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针对如何提升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四川农信遂宁办事处基于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大量调研,创新提出以党建为引领、由党委组织部门向贫困村派驻农信“金融村官”的思路,开创了“5+1”金融扶贫新格局,即每个村有一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党组织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技员和一名“金融村官”,形成了金融扶贫的“遂宁经验”,被广泛推广和学习借鉴。
作为全省首推的“金融村官”特色扶贫模式,3年多来,四川农信(遂宁)向全市贫困村派驻的356名“金融村官”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走村串户、送贷上门,走访贫困户8.3万户,扶持产业项目超过600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900余个,打造村级电商平台示范点34个,帮助21.2万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奏响了一曲曲金融扶贫的动人乐章。
在四川遂宁,有这样一支有担当、肯吃苦、接地气的农金队伍:
3年多来,他们走村串户、送贷上门,走访贫困户8.3万户,扶持产业项目超过600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900余个,打造村级电商平台示范点34个……
这支队伍,就是四川农信(遂宁)向全市贫困村派驻的356名“金融村官”。
3年多来,1000多个奋战的日夜,这支“金融村官”队伍,以务实有效的金融举措践行初心,全力融入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潮,奏响了一曲曲金融扶贫的动人乐章。
村里来了“金融村官”:
探索开创“5+1”帮扶工作新格局
“老夏心肠好,帮人不图回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家住遂宁市安居区大安乡叁口堰村的韩映红说出这句话时,眼含热泪。他口中的“老夏”,是遂宁农商银行“金融村官”夏凌。
回忆3年前成为“金融村官”的那一刻,在农信工作了30多年的夏凌仍内心澎湃。“时间过得好快,我还没干够哩!”当时,他只想为乡亲们的脱贫致富多贡献一些力量。
那是2017年3月,针对如何提升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四川农信遂宁办事处基于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大量调研,创新提出以党建为引领、由党委组织部门向贫困村派驻农信“金融村官”的思路,并得到市委、市政府,市委组织部及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
2个月后,遂宁办事处与市委组织部携手,向全市323个贫困村全覆盖派驻356名“金融村官”,在全市原“五个一”帮扶机制基础上,创新加入“一名金融村官”,形成独具遂宁特色的“5+1”帮扶新格局,即每个村有一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党组织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技员和一名“金融村官”。
夏凌正是这356名“金融村官”中的一员。临近退休,他再次披挂上阵,进村去了。
在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脱贫意愿弱的叁口堰村,夏凌开始了“破冰之旅”:利用下班及周末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争分夺秒地把惠农扶贫的政策春风,吹进每一个农户家中。
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夏凌遇到的困难也接踵而至:第一次组织开展金融夜校,参与学员寥寥无几;入户宣传金融政策,叁五句之后村民便不愿再听;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收集信息,多次被拒之门外……
困难并没有难倒老夏。为尽快取得老乡们的信任,他联合村叁职干部一起上门开展工作,并将市委组织部出具的任职文件随身携带,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一下班就往村里跑,利用村民大会宣讲金融知识,还将业务办理延伸到村民家门口,周末一去就是一整天……
夏凌的锲而不舍,感动了淳朴的村民,他们逐渐打消疑虑,积极配合帮扶,极力摆脱穷根。
“老夏经常上门关心我的生活,给我讲国家扶贫政策,讲成功脱贫的事例,慢慢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韩映红感慨地说,“后来,我学着种植青花椒,成功脱了贫!”
