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好一支“草原金融轻骑兵”!内蒙古农信社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纪实

编辑: 发布时间:2020-08-31 作者: 来源: 浏览:3308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内蒙古,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49个民族、2500万内蒙古人相融共生。在这片美丽辽阔、风情独特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素质过硬、生生不息的“草原金融轻骑兵”。


躬身大地,服务“叁农”。内蒙古农信社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填补乡镇(苏木)金融服务空白、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支持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上半年,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5846亿元、各项存款4640亿元、各项贷款3452亿元,均居全区银行业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县域金融主力军。

 

内蒙古,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49个民族、2500万内蒙古人相融共生。在这片美丽辽阔、风情独特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素质过硬、生生不息的“草原金融轻骑兵”。

 

这是一支甘于奉献、不怕吃苦的金融服务队。在服务基层中,他们早已习惯了长途跋涉的辛劳,勇敢面对严寒、暴风雪等极端恶劣天气的挑战。无论是草原牧场,还是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们执着坚定的身影和服务百姓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支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金融服务队。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由辖内93家法人机构于2005年发起设立,2019年末与成立之初相比,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增长8倍、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0.5倍、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2倍、利润总额增长20.4倍、净利润增长35.5倍。2020年上半年,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5846亿元、各项存款4640亿元、各项贷款3452亿元,均居全区银行业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县域金融主力军。

 

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深化“草原金融轻骑兵”行动

 

躬身大地,服务“叁农”。

 

内蒙古农信社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填补乡镇(苏木)金融服务空白、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支持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惠金融润泽草原。深入推进流动银行建设,在边疆牧区布设流动服务车,送金融服务进嘎查、入牧户,打造“草原金融轻骑兵”,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点,畅通边疆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工程、便民服务升级工程、共享普惠金融工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便捷性。截至2020年7月末,农牧户常住人口建档评级比例达53.58%,贫困户建档比例达97.8%,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建档比例达100%,全区农村信用社与当地乌兰牧骑合作,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演出253场,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支持实体成效显着。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持续加大对“叁农叁牧”、民营小微、脱贫攻坚、兴边富民、综合整治农村牧区高利贷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累计投放涉农涉牧贷款1.7万亿元,余额220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3.4%;累计投放小微公司贷款1.2万亿元,余额192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5.37%。

 

持续丰富服务手段。研发多种信贷产物和服务模式,持续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业务功能,“富民一卡通”产物曾被评为“最佳金融营销产物创新奖”。金牛卡和“富民一卡通”被自治区“3·15”消费者协会评为“最受老百姓喜爱的银行卡品牌”。2018年至2020年6月末,全区农信社创新信贷产物八大类(涉农涉牧信贷产物、民营小微信贷产物、精准扶贫信贷产物、创业就业信贷产物、化解高利贷信贷产物、抗疫防疫信贷产物、复工复产信贷产物、其他类信贷产物)415个产物,实现贷款余额261亿元。

 

抗击疫情保供给。在疫情防控期间,内蒙古农信社系统上下联动、内外协调、分兵把口、各尽其责,通过“四保两抓”,即按照“保疫情防控、保公司复工、保服务畅通、保春耕备耕”的思路,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金融服务保卫战。把支持“菜篮子”产物稳产保供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积极支持种养大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复工复产,支持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经销商,全力支持春耕备耕、接羔保育,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年初以来,全区农信社发放春耕备耕、接羔保育领域贷款379亿元。

 

扶持民营小微公司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金融活水,助小微成长。

 

内蒙古农信社持续加大“叁农叁牧”、民营小微公司、创业就业、兴边富民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为推动内蒙古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2019年先后在11个盟市召开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政金企对接会,11场对接会的成功召开,实现了参与机构数量、覆盖公司数量、签约授信金额、实际用信金额等“四个新突破”,对各地区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签约项目452个、授信66亿元。大力发展社区金融、数字金融,金牛借记卡累计发卡4159万张,电子银行累计签约客户1546万户,吸附存款1300亿元。

 

印发专项支持方案。制发《金融服务“保项目、入园区、进公司、下乡村”专项支持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目标、措施,对建立重点支持对象库、差异化信贷政策安排、创新服务模式、控制融资成本、推进政金企对接等具体任务进行全面安排。

 

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积极推动“保项目、入园区、进公司、下乡村”行动,开展走访公司和融资对接行动,明确旗县法人机构理(董)事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每月至少走访对接10家民营公司、小微公司,每季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融资对接活动,与公司主“面对面”“一对一”沟通交流。

 

