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构建科学贷款定价体系提升信贷差异化定价能力
华夏银行计划财务部杨名
2012年,人民银行先后两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23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管制。随着存贷款利率上限的逐步全面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增强。目前,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银行经营与定价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面临了比以往更加严峻、更加现实的挑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一)经营风险全面提升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一是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银行管理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型,业务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经营风险更加多样复杂;二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提升了资金的流动性,尤其自2016年底以来,在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监管政策趋严的影响下,流动性明显收紧,市场融资成本呈抬升趋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明显增加;三是为消化高成本存款,部分贷款转向高风险客户,同时"三降一去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部分公司违约概率上升,都增加了信贷资产风险。
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完善,同时以"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为核心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日趋严格,银行经营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压力有增无减。
(二)息差明显收窄
利率市场化改革冲击了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自2015年连续降息开始至今,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与存贷利差呈收窄趋势。其中信贷资产收益作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伴随重定价的逐步完成与营改增影响,贷款收益率明显下降,加之目前非息收入尚未形成良好支撑,银行的盈利能力及利润增速压力不断提升。

银行业作为顺周期行业,息差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2016年以来金融机构整体新投放贷款定价水平呈现下降,2017年以来,市场利率中枢抬升,且负债成本向资产定价传导存在时滞,贷款定价的提升力度有限,银行业息差企稳仍面临诸多压力。
(三)盈利不确定性增加
在全新的利率市场化竞争环境中,风险增加、息差收窄、营业收入结构改变、资产质量问题等对商业银行未来利润增长的冲击不容小视,资产的定价能力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为此,应切实加强资本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定价管理效率,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二、信贷差异化定价是提升自主定价能力的必经之路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环境,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要客观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并符合金融环境及政策导向,进而在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同时,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四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已基本建立贷款定价体系,大部分中小型银行仍存在信贷差异化定价意识较为薄弱、体系尚未完善、人才队伍配备不全等问题。多数采用参照市场竞争状况,由总行根据客群确定一定的上浮比例进行统一定价,尚未能准确计量每一项信贷业务的成本、风险与回报,形成精细化、科学化的信贷定价体系。
目前银行存贷利差与净利差整体呈收窄,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通过研究客户的金融需求,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定价,精耕自作,构建科学的贷款定价体系,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提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的必经之路。银行业的竞争关键在于客群的竞争,对优质客户可以提供更多更优惠的利率选择,对高风险客户可以正确评价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针对不同客户,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形成动态的量价平衡。进而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不断提升定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产物创新力与竞争力。
三、构建科学贷款定价体系,提升差异化定价水平
(一)完善架构,策略引导,提升贷款定价的指导性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走差异化、专业化的道路,寻找适合自身的专业化方向和生存区间,扬长避短,打造特色,提升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为此,各商业银行首先要明确战略定位,量身打造定价策略,以策略为指导,提升管理效率,奠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通过完善定价管理架构,健全定价授权,理顺定价流程,明确管理职责等多方位增强利率定价的管理机制建设,确保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真正创造价值的客户,全面提高定价管理水平,支持经营质效的提升。
(二)强化机制,系统支持,提升贷款定价的科学性
在金融脱媒、大数据时代的当下,丰富的数据与精准的系统为科学贷款定价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差异化定价的实现建立在精准衡量每一项金融产物与每一个客户的成本、风险和回报基础上。因此优选定价方法,完善风险定价模型,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打造管理系统平台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构建标准定价系统,事先对客户进行定价测算与收益测算。内部定价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体系,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产物定价,实现科学绩效考核;外部定价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资本成本、信用成本、税收成本等各项因素,算好收益账,以盈亏平衡点为指导,并综合考虑资金供求、目标收益、竞争策略等因素确定定价,增强贷款定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差异化自主定价能力。
(三)差别定价,量化协调,提升贷款定价的灵活性
立足客户需求,不搞一刀切,提升贷款定价的灵活性。探索客户差异性的定价方法,强化风险管理,量化协调,根据客户及产物的实际成本与收益采取差别化定价。在科学系统度量客户贷款风险的基础上,量化贷款风险水平。通过客户差异化、风险差异化、成本差异化,实现对客户与产物的差别定价,引导资产定价对各项成本的有效覆盖,形成有科学的贷款定价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一户一价的差别化定价。
(四)关注市场,强化研判,提升贷款定价的适应性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来源与运用逐渐从管制市场转移到非管制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趋增强,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关注市场变动,加强走势分析,有助于定价真实反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使贷款定价更接地气。
通过建立完善市场利率分析机制,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政策导向变动、市场利率走势、同业定价水平等,提高定价的趋势性管理。根据市场条件、行业政策等宏观形势主动调整利率水平,完善市场利率变动向资产定价的传导机制,形成有弹性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
(五)人才建设,科学激励,提升贷款定价的可操作性
一切公司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利率定价的专业人才,提升中后台定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传导,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信贷差异化定价纳入信贷人员的绩效考核范畴,确保一线营销人员自主树立科学合理的差异化定价意识,充分发挥贷款定价体系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在构建贷款定价体系时,可配套建立以风险调整后收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引导营销及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风险意识、综合回报意识,唯有上下联动,才能形成合力。
(六)自律协调,强化交流,确保贷款定价的合规性
加强行业自律是利率市场化稳妥推进的重要支柱,行业自律是自发的市场行为,是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的行为,自律协调是利率管理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强化行业自律与信息共享,更好引导商业银行强化行为约束,减少市场混乱发生,推动我国银行业转型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强化同业信息交流,推动利率数据共享,强化对贷款等定价信息的动态监测,最大程度的避免商业银行出现价格恶性竞争,进而导致贷款和社会融资成本上升,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更好落实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会议要求;另一方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市场格局,可通过自律机制牵头各成员单位共同加强对货币政策、流动性格局及市场走势的分析,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利率波动的前瞻性和能动性,引导和激励更多金融机构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提升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