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新会农商行积极探索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7-10 作者: 来源: 浏览:440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作为扎根新会本土的地方金融机构,新会农商行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支持中小微公司发展"的市场定位,确立"普惠民生、服务社会"的公司使命,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扎实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工作。

    一、坚持服务"叁农"不变向,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有力有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该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变,按照"三农"信贷投入优先的原则,不断加大农业贷款总量投入,深入拓展农村市场,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新农村改造、农村住宅改造和项目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输血,继续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截至3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50.26 亿元,较年初增加3.79亿元,增幅为 8.15%。同时,该行还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推广农村特色贷款产物,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加强"特色农业信用贷"、"富渔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涉农贷款的投放,持续优化融资模式。

    二、扩大农村基础金融覆盖面,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广和普及基础金融服务,是普惠农村金融的基础保障。为应对新时期城乡金融服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新会农商行从完善基础金融服务网络着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化手段延伸村级基础金融服务,稳步开展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断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机构。一是紧贴市场定位,坚持固定网点建设与简易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改制后,该行共在江门地区共增设6家营业网点,总网点数达124家,遍布江门市区13个乡镇,有效地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二是大力发展离行式自助服务。截至3月末,共布设17家离行式自助银行,改进优化ATM服务和电子体验功能,增加电子体验区,提升客户对电子服务的应用。三是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选择具经济实力、信誉好的农村便利店、小超市等,安装POS机、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截至3月末,新会农商行累计布设ATM机(含CRS)259台,POS机1223台,覆盖江门市区所有乡镇,深入覆盖90个行政村。

    叁、加快电子银行产物创新和渠道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

    一是丰富银行卡功能。大力宣传推广银行卡知识,不断挖掘、丰富银行卡功能,培养农民用卡习惯,发展特约商户,改善用卡环境,不断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程度,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渠道。今年1-3月,新会农商行新增发行银行卡11282张,发卡总量超过106万张。二是开发和完善移动金融产物。持续推广WAP、贴片式、客户端手机银行,推广网银业务,便利客户,完善自助设备功能,推广GRS现金循环功能及自助设备跨行转账业务,为农村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自助金融服务。三是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点铺设。为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新会农商行通过设备提供、成本补助、专人指导等方式发展村民金融需求较大的助农取款点。截至3月末,该行共在新会区、蓬江区各个乡镇共设立了20个助农取款点。助农取款点的设立,有效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不足的缺憾,省时省力,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搭建"叁农"金融服务新平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

    (一)成立三农服务中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经前期充分的筹备和部署,新会农商行于2014年9月29日成立三农服务中心。从成立至2015年3月末,该行三农服务中心共发放涉农贷款1775笔,贷款金额17.43亿元,有效支持了农户的生产和经营。三农服务中心的设立,进一步增强了新会农商行"三农"金融服务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三农"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创融资的绿色通道,也标志着该行支农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迈进。

    (二)开展 "信用村"试点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为建立规范有序的信用秩序,有效改善农村融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新会农商行于2014年9月29日在辖内睦洲镇莲子塘村开展"信用村"试点,以整体授信的方式授予莲子塘村信用融资额度400万元,符合条件的农户可以简便地申请信用贷款用于种、养殖或购置农用机具等生产经营活动。信用村建设是该行积极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探索支农助农、解决农民贷款难题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对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推出社区、夜市银行服务,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为加快服务转型升级、满足社会公众日益丰富的服务需求、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新会农商行于2014年4月正式推出社区、夜市银行服务。通过采取美化网点建设、延长营业时间、丰富服务形式以及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社区营销活动的有机结合,为社区居民、商户提供更加温馨舒适、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改善客户体验,促进业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至2015年3月末,该行共27家网点转型为社区银行。

    六、推进与村级金融服务站合作,建设健康可持续农村金融生态

    新会农商行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不断延伸、拓宽服务范围,在基础信息收集、信用等级评定、金融业务推广以及基本业务受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金融服务中的桥梁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另外,为真正体现"为农而设,惠在农村",2014年,该行共开展37次金融知识宣传,咨询代理金融业务,向农民传达国家惠农政策,提供助农取款,推广使用ATM机、CRS存取款机、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服务,协助推荐、营销贷款,协助预受理贷款,协助催收到期贷款等,受训和咨询人数多达4000人次,分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

    七、改进特殊群体金融服务,健全无障碍服务机制

    为给农民、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服务,新会农商行改进服务方式,完善金融产物,出台《江门新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严重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做好人性化服务的操作规定》,为特殊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同时积极推进自动柜员机10元券取现便民工程,截至2014年底共在68家营业网点实现至少1台设备供应10元零钞,满足人民群众对小面额人民币现金的需求。

                                                                    (文章来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网站)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