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党建、改革、发展、普惠!四大关键词回望青海农信非凡十年

编辑: 发布时间:2022-10-26 作者: 来源: 浏览:3110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农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推动改革发展不断走向深入,持续秉持立足县域、服务“叁农叁牧”和小微公司的市场定位不动摇,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本文聚焦党建、改革、发展、普惠四大关键词,全面展示十年来青海农信系统在党的建设、改革改制、业务发展、普惠金融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效。


党建篇

这十年,青海农信扎扎实实抓好党的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引领改革发展走向深入。


青海农信系统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思路不断清晰、落实能力不断提升、工作成效不断显现。以业务经营工作的难点、重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持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引领和推进农信系统改革发展事业;以全面从严治党统领从严治队、从严治社、从严治贷取得显著成效,强化了规矩意识,增强了合规观念,有效保障经营质量,牢固树立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最有效的风控理念 ;全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健全了各级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确保党组织的优势和现代公司治理体制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青海农信“永葆初心本色、践行使命担当”为党建引领的“信、德、家、源”新文化体系,为青海农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双基联动”引领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小微公司、农牧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青海农信系统借助青海省作为全国唯一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发展优势,建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实现“金融村官”与“村委行长”“联姻”。如今,党建引领,共同助力农牧民增收、村集体发展、农牧业壮大的金融服务模式已在青海农牧地区全面铺开。


“双基联动”模式推进以来,青海省累计建立“双基联动”办公室 3500余个,“双挂”人员达5167人,“双基联动”办公室覆盖全省超85%行政村,惠及农牧社区86.32万户。“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余额超30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7%以上,其中,信用贷款余额达231.67亿元。


近年来,青海农信通过建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牧民发展产业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难题,也为各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使普惠金融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随着新增贷款质量不断提高,不良贷款逐年下降,支农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已经真正成为“农牧民自己的银行”。


改革篇

这十年,青海农信全力以赴深化体制改革,取得县域农商行改制全覆盖。


2011年11月,西宁农商银行挂牌开业,标志着青海省农信社改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在“十二五”期间组建7家农商行的基础上,改制工作在“十叁五”时期全面提速。2020年末,随着首次以新设合并形式组建的海东农商银行挂牌开业,青海省正式成为全国第八家、西部第一个全面完成县域农商行改制任务的省份,青海农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基本建立,党领导下的“叁会一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协调发展,风险防控能力显着增强。


“信用体系重构”促使借款人诚信意识持续增强。


在推动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农牧民树立信用意识并非易事。怎样让失信农民改变观念,真正变守信?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通过信用修复工作,改善信用环境,增强诚信意识。


青海农信通过“党建+整村授信”的工作模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批量化作业,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实现了覆盖乡村、社区、城镇、居民、农牧户的全域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农牧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社会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风控环节,各农商银行前置权责划分、完善尽职免责流程。对于遭受突发情况,无法按时还款的客户,地方的农商行也给予了充足空间,设置容时容差和减本贴息的后置缓冲。


对于农牧户文化水平低,不了解贷款欠息、贷款逾期形成的征信记录,青海农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整体性“信用修复”。通过以点带面的信用修复模式,对农牧户进行了整村信用修复工程,实现了当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信用修复中,各农商银行积极取得当地党政部门支持,有效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精准识别农牧户、贫困户信用报告产生不良的原因,分门别类,找准信用修复方法,实施“谅解机制”“救助机制”,及时完成农牧户、贫困户信用评定,开通“普惠信贷”渠道,实现贷款需求对接。同时,通过农牧户、贫困户信用修复重建,农牧户、贫困户结清贷款本息,不良记录逐步消失和归于零,有效破除了小额信贷和扶贫信贷投放对象存在不良记录的瓶颈,提升了信贷扶贫的活力。


在进行贷前调查时,对信用信息无法通过大数据、征信报告等先进平台进行采集数据,无法甄别存在不良嗜好及民间借贷的农牧户,只能通过双基联动办公室和逐户调查来了解农牧户信用状况,给贷款前期调查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因此就逐村逐户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农牧户信用状况。入户虽然是个“土办法”,但“百试百灵”。


