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在写好助力脱贫攻坚这篇“重要答卷”的过程中,福建农信挥洒着农信情怀,扛起了农信责任,彰显着农信担当。凭着滴水穿石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金融扶贫的推动力,福建农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其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在接受《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思想的发源地。作为福建省从业人员最多、网点分布最密、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近年来,福建农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对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主动扛起‘脱贫攻坚先行旗’,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立了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车子驶往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的路上,路牌上这行大字颇为醒目。
下党是距寿宁县城最远的山区乡之一,也是扶贫工作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地方。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下党乡召开现场办公会。一行人冒着酷暑,拿着柴刀,披荆斩棘开路,步行在山间跋涉,走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下党,只为破解当地发展难题,解决群众困难。此后,习近平同志又两次来到下党乡深入调研,并多次强调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才能最终摆脱贫困。
几年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被汇集成书,书名《摆脱贫困》。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余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这份“精神财富”,也成为福建农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神引领。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在接受《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思想的发源地。作为福建省从业人员最多、网点分布最密、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近年来,福建农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对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主动扛起‘脱贫攻坚先行旗’,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立了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悉,截至2020年9月末,福建农信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4.57亿元,占全省银行业70%以上,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8.41亿元,扶贫开发重点县贷款发放量、贫困户信用建档覆盖面、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发放量、贫困户贷款户数、示范基地(项目)创建数等5项指标位居福建省金融机构首位。
近日,《中华合作时报》记者深入福建脱贫攻坚一线采访调研时发现,以下党乡为代表的贫困山乡发生的巨变,不仅是脱贫攻坚福建实践的生动样本,亦是福建农信以金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的极佳范本。更多金融扶贫新故事,更多脱贫致富新变化,在八闽大地不断上演着……
从“挎包银行”到“背包银行”:
一个山村信贷员的35载扶贫路
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1985年,19岁的王道荣从伯父手中接过寿宁县平溪乡信用社下党信用站信贷员的“接力棒”时,下党还是这样一个“五无贫困乡”。
“信贷员虽然是个苦差事,但可以帮助乡亲们解决很多困难,一定要好好干。”王道荣从伯父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信贷员的工作与责任,还有伯父的殷殷嘱托。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不能让伯父失望,也不能让下党的乡亲们失望。”他暗下决心。
