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10月22日,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记者就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农村金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等问题,连线中国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何海峰表示,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人才储备和用户习惯;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作是以金融科技手段推进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稳健发展。下面是访谈实录:
困难挑战:人才储备和用户习惯并存
记者:您认为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困难?
何海峰:数字化转型是金融信息化的新阶段——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阶段之后,正在全面进入数字化阶段。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主要的挑战和困难不是技术装备,因为这些作为基础设施或者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基本条件都具备了。简单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中小银行的人才储备。由于历史原因,地处农村的中小银行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与城市城镇地区的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小银行相比,一直都有较明显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面临科技赋能金融重塑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挑战,员工队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存在结构性缺陷——有年龄原因,有人手短缺原因,也有无法及时培训学习的原因。第二个方面挑战困难与农村地区中小银行的客户服务对象有关,他们对于基于金融科技发展新推出的金融产物、金融服务、技术手段甚至一些线上业务,都需要有一个熟悉、了解和习惯的过程。
普惠策略:数据协同和场景接入并有
记者:您对于数字技术与农村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可行策略和路径,有哪些宝贵建议?
何海峰:中国农村的普惠金融实际上有两个使命目标,第一个是解决金融服务的城市与农村差异,实现全社会金融服务的普遍化和平等化,也是解决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第二个还要考虑扶贫问题,即使是全面脱贫之后,也要防止出现返贫现象,这个不仅是金融扶贫,还包括金融对其他扶贫政策——例如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的支持。
农村普惠金融这两大问题,更加凸显了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与农村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需要与农村产业、农业公司、农村金融机构、农户群众的生产经营和家庭活动联系起来,通过接地气的应用场景接入,基于更加完善、普及、实惠的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系统,辅以不同类别信用信息数据的协同使用,真正解决数字鸿沟和信息壁垒问题。
模式变革:技术吸收和了解客户并变
记者:拥抱数字化浪潮,农村中小银行在管理模式要做哪些改变?
何海峰:数字化浪潮同样对农村中小银行带来冲击和挑战,但是如果能够正视和拥抱数字科技的技术冲击,有可能获得发展的新机遇。从管理模式看,需要做出两点反应变化。第一,重视和加快数字技术的学习吸收,提高经营管理和业务服务的能力水平。一方面,需要及时引进和更新数字技术所要求的软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加快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适应和熟悉金融科技带来的农村金融产物、服务、业务、流程等方面可能的改变。第二,始终坚持KYC原则(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你的客户),对新技术条件下,农村中小银行客户的行为特征、需求特点以及信用信息标准等进行全面调查和科学画像,跟上数字化浪潮等金融科技的发展节奏,实现提质增效。
人才短板:在岗培训和同业交流并行
记者:省联社在农村中小银行的数字技术战略规划和人才队伍机制建设上,应该如何更有作为?
何海峰:农村中小银行以及农村金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省联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为了更好发挥系统性优势,迫切需要在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和盘清不良资产等方面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为规范法人结构、建立现代治理体制机制等做好准备。
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域内农村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基础,确定数字技术引进升级的重点和急需,补足短板,不要全面铺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在岗培训,干部带头学习,加强加快对年轻员工的知识技能更新升级,鼓励和奖励一专多能;同时,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和联系协调城市金融机构的人才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