农商银行通过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让农牧民认可“信用”的价值,提高了“信用价值”,通过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对广大农牧户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农牧户、贫困户信用修复增强了农牧户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在牧区,农牧户、贫困户开始了“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转变,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农牧地区的高利率民间借贷也正在大幅度减少。


对于非主观恶意拖欠逾期贷款的客户,各农商银行也有针对性措施。对他们采取有条件地收回再贷、分期收回等方式,帮助失信人员修复信用记录,重拾发展信心,重建信贷关系,有效化解了失信人员贷款难问题。针对有发展项目、有一定还款能力、有劳动技能,但存在征信不良记录的农牧户实施信用修复。


青海农信以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口,融入地方治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围绕“乡风文明”推动信用修复、强化整村授信,助推信用体系进一步提质扩面。截至 2022 年8月末,累计评定信用县 20 个,占全省县(区)总数的 51.28%;信用乡(镇)279 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 75.82%;信用村(社区)3139个;占全省行政村(社区)总数的 76.13%;农牧信用户 66.87 万户,占全省农牧户总数的 69.54%。信用户贷款授信总额达 485.73 亿元,用信总额271.39亿元。 


发展篇

这十年,青海农信聚焦主责主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综合成效进一步显现。


青海农信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做人心、小微金融做未来、绿色金融做发展”理念,“十年磨一剑”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业务取得重大进展和显着成效。已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普”的覆盖面更广,“惠”的获得感更强;践行“两山”理论,聚焦“叁个最大”省情定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将绿色理念嵌入各项信贷规章制度和管理系统,信贷投放优先支持绿色产业;以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融入地方治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立足服务“叁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加大对“叁农”领域各类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专项研发富村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公司贷等六款专项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贷款产物,大力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帮助中小微公司爬坡过坎、渡过难关,以农信力量激活经济细胞、提升经济活力。青海省联社连续九年获得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高等级奖励,2019年度被青海省政府评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础础础级”。


“特色产物”推动小产业增强新动能。


金融公司如何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抓住特色产业,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金融服务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于青海农信而言,重任在肩、使命必达。


秉持“源于为您”的服务理念,结合青海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因素,青海农信以“一县一品”特色信贷模式为抓手,结合各服务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产业规划、信贷需求等,加快农村牧区金融产物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打造青海农信的区域信贷品牌。先后推出“惠企贷”“枸杞贷”“拉面贷”“藏毯贷”“牛羊贷”等一系列产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青海农信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叁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加大对“叁农”领域各类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主动参与到农牧业产业主体之间的衔接之上,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户之间搭建合作桥梁,并分别为其量身定制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贷产物,让产业主体之间的关联更具黏性,不断拓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带动了各地优质农牧产物的生产加工,还极大促进了农牧户创业、就业及增收。如今,无论是种养加工、藏服生产、中药材,抑或是乡村旅游,基于“小而实、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目标,金融服务更有针对性,也更扎实、更可持续。


普惠篇

这十年,青海农信引普惠金融源头活水,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青海农信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主办银行的作用,在脱贫攻坚中展现了农信担当和农信力量。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创新打造“党建+双基联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模式,强化双向联动,加强多方合作,开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全面调查摸排,对符合“叁有一无”条件的贫困户按需求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搜集基础信息资料、评级、授信“叁个全覆盖”,有力助推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青海省联社先后被评为“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深耕基层”打通农牧区服务最前沿。


青海农信进一步丰富惠农金融服务点的功能,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网络普惠体系。打造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服务”五位一体的综合“惠农驿站”。2021年4月,大通农商银行在大通县代同庄村设立全省第一家“惠农驿站”,村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24小时存取款、转账、查询等业务,同时也可在“惠农驿站”办理贷款申请、快递收发、医保、社保缴费等业务。“以前取个钱还需要坐班车去县城,既花了钱还浪费了时间,如今只需到村里的‘惠农驿站’就可以存取钱,真的方便极了。”大通县边麻沟村村民刘大爷高兴地说道。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农信发展的光辉历程,全系统克难奋进、勇毅前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辖内农商银行全面改制完成,普惠、信用、绿色叁大体系建设成效显着,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青海农信以实际行动在非凡时期交出了一份非同寻常的优异答卷。


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金融业发展面临不少新的挑战,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农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做普惠金融工匠为目标,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共创青海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和“四地”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