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品牌文化建设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一个崭新而又必须面对的课题。每位农信社员工都应该自觉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知识学习力度,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工作中来,努力构筑富有农信文化特色的“精神高地”,实现农信社品牌建设质的飞跃,并以此促进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5月,我从海南省慈善总会办公室来到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工作,开启我由机关到公司工作的生涯与进程。9年多来,一直在宣传岗位工作的我,见证了海南农信从濒临破产到健步崛起,从健步崛起到成长为海南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全部历程。
海南农信作为一家有着71年历史的地方金融机构,其成长与壮大离不开社会经济大环境赐予的各种良机:国家层面对“叁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海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关键时刻调动资源、出台政策为农信发展“保驾护航”;监管部门给予的包容、提供的差异化管理等。当然,一个公司的成长、壮大、崛起,更离不开客户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恰又是构筑公司文化品牌的重要因子,是公司“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曾几何时,作为宣传部长的我,对于公司文化品牌的理解还带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我甚至一度认为公司文化品牌是可言之但并不可触摸之,是可有之并不是急需之,是微弱之薪火而非所谓之燎原,与银行拉存款、放贷款、降不良等业务相比,其存在感并非那么强烈。
公司文化品牌的实际认知情况如何呢?
近几年来,我随同省联社主要领导多次到海南农信的许多基层网点调研,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农信员工与客户。整体感觉是:农信员工把农信当做自己的家。他们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任劳任怨,对农信的情感始终如一,以“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矩”展现出农信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海南农信的客户对农信不离不弃、与农信风雨同舟,有的客户甚至只愿意把钱存放在农信系统,他们展现的是琼岛人民对农信人守望农村、支农支小的赞誉与认可。
海南农信7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表明,作为窗口服务单位,树立公司文化品牌是自身“见物又见人”的价值创造过程,它是一家金融公司有别于其他类型公司独特的生物学或社会学特征。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如此理解:文化二字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品牌就是众人谈及的特征与对象。公司文化品牌是一家公司所拥有的能够被众人(客户)品味欣赏的产物、服务、理念等,也是一家公司在时代进步、社会变迁进程中摸爬滚打、曲折前行、蜕变新生的实录与见证。从这一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农信公司文化品牌天生就有其明显特性:它具有感染性、沉淀性、趋势性,能够被众人所接受、所指向、所共鸣。特别是它文化的内容,一定汇集了农信人的酸甜苦辣,掺杂了社会各界对农信的情感共鸣,展现了农信深耕琼岛、守望本土、与农同行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海南农信从最初的“破土而出”,到“信合之花”开遍琼岛,再到成长为“参天大树”。一路走来,海南农信贴地而生,如同这海岛上的椰子树不惧台风、不畏暴雨、傲然挺立。
70余年的历程,既是一部曲折生动的创业史,也是海南农信形成独特价值认同的文化史——坚守“叁农”、支农支小。海南农信文化品牌伴随其自身成长而逐步沉淀,如同接力赛中的棒棒传递、时代浪潮中的潮潮相涌。
从最初试办3家信用社,到在琼岛大地实现“乡乡都有信用社”,再到下放给人民公社组织管理,改革开放后又开启农行和监管部门的管理历程,最后到2007由省政府管理。农信曲折发展的历程中有50年代,信用社干部同当地乡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进村入户吸收老百姓实物或现金入股的时刻;有60年代—70年代,交通不便、水电不通,漆黑夜里,农信员工背着装有账本、存折、公章的绿色帆布包,手提忽闪忽亮的煤油马灯,高一脚低一脚从客户家中返回信用社的真实场景;有本世纪初,在省联社成立不久之际,农信员工穿上客户辨识度很高的工作服,早上顶着露水、中午冒着汗水、晚上踏着泥水,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宣传农信的产物与服务,被琼岛人民称之为“自行车上的银行”的影像……