加强外部沟通与对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与内蒙古农牧业厅、发改委、工信厅和供销合作社等部门主动对接,及时获取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名录和小微公司融资信息向法人机构推送。各法人机构组织辖内有融资需求的农牧业和服务领域公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布有关金融支持政策,集中进行对接;与当地金融办、经信委、工商局、中小公司管理局以及行业协会、企联等部门联络沟通,全面掌握当地项目库目录、信息和时间进度安排等,及时跟进配套服务,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融资对接活动协调推进。

 

2020年1-7月,内蒙古农信社累计发放民营小微公司贷款893亿元,总量达1924亿元,着力纾解民营小微公司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强化“科技兴社”战略

打通农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强科技力量,促数字化转型。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持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抓紧补短板、强弱项、上项目,为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一直在不懈努力。

 

从客户需求和用户体验出发,构建手机银行、智能网点、智能客服“叁位一体”的多渠道服务及协同体系,应用生物识别、人机交互协作、电子信息采集、无纸化签名等多种技术,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的“智能化、自助化、便利化”。全力打造“广大客户的满意银行”。

 

陆续推出了农户建档立卡础笔笔、移动信贷础笔笔、基于手机银行的互联网贷款等产物,为客户提供开放、智能、安全、特色突出的移动端银行服务。

 

实现智能柜员机全程无纸化办理,覆盖80%以上交易量,大幅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打造“智能网点”,推动网点由“交易处理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变。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一直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96688服务千万家”为服务定位,以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己任,通过自助语音、人工座席、短信、传真等方式,为全区93家法人机构,2300余家网点的客户提供业务咨询、账户查询、交易处理、投诉建议、客户满意度调查等蒙汉双语、多渠道、全天候(7×24小时)、“一站式”综合性金融服务。

 

布设础罢惭4608台、笔翱厂机近3万台,建成9175个助农金融服务点,农牧民基本实现“小额取汇不出村、大额取汇不离镇”,打通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9年,首次召开全区农信系统信息科技工作会议,坚持“拥抱金融科技,打造数字农信”的战略定位,推动同城和异地灾备、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行“互联网+”业务发展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新格局,建成2116平方米、符合国家础类标准的数据中心机房,运行业务系统145个,服务网点2298家。开发电力、财政等中间业务系统43个,支付网络覆盖全区乡镇嘎查。

 

全区农信社支付结算交易量从2006年的16.7万笔到2019年的8.8亿笔,增长5285倍,支付交易金额由2006年1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8.56万亿元,增长155倍,累计实现结算业务收入39.31亿元,连续多年荣获“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拓展先进单位”称号。建成电子银行、24小时96688客服中心、门户网站“叁位一体”服务平台,与2298家营业网点构成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格局。

 

“金融扶贫”扎实有力

做政府“强农惠农”金融桥梁

 

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深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成立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脱贫攻坚金融服务专项调研,出台《支持脱贫攻坚2018—2020年行动指导意见》,开展脱贫攻坚“七个百分百”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333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30亿元,成为政府“强农惠农”的金融桥梁。

 

精准帮扶的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调查研究。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18年对全区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及自治区联社包联扶贫点所在地共32家法人机构,就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开展专项调研,实事求是地形成调研报告,并印发法人机构学习借鉴;2019年组织全体领导班子成员遍访剩余20个未脱贫旗县法人机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2020年开展脱贫攻坚金融服务专项督查、审查工作,进一步压实法人机构主体责任,发现并全面整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围绕内蒙古脱贫攻坚目标,制定脱贫攻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加大信贷倾斜力度,瞄准重点贫困旗县特别是深度贫困旗县和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扶贫产业和扶贫项目,大力扶持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人口广的特色产业。

 

内蒙古农信社充分发挥自身物理网点覆盖乡镇、服务设施及人员深入村组的优势,积极与贫困旗县政府对接,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推动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摸清贫困户贷款需求,严格按照扶贫小额信贷“六项政策要点”,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贷尽贷”“能贷尽贷”。积极支持“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做好19个边境旗市金融支持。

 

截至2020年7月末,当年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0亿元,总量达76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到21亿元,占全区62%,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累计支持带动41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党建强,则业务强。

 

“坚持聚焦效益、聚焦一线,确保基层党建的组织保障作用有效发挥。”围绕这一目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十五年来,基层党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2019年以来累计发展党员580人。

 

开展“农信系统作风建设年”“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扎实推进党建责任点、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建设。积极探索党建示范阵地、“互联网+党建”等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在推进业务发展、不良贷款清收、抗击疫情等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发扬农信精神,充分发挥了模范表率作用。

 

