日至2024930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0%。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人员执行新办法。

 

    

 

                                         N

 

    老办法待遇计发标准=(础*惭+叠+颁)*∏(1+骋苍-1)

 

                                         N=2015

 

 

    A:20149月工作人员本人的基本工资标准;

 

    B:20149月工作人员本人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等对应的退休补贴标准;

 

    C:按照国办发[2015]3号文件规定相应增加的退休费标准;

 

    M:工作人员退休时工作年限对应的老办法计发比例;

 

    Gn-1:参考第n-1年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等因素确定的工资增长率,n[2015,N],G2014=0

 

    N: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退休年度,N[2015,2024]2014101日至20141231日期间退休的,其退休年度视同为2015年。

 

    新办法待遇计发标准=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其中,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经+个人账户养老金。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基础养老经=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1%,其中,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实际平均缴费指数×实际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各地根据测算形成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职级(技术等级)和工作年限相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样表详见附件),工作人员退休时,根据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等确定本事视同缴费指数。

 

    实际平均缴费指数=(Xn/Cn-1 + Xn-1/Cn-2 + ...... + X2016/C2015 + X2015/C2014 + X2014/C2013)/N实缴;

 

    XnXn-1...X2014为参保人员退休当年至2014年相应年度本人各月缴费工资基数之和,Cn-1Cn-2...C2013为参保人员退休上一年至2013年相应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N实缴为参保人员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

 

    2.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度系数。其中,过渡系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地区公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系数保持一致。视同缴费指数由各省级地区统一确定。

 

    3.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计发月数。其中,计发月数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4.职业年金计发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五)对于视同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对于改革前曾参加公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其参加公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应予确认,不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他情形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本人退休时,根据其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及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等因数计发基本养老金。

 

    (六)对于规范统一政策标准。各地区要按照《决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省级统筹;确实难以一步到位实现省级统筹的,基金可暂不归集到省级,建立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全省(市、区)要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统一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统筹项目和标准以及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统一编制和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明确省、地(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各地区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统一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和管理制度,统一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省级集中管理数据资源。

 

      四、调整部分工作人员退休时加发退休费的政策。改革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在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退休时不再提高基本退休费计发比例,奖励所需资金不得从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对于改革前已获得此类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本人退休时给予一次性退休补贴并支付给本人,资金从原渠道列支。退休补贴标准由各省(区、市)根据平衡衔接的原则予以确定。符合原有加发退休费情况的其他人员,按照上述办法处理。

 

     五、规范各地区试点政策。各地区要妥善处理本地区原有试点政策与《决定》的衔接问题,确保政策统一规范。改革后,对于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人员,其改革前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按照有关规定计发待遇。改革前个人缴费本息,划转至改革后的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本人退休时,该部分个人缴费本息不计入新办法标准对比范围,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各地区开展试点期间的养老保险结余基金并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使用,严禁挤占挪用,防止基金资产流失。

 

     六、明确延迟退休人员参保政策。改革后,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继续参保缴费。其中少数人员年满70岁时仍继续工作的,个人可以选择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不再继续缴费。待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时,按规定计发养老待遇。

 

     七、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组织各方面力量,宣传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各项政策,针对群众关切问题解疑释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改革工作,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八、逐级做好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将举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和经办管理培训班,对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中央各部门和单位人事管理机构进行培训。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集中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帮助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全面、准确掌握政策,提高贯彻《决定》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九、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掌握实施情况,认真分析遇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确保各项工作平稳进行。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认真排查风险点,制定应对预案,把工作做实做细,保持社会稳定。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附件: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职级(技术等级)和工作年限相对应视同缴费指数表

 

 

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20153

 


 

 

    表一

 

    公务员视同缴费指数(样表)

 

XXXX职务

 

级别

 

档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职务对应级别

 

 

 

 

 

 

 

 

 

 

    注:职务分别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正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在上述表样的基础上,各地可对同一职务和级别档次的工作人员,再考虑不同的工作年限,经测算进一步细化视同缴费指数表。下同。

 

 

    表二

 

    机关技术工人视同缴费指数(样表)

 

 

 

指数
技术等级

 

岗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表叁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视同缴费指数(样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普通工

 

    指数
岗位

 

薪级

 

 1

 

 2

 

 3

 

 4

 

 

62

 

63

 

64

 

65

 

一级

 

二级

 

叁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七级

 

八级

 

九级

 

十级

 

十一级

 

十二级

 

十叁级

 

    表四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视同缴费指数(样表)

 

    指数
岗位

 

薪级

 

 1

 

 2

 

 3

 

 4

 

 

62

 

63

 

64

 

65

 

一级

 

二级

 

叁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七级

 

八级

 

九级

 

十级

 

    表五

 

    事业单位工人视同缴费指数(样表)

 

 指数
岗位

 

薪级

 

 1

 

 2

 

 3

 

 

38

 

39

 

40

 

技术工一级

 

技术工二级

 

技术工叁级

 

技术工四级

 

技术工五级

 

普通工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