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贵阳银行:让“小蓝莓”托起振兴“大梦想”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3-30 作者: 来源:贵阳银行 浏览:310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阳春叁月,麻山腹地紫云自治县的果农们正在除草、松土、清园……一幅“春耕生产图”正在乡野间徐徐展开。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改变却是真真切切,昔日的大荒坡迎来了一股股现代农业气息。在这里,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效益高了,农民笑了。

 

是什么改变了大山?近年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在贵州省掀起,为加快紫云县农业产业调整步伐,贵阳银行结合当地实际,密切对接和服务实体农业公司,为产业振兴注入发展活力。

 

选出好种子 育出好苗子


紫云县,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人口40余万,全县国土面积2284平方公里。受地理、交通、产业等因素的制约,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全国2020年最后出列的贫困县之一。蓝莓,对于深处麻山腹地的紫云,是个非常新鲜的事物。

 

贵州高原蓝公司负责人陈鹏,这位皮肤黝黑的公司家将蓝莓从遥远的异乡引种到紫云,促成了蓝莓产业在紫云的落地生根。但在贵州高原蓝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蓝莓种植并不顺畅,资金缺口就是一大难题。为做好蓝莓种植需求保障、助力当地做好农业产业调整,贵阳银行紫云支行经过上门服务、评估调研等,于2017年6月30日发放500万元贷款支持贵州高原蓝公司发展蓝莓种植,极大地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惠及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82人。“我们的蓝莓种植产业离不开紫云县党委、政府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贵阳银行的金融支持。”陈鹏如是说。

 

荒山变绿川 绿川变金山

 

2017年3月,贵州宜博经贸有限公司派出专家组到紫云县开展相关调研,认为紫云气候、土壤等均适合蓝莓种植,随后与紫云县人民政府签订《蓝莓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在紫云县建设蓝莓产业园10000亩,将从种苗培育、基地种植、蓝莓产物深加工等方面打造蓝莓产业发展链,实现一、二、叁产业的融合发展。

 

但在这个蓝莓产业发展链中尚有资金缺口,贵阳银行紫云支行在总结支持贵州高原蓝公司的经验上,举一反叁,2017年11月成功对贵州宜博经贸有限公司授信4.2亿元。截至目前,通过贵阳银行的信贷支持,在紫云县板当镇、猫营镇交界处已建成蓝莓园4000余亩,园区规划布局合理,有专门的机耕道、人行采摘道、观光园等,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集自然观光与蓝莓采摘为一体的美丽“花果山”。

 

80多岁的老于,是板当镇硐口村的老人,村里大物小事他都一清二楚,是村里的明白人。蓝莓园规划建立之初,老人家每天都来凑热闹,看大挖机每天“嗡嗡”不停。听说种蓝莓,老人家嗤之以鼻,“那大荒坡上种玉米都运不下来,小张家养的羊都饿得爬不上那大荒坡,你们是在说笑吧?”

 

历时4年,曾是深度贫困县的紫云自治县已脱贫摘帽,荒坡也变成了风景秀丽的蓝莓园,每到采摘蓝莓的季节,游客的车辆满山穿梭,老于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结果。

 

贵阳银行的金融支持,恰似一场及时的春雨,浸润了紫云这片干涸的土地,不仅让这一方水土能养育这一方人,还让曾经一文不值的荒山变成了能让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铺好小康路 筑牢致富梦

 

于洪浪,是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的80后青壮年。2017年以前于洪浪和妻子像村里的大多数青年人一样都在外省务工,每月寄回生活费,留下一双儿女由父母代为照看。每年都是聚少离多,基本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与父母、子女相聚,正如歌词所说“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肉身”,随着父母逐渐年迈和子女成长,这种矛盾越发凸显。2017年蓝莓园基地建设之初,为了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劳务用工基本都在当地招工,于洪浪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这一试,就是多年,如今他当上了蓝莓园的管理人员,摒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在家享受产业化发展的甜头。“一家人在家门口都有了挣钱的活,谁还愿意出门呢?现在我月收入近5500元,家里共3个劳动力每年在蓝莓基地务工能挣到10万余元,家里还新建了叁层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于洪浪喜滋滋的说道。

 

据悉,蓝莓园除草、修剪枝条、施肥、采摘等人工工作,辐射带动周边6个行政村、604户农户、2225人增收,每年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

 

贵阳银行支持的紫云蓝莓,不仅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还助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随着产业的发展扩大,蓝莓成为紫云县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给当地农户带去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希望。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