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中国光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吕志鹏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明显下降。同时,2017年以来,为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回归本源,我国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去杠杆、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金融工作的重点。在当前经济增速趋缓及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背景下,净息差管理成为了银行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此,本文利用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对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其次从业务结构和存贷利差角度分析了影响净息差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二、 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银行业中,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基数、资源约束、运营模式等方面迥然不同,其净息差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显着差异,现有文献大多按银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细分领域的净息差情况,本文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分析研究。
(一) 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净息差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及逐渐体现。一是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利率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存款吸收压力加大,贷款规模及收益提升相对较慢,同业业务及主动负债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市场类业务利差相对较低,拉低全行净息差。二是我国存贷款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将可能明显上升,但银行负债端的竞争压力更大,会导致存款利率水平接近理财收益率,而贷款收益受市场供求影响提升相对较慢,存贷利差将逐渐缩小,进而影响净息差水平。从实践结果来看,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逐渐放开存贷款浮动比率,银行的净息差水平持续下滑,具体见图1-2。但在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率市场逐步出清,银行净息差将逐渐趋于稳定。


(二) 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排名不分先后)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17年年报披露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指标选择方面,净息差作为因变量,而业务结构及存贷利差是影响净息差的主要因素,可以作为自变量指标,但存款占比与贷款占比具有高度相关性,不能同时作为自变量,且一般存款付息率较低对净息差的贡献更大,所以选择存款占比作为业务结构指标。
从净息差与存款占比、存贷利差的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净息差与存款占比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一般存款付息率远低于同业负债或主动负债,存款占比越高,银行资金成本越低,净息差水平就越高。同时,净息差与存贷利差也具有正向关系,在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存贷款业务占比普遍在50%以上,且存贷利差高于市场类业务利差,所以存贷利差越高对净息差贡献越大。具体见图3、图4。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净息差、存款占比、存贷利差进行模拟,模型拟合结果较好(R2=83.5%),存款占比和存贷利差可以解释净息差的大部分变化,从模型结果来看,存贷利差每上升1BP,会提高净息差0.44BP,存款占比每上升1%,提高净息差1.92BP。


存贷利差是影响净息差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不同,形成了存贷利差的差异化特征。从8家股份制银行的存贷利差对比来看(见表1),可以发现各家银行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招商银行活期存款及零售存款占比远高于其他可比银行,大幅拉低存款付息率,使得存贷利差较高;而平安银行存款付息率较高,但是贷款收益率相对更高,使得存贷利差也较高;其他银行的存贷利差也各有特点。总体来看,银行经营模式的不同导致存贷款结构和利率有所不同,活期占比、存款付息率及贷款收益率是影响存贷利差的直接原因。

三、 结论及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金融监管和稳定宏观杠杆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进行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净息差逐步降低,但随着存贷款价格逐步出清,净息差将逐渐趋于稳定;其次,存贷利差和业务结构是影响净息差的主要因素,对净息差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是坚持发展存贷款基础业务,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在当前监管形势下,同业业务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银行业应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发展存贷款基础业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发展存贷款基础业务,有序调整市场类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同时,改变规模至上的发展模式,以利润为中心,资产方面考虑资产综合效益,集约高效利用信贷资源,着力提升资产收益率,负债方面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加强主动负债经营,稳定存贷利差和净息差。
二是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趋同性。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各商业银行应准确分析自身优势,认清不足,走差异化发展路线,高战略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快中间业务收入发展,降低净息差收窄对银行盈利的冲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持续存在,非息收入将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业务具有风险相对较小、资本占用量少、收益比较稳定等突出特点,这些特点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经营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拓展财富管理、投资银行、金融租赁等新型业务领域,优化结算与清算、代理等传统优势中间业务,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元化子行业合作与创新,加强交叉销售,大力提升中间业务利润贡献度,改善收益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局面。
四是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发展。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更大,利率风险管理难度提高。商业银行应根据外部经营环境、自身业务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等因素,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协调好资本、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使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