201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确定了“保稳定、聚人心,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控风险,推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探索党建与业务经营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全区农信社各级党组织始终恪守服务“叁农叁牧”宗旨,聚焦主责主业,确保党中央及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在全区农信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过去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及各法人机构党组织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为业务经营快速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自治区联社党委始终在“谋大局、议大事、用人才、抓关键、破难题”上下功夫,在经营发展、化险改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强化重大决策党委会前置程序制度化安排,建立党组织书记逐级述职考核评议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内蒙古农信党校正式揭牌,党性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

 

积极服务基层

自治区联社履职能力有效提升

 

平台引领,集成创新,服务基层坚强有力。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动对接、及时响应基层法人机构需求,力争把基层“想办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经济”的事办实办好。

 

首次召开系统信息科技大会,明确“科技支撑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拥抱金融科技,打造数字农信”的战略定位,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探索和实践,完成移动信贷和互联网信贷的上线和推广,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新格局;大力推动同城和异地灾备、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运用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架构、改善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挖掘数据价值,持续完善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的改良运转,向着智能化、精细化、多元化、场景化方向大步迈进;坚持拥抱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制定滨罢战略规划,不断完善信息科技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小法人、大平台”集约优势,《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研究》获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度金融标准化重点研究课题;《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与安全管理一体化研究》获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课题研究四类成果奖。取得上海票据交易所系统、网络集中接入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成为全国第六家获此资质的省级联社。

 

落实自治区政府打造现代化银行的要求,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优化办公环境,启动新翱础系统建设。做好支付清算工作,2019年末清算金额位列全区银行业第二位,2013年至2019年连续获得“农信银清算中心业务运行管理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人民银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手机号码支付业务“推广积极机构”奖,是自治区5家地方性金融机构中唯一获奖机构。

 

2017年以来,为61家机构提供同业借款1195笔1184亿元,为34家机构代理投资线上业务1346亿元,实现法人机构投资收益11亿元。全区资金业务总资产从2005年201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554.48亿元,增长7.7倍,资金利润从1.21亿元上升至目前的20.39亿元,增长16.9倍。全区62家法人机构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56家法人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19年以来,系统内机构间流动性互助合作不断深化,累计有67家机构为36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资金将近1100亿元。

 

发挥层级对接优势,2019年组织与外部机构座谈会40余次,与自治区高院执行局对接,强化案件执行;与自治区发改委协调,将93家法人机构全部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与北京农商银行就同业拆借、脱贫攻坚、人员挂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开行内蒙古分行合作,帮助68家法人机构获得转贷款授信97亿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倾力打造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狠抓队伍士气

提振干部职工精气神

 

人才兴,则事业兴。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保障作用有效发挥。自治区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从事业发展、队伍稳定、防范风险大局出发,全面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优化部室职能。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减轻基层负担,工作定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着力选优配强基层高管人员。制定完善20余项人力资源制度,落实“凡提四必”,选优配强法人机构高管人员队伍,干部选任由“领导识人”向“制度选人”转变,积极协调解决盟市所在地法人机构领导人员“断层”问题,初步打通干部上下内外交流通道;

 

着力优化队伍结构。设定准入门槛,实行“凡进必考”,选拔选调选聘各类人才,开展校园招聘和科技人才招聘,队伍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着力提升员工素质。举办“匠人匠课”、首届“农信金师”大赛,选拔建设内训师队伍,实施“本土农金人才五个百选育工程”,打造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培训教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从组织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活动,着力提振干部职工精气神。在内蒙古银行业合规文化建设主题知识竞赛中,自治区联社获“团体一等奖”,两名参赛选手获得“最佳选手奖”,两名选手获得“优秀选手奖”;在内蒙古银行业网络安全攻防技能比赛中,自治区联社斩获“团体第一名”,1名员工获“内蒙古金融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坚持正向激励、团结干部员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公司文化的引领导向作用有效发挥。自治区联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凝心聚力,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建立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载体,构建立体传播平台。统筹内外资源,加强宣传报道,公司社会影响力显着提升。始终坚持发挥工会群团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群团工作不断展现新的发展局面。

 

持续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全面推行“家文化”建设。成立内蒙古首支职业篮球队——内蒙古农信女篮,成功加入奥颁叠础联赛,冠名天骄航空飞机,开展“内蒙古农信金融轻骑兵”品牌创建,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火炬传递仪式,建立“农信青年大讲堂”、打造“农信安达”交流品牌、开展“百支青年突击队齐心抗‘疫’”等,内激活力、外树形象,先后有多个集体和多名个人获得各类荣誉,公司文化和农信品牌建设质量全面提升,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入选“2019全国农村金融十大新闻机构”和省级联社“行业最强先锋”,品牌影响力、干部凝聚力显着提升。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