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紧贴“叁农”发展的脉搏——陕西信合60年发展记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26 作者: 来源: 浏览:618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沧桑巨变一甲子,峥嵘岁月六十年。到今年12月,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将走过60年的发展征程。

    曾记否,1951年12月的隆冬时节,伴随着全国合作化运动的时代浪潮,西北第一个农村经济互助社--稻地江村信用合作社在陕西长安呱呱落地。简陋的砖房、堆放的麦秸和门头晾晒的包谷却难掩质朴情形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唯一一张珍贵照片。所谓的股金,能有块二八毛实属不易,三五斗粮食入股的也屡见不鲜。当年被笑称"背包银行"的社员们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60年后,磕磕绊绊一路走来的陕西信合事业,竟也成就如今这火红的场面。全省两万余人的信合队伍,近三千个营业网点服务覆盖全省107个区县,业务规模居前,经营机制灵活,结算手段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金融机构,在陕西经济尤其是"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担当着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稻地江村信用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对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肯定,全省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如雨后春笋般组建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成为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生产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

    到了1958年,国民经济在极左路线和错误政策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路线,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随后又移交给贫下中农管理,间或又上交给人民银行集中管理,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信用社的管理混乱无序、相互推诿,业务无足轻重,职工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经营遭受了严重挫折,几近破产的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三秦大地。1980年开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省农村信用社划归农业银行管理,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官办"的道路,信用社的改革也随即起步。1984年,以"恢复三性"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恢复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体制得到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

    199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对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陕西省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从省到地市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管理机构,由人民银行和自身的行业管理机构分别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农村信用社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脱钩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各项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对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通知,陕西省作为全国首批八个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于2003年底启动了深化改革工作。按照深化改革试点精神,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给了省级政府。2004年8月,由全省107家县级联社发起组建成立了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代陕西省政府行使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部署,取消了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逐步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工作。深化改革以来,省联社带领全省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新固本,求真务实,以规范、质量、效益为主题,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全面规范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60年的风雨兼程,服务"三农"不断创造新辉煌。60年来,陕西信合深深扎根于三秦沃土,携手三秦父老同呼吸、共命运,伴随三秦经济社会事业的巨大成就而共发展。时至今日,全省共有农村商业银行3家,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95家,营业网点共计2921个,金融服务遍及全省城乡。截至今年11月末,全省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42亿元,较年初增加4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95亿元,较年初增加274亿元;贷款总量和增量、存款增量均列全省银行机构第一位,存款总量排全省银行机构第二位。各项存款较深化改革开始时的2003年末增加了2215亿元,增长421%;各项贷款较2003年末增加了1278亿元,增长307%。连续七年来贷款余额和增量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连续四年来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彰,荣获支持陕西经济发展优秀金融机构称号。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1208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了969亿元,占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新增农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6%,农业贷款各年增长比例大多超过同期各项贷款增长比例,历年农业贷款占全省同业的比例均超过90%。在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完善并进一步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提高到20万元,联保贷款最高授信额度提高到30万元,依据涉农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开办了妇女创业贷款,农民技能培训贷款、劳务输出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农家乐贷款、农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注重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相继开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林权、宅基地、农村公司用地抵押担保贷款等新型贷款产物。农贷产物日益丰富,农贷投放规模大幅增加,实现了以农为主的信贷业务结构调整。

    在努力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陕西信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近年陆续设立金融空白乡镇网点46个,通过开办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和定时定点服务等方式解决全省148个金融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全面代理退耕还林、城乡低保资金、粮食直补等10余种支农惠农政策性资金发放工作。

    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陕西信合始终把中小公司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切入点。改进中小公司评级办法,扩大小公司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试点范围,积极开展存货、应收账款质押、生产订单和仓单质押等信贷业务,探索与商会、担保机构三方合作的方式破解中小公司贷款难的问题。2008年下半年,为帮助中小公司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省联社与省中小公司局签订了向全省中小公司授信30亿元的协议。全省信合各联社推广设立小公司信贷中心,灵活运营、独立操作、高效快捷的贷款发放管理模式,满足中小公司"小、频、急"的信贷需求。实施成本加成风险利率定价模式,对小公司贷款根据公司信用等级和风险因素,分别给予不同的贷款利率优惠,对树立小公司的信用意识、调整客户结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1年11月末,陕西信合县域中小公司贷款余额为355亿元,占到各项贷款余额的21%,成为县域工业化的主要金融支撑力量。2009年5月,为将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省联社又与九个地市政府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三年内向九地市农村和县域投放信贷资金785亿元,协议的签署既为我省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又为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销贷款搭建了平台。

    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陕西信合积极发放创业促就业贷款,扩大了社会就业面。截至今年初,全省信合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亿元,支持创业、失业再就业人员7万余人。全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金融机构一共只有两家,而陕西信合的贷款份额就占到了95%以上,为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60年的巨变沧海桑田,不变的始终是陕西信合与三秦父老携手共进的承诺,为"三农"、中小公司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始终是陕西信合恒古不变的追求。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