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对于当前菜价跌宕起伏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农民自身素质低,不能有效判断市场信息,造成盲目扎堆种植;有的说是农村呈现空心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大都是妇女儿童,没法进行深耕细作,造成批量简单种植……其实这些都是促成农民"菜难卖"的表象原因,并非问题的根源。近年来,反复出现的"菜贱伤农"现象,说明农产物种植与销售市场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农民种植偏离了大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如何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矛盾,及时将农民种植拉回市场运作的轨道上来,是解决当前"菜贱伤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为最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坚持"跟着农民走"的服务理念,从转变农民种植观念入手,引导农民蔬菜生产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建立起"大种植、大加工、大销售"的网络平台,将千千万万个体种植户集中起来,共同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有效避免了"菜贱之痛"。
扶持科技种植。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三农",对农业经济比较熟悉,深知农民种植犹似"墙头草",随大流、随风飘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利用开展信贷业务之机,组织广大信贷员将了解、搜集到的市场信息以及种植技术,及时与农民进行沟通交流,并现场指导农民种植。一个个"种植指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送去种植技术,送去致富的希望。在青州市口埠镇东郑家庄村,笔者见到刚从菜市场回来的老张,兴奋地说到:"今年我们村大都种的辣椒、茄子,价格好,收入比去年好多了,我这一个棚就比去年多卖了近八千块钱,这多亏了信用社帮我们出点子,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他们是文化人,懂得多,听他们的,没错"。
扶持专业种植。暴涨暴跌的菜价归根到底是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市场运作。为此,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认识、参与到专业合作社经营,逐渐改变传统的小农作坊种植模式,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统一计划、统一运作,形成"农业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信用社+农户"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农产物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时下,我们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60多户,种植订单蔬菜近万亩,今年种植的西兰花被一家公司以每斤1.3元的合同价格直接到地里收购,每亩收入近5000元,未参加订单种植的西兰花市场价在每斤1元左右,每斤低了3毛多。相比来说,订单农业销路好、收入高,有保障,社员干劲很大。"谈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广饶富源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晓东说道。
刘晓东的话道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以为服务会员、共同发展为宗旨,业务涉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物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对签约农户统一实行标准化生物种植技术管理,提供全套生产资料,给予农户大量优惠政策,免费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产物、销售返利补偿等,切实让农户从中得到实惠。"俺现在种啥都不用犯愁了,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我们只要不怕受累就能赚到钱",正在寿光桂河芹菜专业合作社卖菜的一位村民说道。
在山东,借助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涉及粮食、畜牧、蔬菜、花卉等30多个领域,入社农民年人均增收3200多元。据统计,到今年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与2008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信贷关系,向合作社主体及其成员共发放贷款49.40亿元,其中合作社成员贷款46.71亿元。
扶持农保种植。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低,容易遭受强降雨、冰雹等等自然灾害侵袭,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灾。为更好地服务"三农",降低农民种植损失,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积极与财政、保险等部门配合,开办代理发放农业保险业务,从根本上改变仅靠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农业救灾的局面,帮助农民最大限度挽回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听说县里出台了农业保险政策,我就试着为家里的玉米和小麦入了农业保险,共交纳20.8块钱的农业保险,玉米每亩1元,小麦每亩1.6元,没想到还理赔了"。商河县贾庄镇刘染坊村民刘照富看着在信用社"财政涉农资金一卡通"里打入的800元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刘照富种植了8亩玉米和7亩小麦,本来长势良好,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风雨不期而至,造成8亩玉米大面积倒伏,减产过半。刘照富绝望之际,当地信用社工作人员及时联系人保公司,及时为他补偿了经济损失。
下一篇:孤岛上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