走村串户,做金融扶贫的传播者;扶危助困,做脱贫路上的引路人;亲力亲为,做产业发展的照明灯……3年多来,有了和夏凌一样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金融村官”们,在遂宁这片红土地,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打动人心的脱贫故事。
突出金融扶贫“主基调”:
实现扶贫工作向“造血型”转变
农商银行始终与农村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如何引领农商银行将职能资源转换为扶贫优势?这是遂宁办事处立足全局、长期思考的命题。
为保障金融扶贫工作质效,遂宁办事处严格把关“金融村官”选派条件,采取个人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由辖内农商银行提名政治过硬、品行良好、廉洁自律、业务能力强、有涉农特长的选派人选,报经县(区)党委组织部门审核和遂宁办事处党委备案,由市委组织部确立名单,最终乡镇党委印发任职文件。
356名“金融村官”上任后,突出金融精准扶贫“主基调”,以信贷扶贫、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为主要抓手,聚焦“一村一社”,实施“一户一策”,着力在4个方面做好示范:
党建融合发展示范。推行“农信+乡镇”“农信+社区”“农信+村组”等党建融合模式,通过组织、机制、队伍、目标、责任深度融合,把基层党建与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例如,与社区、村组互融共建,在河东新区棉场社区、河沙镇梓桐村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站,实现了“网点进村社、人员驻村社、服务惠村社”。
特色产业帮扶示范。主动开展村情调研工作,掌握贫困村的经济、人口、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一方面,扶持村级集体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例如,通过信贷支持叁生农业在永兴镇流转贫困村土地2640亩,带动1500余人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信用环境创建示范。通过深入开展“走千访万”“整村授信”,全力满足贫困村有效信贷需求;创新推出贫困户“致富之路”系列贷款、扶贫产业“成长之路”系列贷款;将小额农贷最高额度由原来的2万元提升到5至10万元,将办贷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减至最短半天,并提供手机银行办贷服务和给予利率优惠,有效降低贫困户融资成本,推动农村信用体系持续向好发展。
电商扶贫创新示范。依托“蜀信别·惠生活”电商平台,以“农产物进城、工产物下乡”为思路,全市农信机构在船山区罗家桥村、梓桐村等地打造电商平台示范点34个;在各乡镇、村社一级全覆盖布放础罢惭机、自助取款笔翱厂机等基础金融服务设备,由“金融村官”驻点服务和宣传引导,形成了集金融服务、生活缴费、网上购物、线上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院坝银行”模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日常金融不出门、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
事实证明,四川农信(遂宁)派驻“金融村官”,打造“院坝银行”,深挖金融信贷力量,有助于撬动扶贫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发挥“滚雪球效应”,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金融扶贫的“遂宁经验”:
奏响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最强音”
作为全省首推的“金融村官”特色扶贫模式,四川农信(遂宁)探索形成的金融扶贫“遂宁经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被广泛推广和学习借鉴。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5月起,四川农信(遂宁)356名“金融村官”背包入村、上门摸底,实现了“叁个百分之百”目标,即100%户户见面采集信息、100%贫困户评级授信、100%满足有效信贷需求。
考虑到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他们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工作思路,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以“一授、两免、叁优惠、四防控”为标准的扶贫小额信贷特色产物:
“一授”,即为贫困户“升级增信”;
“两免”,即免抵押和免担保,对评级授信确定为“星级”的贫困户,凭产业项目即可获得1万元至5万元贷款额度;
“叁优惠”,即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和财政贴息叁大优惠;
“四防控”,即建立市财政风险补偿金防控机制、落实损失赔偿机制、筑牢村级“防火墙”防控机制、拴好“保险带”安全机制。
为满足不同贫困群体多元化、多层次资金需求,他们不断创新产物、优化流程,尽最大努力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他们开设精准扶贫贷款“绿色通道”,推行“五步一天放贷”便民流程,即只需验证贫困户身份证、户口簿、扶贫卡、产业规划项目,经村风险控制小组审查,申请当日就能获得贷款。
他们推出产业扶贫贷款,既满足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又带动了村民以劳动务工、土地流转收入等实现持续创收。例如,在船山区河沙镇梓桐村,“金融村官”到岗后,为全村370余户村民评级授信,目前使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发展产业的村民达80%;向牛樟产业发放产业扶贫贷款3000万元,带动1500余人持续增收;向村民发放信用贷款400余万元,帮助他们发展致富项目……
“金融村官的到来,有效解决了贷款手续繁、成本高、速度慢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打通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融通道。”梓桐村村支书蒋勇说。
3年多来,四川农信(遂宁)“金融村官”扶贫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已覆盖全市323个贫困村、207个非贫困村,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采集8.3万户,评级授信6.5万户12.0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扶贫产业和项目贷款3.8万户67.2亿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占全市98.2%;帮助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600余个,扶持发展有特色、销路稳的农业龙头公司98户,培育家庭农场3900余个,培养致富带头人2725人,助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9年就达到6350元,帮助21.2万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结 语
风雨兼程,播撒脱贫种子;同心同行,耕耘致富希望。
四川农信(遂宁)356名“金融村官”,心中有责任、脚下有力量,他们将脱贫攻坚的使命扛在肩上,前行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已全面起航。
目前,四川农信遂宁办事处正指导辖内各农商银行依托“金融村官”模式,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广袤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