无办公场所,信用站就设在王道荣土木结构的家里,他时常为家里存放大量现金的安全揪心;无公路,他就走蜿蜒曲折的山路去平溪乡信用社提取现金,早出晚归,来回要步行7个小时。
“一路上,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也没东西吃。遇到雨雪、霜冻都是常事,还要提防毒蛇、野兽,更要防范‘歹人’劫道。”如今,回忆起当年行走山路时面临的重重危险,王道荣依然心有余悸。
为了避险,王道荣有时会喊上同事一起,用不起眼的麻袋装钱、带上木棍行路,甚至不惜绕远路。这样的山路,他每个月要走叁、四回,一走就是6年,直到1991年,下党乡终于通了公路。
此后,进出下党乡终于不用走山路了,但走村串户,给乡亲们送现金、送贷款,依然要凭脚力迈过山里的沟沟坎坎,依然是一出门就叁、四天。
“挎包里装上算盘、凭证、业务章、雨伞、手电筒,再带些干粮,就出门了。有时候在乡亲家吃些地瓜米,晚上就住在乡亲家。”王道荣自豪地说:“下党乡10个村那时有600多户人家,每户是做什么的、年收入多少,我都了解。谁家养了多少鸡、几头猪,鸡肥不肥、猪壮不壮,我都知道。”
乡亲们都说,王道荣是下党乡的“活地图”“活字典”,是大家的“财神兄弟”。
虽然走山路吃了太多苦,一年至少要穿破5双解放鞋,但王道荣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份农信事业。
“我当年就是因为家庭贫困,本已考上中学不得不辍学务工。如果乡亲们的经济没有好转,像我这样的例子还会有很多。信用社的初心就是为农服务,我自己苦一点、累一些没关系,只要能给乡亲们致富带来帮助,只要能给下党的经济发展出力,就是值得的、开心的。”说到这里,他由衷地笑了。
下党乡山里的路,不仅是遍布沟壑的路,也是王道荣的扶贫路,和乡亲们的致富路。
就在王道荣走村串户放贷收贷、挨家挨户宣传信用知识的过程中,下党乡的乡亲们都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只要勤劳、讲信用,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王道荣的不懈努力下,下党乡的信用环境越来越好,下屏峰、上党、西山等村评上了“信用村”;2014年,下党乡被寿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评为“信用乡”,乡亲们获得贷款更容易了、利息更优惠了。
2015年,下党乡西山村计划成立西辉水果农户专业合作社,却因缺乏资金迟迟不能落地。王道荣主动和村委对接,加入合作社的青年及农户,只要信用好、能吃苦、肯做事,下党信用社均给予贷款支持、并给予下浮10%至20%的利率优惠。这吸引了11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种植板栗、脐橙,种植规模达1700多亩,每户年增收3万多元。
踏遍青山是坦途。
在王道荣等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寿宁县农信联社下党信用社从最初的贷款户数30多户、余额6000元,发展至目前存量贷款户数848户、贷款余额6621.40万元,推动下党百姓的生活实现了从贫穷疾苦到温饱小康的蜕变。
坚守农信初心,不负青春韶华。
35载扶贫路,给王道荣带来的不仅是两鬓斑白的沧桑,更是乡亲们的赞许与情谊,和纷至沓来的荣誉:优秀共产党员、金融扶贫先进个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信贷员”……
如今,走访农户时,王道荣肩上的挎包已变为装着工作笔础顿、日志、台账、宣传册的背包。
“从过去的‘挎包银行’,到现在的‘背包银行’,不变的是农信精神的传承,和为农服务的初心。”他感慨道。
从“输血”到“造血”:
一批扶贫产业背后的金融力量
晨光熹微,屏南县长桥镇半圳村村民何学才夫妻俩已经在自家的茶树菇菇棚里忙起来了。
“今年的茶树菇产量不错,6万桶菇赚了5万多,再加上打零工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已经在建新房啦。”何学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远近闻名的茶树菇种植专业村,早在二十年前,半圳村便利用这里独特的山区气候发展茶树菇种植产业,一些村民由此走上致富之路。
然而,何学才等贫困农户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仍然找不到富起来的出路。
2015年,屏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动担起金融扶贫重任,积极走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并为建档立卡农户发放由政府全额贴息的小额扶贫贷款。半圳村共有11户建档立卡农户,均从该联社获得了每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其中就包括何学才。
当地政府组织培训茶树菇种植技术、屏南农信社的贷款成了启动资金,农户们勤劳肯干,绽放的菌花成了“致富花”。2017年,11户建档立卡农户集体脱了贫。
如何让特色产业进一步发挥助农致富的辐射效应?