这就是海南农信熟人、熟地、熟情文化的真实展现。那泛黄的借条、陈旧的算盘、绿色的布包、奔走的单车,所凝练的是农信特有的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也是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对农信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工作认同。
70余年的金融服务历程已经让农信产物、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如同这海岛上的椰子水沁人心脾、历久弥新。通过梳理,目前海南农信的文化品牌及内涵呈现如下叁个突出特点。
百姓银行口碑突出,客户认可。70余年来,海南农信发挥“三熟”优势 ,走村串户、送贷上门、阳光信贷、限时办结,打造了海南农信服务品牌,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品牌口碑被认可。述及一家公司的文化品牌时,社会谈论最多的是这家公司的社会认知度。这就好比到了西藏,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布达拉宫或喜马拉雅山,到海南人们想到是天涯海角或博鳌亚洲论坛,到海口想到是椰城或世纪大桥等。毫无疑问,以上的地域知名品牌早已刻烙于人之脑海。于服务业而言,德勤、顺丰这样品牌,无疑是以其口碑服人。如上文所述,海南农信拥有能够被社会认同和接受的产物、服务,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深层次而言,它是一种品牌。比如“96588贷款送到家”,这是一种宣传语言,也是一种服务文化,更是一种社会认知品牌,因为拨打96588就可以实现客户与农信的联动,让客户感受到农信温情脉脉的服务,让客户的梦想成为现实(贷款可以送到家),久而久之,“96588联动你我他”,梦想、需求、服务由此交融于一体,海南农信的96588就成为了百姓口碑。
服务价值被认可。“飘荡”在海南各农村、社区、园区的那一抹“农信红”,是海南农信服务“叁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印记,也是农信品牌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的表现。当海南农信员工在穿着农信制服来到田间地头、港口码头、社区医院、园区公司为客户服务的时候,人们会指着那一抹“农信红”(红色制服、红色领带、红色马甲),互相告知:海南农信人上门服务来啦!那一抹“农信红”对于哪个村是营销的重点,哪些村集体经济活跃,哪些人有贷款需求,都能做到如数家珍;台风来了、槟榔熟了、辣椒红了,送问候、送贷款、送技术……那一抹“农信红”又成了农民朋友“保驾护航”的能手。
为农服务主力军地位突出,政府认可。中国不缺大银行,也不缺为大公司服务的银行,缺的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支农的主力军。农信社作为因农而生、因农而强的金融机构,天然与农业、农村、农民衔接紧密,职责与使命就是守望农村、支农支小,这一属性决定了农信社是服务“叁农”的主力军。地方政府的使命与担当最根本的一条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离不开金融之“活水”,也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钱袋子”功能。时任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的沉晓明在2018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说过一段话:“农村信社应该姓‘农’,信用社要多干一些银行干不了、不愿意干的事,而不能天天想着自己要变成银行,凡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为农服务的工作,我们都要支持。”显然,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是多数地方党委政府对农信这样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要求与期许。省联社成立14年以来,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县域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赞誉为地方政府的银行。
支农支小被认可。海南农信围绕“叁农”需求设计信贷产物,金融“触角”遍布海南山山水水,农信人用脚丈量琼州大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收、增效,为当地政府所认可。
税收贡献被认可。海南农信不仅在县域内支农支小服务到位,税收贡献也是业界翘楚。这为地方政府有财力来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社会责任被认可。在海南遭遇台风袭击、举办重大社会活动急需资金支持时,农信社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
职工归属感突出,员工认可。谈论一家优秀的公司时,我们认为其生命力在于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农信发展历程表明,员工就是农信的希望所在,是农信事业发展的保障。
接续传承农信魂。受父辈或祖辈的影响,一家叁代扎根农信,默默耕耘几十载者有之;无怨无悔、甘于寂寞,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来到农区服务者有之;从叁尺柜台做起,把一件件小事和最基础的业务工作做实做细者有之。
不离不弃时刻想着这个家。农信70余年来历经磨难与跌宕,有发不出工资时的窘境,有受到客户责难时的愧疚,有完不成指标任务时的彷徨,但农信人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坚信的是这个家只会越来越好。于是当农信这个“小家”还很小、底子不是很扎实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不畏艰辛、一往无前,用奋斗书写农信人的家国情怀。他们在平凡岗位连创佳绩,在叁尺柜台内十年如一日;他们坚持客户至上,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
树立良好的公司品牌是一个公司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海南农信文化品牌有70余年的历史沉淀,在琼州大地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老百姓和地方政府认可的地方银行机构,但与金融同业对比,特别是与发达省份的农合机构对比,公司文化品牌建设一直处在零敲碎打阶段,规范化、系统化、品牌化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
品牌意识不强。海南农信整体上对公司文化品牌认知还处在为“叁农”服务的原点上:认为农信的文化就是与客户搞好关系,农信的品牌也就是简单地围绕“存贷汇”叁篇文章打转,不需要有品牌的联想度、推广度;还有人认为品牌建设工作不能直接创造效益与价值,品牌工作是领导的需要,是装点门面的手段,甚至认为品牌建设就是公司品牌部(党委宣传部)的事情,不需要其他部门在此多费心力。
品牌氛围不浓。整个农信系统的品牌宣传推广工作,除了在颁滨厂形象上具有一定的约束指导作用之外,在产物广告方案设计、媒体广告投放、产物促销活动等方面,市、县级行社基本上各自为政,没有真正意义上构建集产物质量、市场竞争、形象推广等内容于一体的系统性的农信品牌建设与推广战略。市、县级行社的网点依然存在只注重业务发展、盈利提升,不注重品牌建设的现象,存在对农信优良传统梳理不足、品牌营销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品牌推广落后。海南农信打造品牌的传播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网点、报纸、互联网等途径来推广品牌,而在地方公益活动、事件营销等品牌深度传播方面很难见其踪影,导致广告资源浪费、阵地占领不足。大部分市、县级行社没有设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没有明确专人负责宣传及调研工作。稳定的宣传队伍及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少部分机构设立了宣传岗位,但宣传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几乎没有具有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公关策划方面技能的专业人才。市、县级行社大多以重要会议的新闻报道为主要宣传内容,没有很好地结合经营理念、公司文化等具体的案例进行策划与挖掘。
品牌文化建设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一个崭新而又必须面对的课题。每位农信社员工都应该自觉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知识学习力度,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工作中来,努力构筑富有农信文化特色的“精神高地”,实现农信社品牌建设质的飞跃,并以此促进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化品牌建设要精准化。要在原有的96588、农信红马甲、“一抹农信红”、“一小通循环贷”等农信知名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做优农信整体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拓宽服务“叁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形成社会对农信服务理念、特色产物、文化内涵的精准识别,形成若干个独具海南自贸港特色的农信自有文化品牌。这些自有的文化品牌应显着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
文化品牌建设要内涵化。文化品牌离不开自己的根和魂。海南农信因农而兴、因农而强,它的文化品牌具有自己独特的“泥土芳香”。海南农信与全国多数农合机构一样,它的初心就是服务“叁农”和小微,在走访千家万户的历程中与琼岛百姓共同成长。海南农信的品牌内涵天然就离不开一个“农”字,无论是成型的产物、服务等外化性品牌,还是党建、合规等内在建设性品牌,都必须深耕本土、心系琼岛,它们所折射出来的都是“离您最近、与您最亲”。只有内涵化丰富的品牌才能历久弥香,也是草根金融最具生命力的体现。海南农信要打造百年老店,必须在自己的根与魂上下功夫,而不是在与中、农、工、建、交的比拼中迷失自我,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
文化品牌推广要持久化。任何一个品牌从规划、传播、营销、管理、支撑、运营,到成为公司的无形资产,都必须遵循消费心理和品牌管理的规律,做优做强农信文化品牌亦不例外。农信品牌与国有大行相比,存在品牌不强、氛围不浓、人才匮乏、渠道单一等明显的弱势,在起点就比别人低的情况下,农信品牌建设必须要在传播、营销上狠下功夫,对已经成型的品牌要实现保值增值,对还没有成型的品牌在规划、提炼之后,通过无形、有形的渠道或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客户中去,持久地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