屏南县农信联社为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发放了390万元低息贷款,助力其形成茶树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辐射带动半圳村及周边村庄255户农户种植茶树菇,合作社为其提供技术及销售指导。
“以前的金融扶贫大多是‘输血’,有些农户又返贫了。屏南农信社的扶贫是‘造血’,帮助农户加入到致富产业里,凭勤劳的双手去努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半圳村村长江宗信告诉记者,目前全村95%的人口都在从事种菇及其相关行业,人均纯收入达2.2万余元。
从“输血”到“造血”,屏南县农信联社以金融力量推动了当地茶树菇种植加工产业、肉兔养殖加工产业、锥栗种植加工产业等多个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户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截至2020年9月末,屏南县农信联社累计为9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1.3亿元,实现有信贷需求贫困户满足率100%、贫困户脱贫率100%的“双百”目标。
屏南县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建珍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对扶贫特色产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该联社通过党建“1+6”百信行动,打造了全省第一支“百信”红马甲志愿服务队,深化百信讲堂、百信走访、百信送贷、百信驻勤、百信争先、百信便民等六项“百信行动”,努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发展是最大的扶贫,产业是扶贫之本、富民之基。
放眼福建全省,福建农信以金融力量支持产业扶贫、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引导各行社主动对接当地扶贫项目、特色产业,推广“龙头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以优惠利率、优质服务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截至2020年9月末,福建农信涉农贷款余额达3369.14亿元,比年初增加287.81亿元;其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41亿元,比年初增加1.17亿元。
一系列支持产业扶贫的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产业兴了,农户富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资金帮扶”到“多元模式”:
一家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
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在赤溪村整村搬迁造福工程中建成的长安新街上,老远就能看到“福建省赤溪茶业”的店面招牌,金色大字下面还标注着“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公司”。
赤溪茶业的创始人杜赢,2009年考上大学,成为赤溪村第一个大学生。福鼎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一笔6000元的贴息助学贷款,帮助他圆了“大学梦”。
“返乡创业的‘种子’,是农信社帮我种下的。”杜赢说,11年前那笔雪中送炭的助学贷款让他意识到,有资金困难,可以找农信社贷款。
赤溪村地处太姥山西麓,依山傍水,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也好,但因交通不便销售不畅。“毕业前我就想,如果在村里办一家茶叶加工厂,既能自己赚钱,也能帮助乡亲们解决‘售茶难’,一起脱贫致富。”杜赢的“创业梦”里,不仅有自己,还有乡亲们。
2013年,杜赢大学毕业回到赤溪村创业时,恰逢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回乡创业”项目,他的茶厂获得了产业补助、生活补助、创业基金等,又从福鼎农信社申请到了10万元信用贷款,还获得了5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杜赢的“创业梦”圆了,茶厂“起航”了。
如今,杜赢的茶厂帮助村里400多户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每户年收入能达到3万余元,收入整整翻了一番。
杜赢的故事起源于助学贷款。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能有效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福建农信作为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主办银行,十四年来坚持真情奉献,源源不断地为像杜赢这样的困难学子提供贷款支持。目前,福建农信已累计对21.6万名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授信金额达48亿元,用信余额21亿元,占全省市场份额超八成;福建省农信联社发起、各行社共同出资成立的“福万通慈善基金会”,已累计向7864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3703.55万元。
在资金帮扶的基础上,福建农信不断开拓创新、因地制宜,推出了多元化的扶贫模式。
持续打造“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扶贫模式。福建农信充分发挥农信系统营业网点遍布城乡的渠道优势和服务范围覆盖“三农”、小微的客户优势,积极探索与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益农信息社等深入合作,发挥农信社“金融纽带”作用,努力构建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打造“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长效机制,让优惠政策、金融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一线。目前,福建农信 67 家行社共派出金融助理5849 名,聘任乡村振兴信息员 3106 名,覆盖全省 14461 个行政村。
创新打造电商扶贫模式。福建农信把支持电商公司发展、开辟贫困地区农产物销售渠道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依托自主研发的“福农别购”电商平台,发挥线上“扶贫超市”作用,打造“金融+电商+农副产物+扶贫”的助农新模式,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贫困户农产物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拓宽福建名优特新农副产物销售渠道和贫困户增收渠道。目前,“扶贫超市”已入驻公司24家,商品42个,累计订单28134单,累计销售商品104139件。此外,福建农信还创新推出电商扶贫专属信贷产物,有效化解农村电商融资难题。
结 语
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扶贫是发展,最深的推动力在金融。
在写好助力脱贫攻坚这篇“重要答卷”的过程中,福建农信挥洒着农信情怀,扛起了农信责任,彰显着农信担当。凭着滴水穿石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金融扶贫的推动力,福建农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其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表示,“福建农信将不忘红色农信初心,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在政策、机制、管理和服务四方面加强探索创新,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农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