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内利率市场动态研究】惭尝贵降息事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编辑: 发布时间:2019-12-18 作者: 来源: 浏览:838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络金融部   李亚飞  王赫然  万真真

    一、央行MLF降息事件分析

    (一)MLF降息事件回顾

    从2019年央行MLF操作可以看出,截至10月16日,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一直将利率维持在3.3%的水平,而在11月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降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

    表1:2019年央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

360截图16341021385884 03.png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央行为什么降低MLF利率

    2019年10月份之前MLF利率一直维持在3.3%的水平,11月5日央行为什么突然降低MLF利率?

    表2:2019年央行LPR降息操作

    360截图16390406114106119 04.png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8月20日和9月20日央行两次降低LPR加点,降幅分别为6个基点和5个基点,两次下调LPR加点后,LPR与MLF之间利差已经难以压缩,央行只能通过降低MLF利率的方式来引导LPR报价下行。可以看出,央行此轮降息态度坚定。

    11月以来,央行降息操作的"小碎步"不断。11月5日,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11月15日,在当日降准释放400亿资金的同时,以3.25%的中标利率开展一年期MLF操作2000亿;11月18日,央行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7天期逆回购1800亿元,中标利率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11月20日,央行发布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4.15%,5年期以上品种报4.80%,1年期和5年期的LPR较上期均下降5个基点,降幅与MLF利率一致,明确了MLF和LPR之间的传导机制。

    二、央行此轮降息的原因

    (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图1:2019年GDP同比增速

image001.png

    资料来源:Wind

    2019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出现趋势性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保证经济合理、平稳运行,央行开展降息操作,通过逆周期调节来缓解我国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市场预期普遍悲观

    图2:2019年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image003.png

    资料来源:Wind

    2019年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长期处于"荣枯分水线"以下,3月份和4月份突破"荣枯分水线"之后,呈现趋势性下跌,进入9月份后采购经理指数下降明显,经济呈现萎缩趋势,市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明显不足。

    (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从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压力之中,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又居高不下,公司融资成本高,资金周转能力就弱,无法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又难以将政策利率传导到市场利率,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受阻。在这种困境下,央行进行LPR机制改革,通过开展MLF降息操作,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而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下调MLF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MLF利率下调后,通过利率传导和信贷传导两个渠道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产生影响。

    图3:下调MLF利率对商业银行的传导路径

image005.png

    资料来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络金融部绘制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产生冲击

    一是LPR改革后,LPR取代了贷款基准利率成为贷款合约定价的"锚",LPR是由各报价行基于MLF利率加点的报价均值所决定。央行降低MLF操作利率并以此引导LPR下调,进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收益率预期将会小幅收窄,而由于银行负债端存款存在一定的刚性,不是很容易受到MLF利率下调的影响,净息差(NIM)存在一定的收窄压力。

    二是MLF利率下调后,贷款利率随之下行,给商业银行净息差带来收窄压力,会间接促使商业银行在负债端做出反应,降低自身负债成本,使得一般性存款利率出现下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机会成本变高,从而推动结构性存款定价回归本源,对于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降低银行业资金成本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

    MLF下调后,最新的1年期LPR报价如期下调,5年期LPR报价也下调5个基点,这是LPR改革后首次下调5年期LPR报价。

    图4:2019年LPR利率走势

image007.png

    资料来源: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中心

    一是1年期LPR利率如期下行,充分体现了央行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强化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意图,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减轻了银行信贷投放面临的流动性限制,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民营公司和中小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是5年期LPR利率的下行,并不能等同于房贷政策的放松,而是当前稳增长政策的充分体现。从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可以看出,在2017年住宅价格经历高点后,住宅价格呈现持续下跌态势,2019年9月,下跌幅度进一步扩大,在当前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此次5年期LPR下调旨在降低公司中长期信贷融资成本,发挥基建投资的"经济托底"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基建投资的融资成本。另外,LPR利率的下调也有助于激活一部分优质的信贷需求,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5: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变化

image009.png

    资料来源:Wind

    四、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

    此次央行MLF降息事件,明确了央行货币政策价格工具的传导机制,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向市场释放了货币政策的信号。因此,商业银行应从央行MLF降息事件中受到启发,积极采取市场化、综合化、集约化的"三化"对策,应对其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冲击。

    (一)重视MLF锚的作用

    2019年8月,央行改革LPR报价机制,新的LPR报价参照MLF利率加点形成。LPR利率锚定MLF利率后,央行多次新作MLF,LPR利率报价也随之下降,可以看出,央行意图加大MLF操作规模,增加操作频率,将MLF操作常态化,从而明确MLF与LPR之间的传导机制。因此,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MLF锚的作用,密切关注央行MLF操作,加强央行政策利率的前瞻性研究,解读央行释放的政策信号,并积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二)做好市场化的利率定价管理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利率"双轨"制成为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一大障碍。相比贷款基准利率,MLF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较强,包含更多市场化的因子,而且通过加点的方式形成LPR利率报价也给了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权,新型的LPR报价机制无疑是"两轨并一轨"的雏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及时转变传统的贷款定价思维,做好市场化的利率定价管理,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

    (三)向综合化的"混业经营"转型

    在央行"小碎步式"降息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银行净息差将进一步收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仍占到营业收入的70%以上,对于银行业来说,发展中间业务,向综合化的"混业经营"模式转型,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向全面的金融服务商转型,将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四)大力发展集约化的新零售业务

    资产端,贷款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而负债端,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仍一定程度上挂钩于存款基准利率,短期内难以与市场利率形成较高的联动性,这使得依靠存贷利差生存的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过去,商业银行靠规模取收益,靠"嫌贫爱富"把控风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新零售业务,由"向规模要效益"转向"向质量要效益"。在客户结构上,要做好客户下沉,为优质的中小公司提供优质的信贷服务。在行业结构上,要加大对新兴战略行业的高附加值公司的资金支持。在资产负债结构上,要提高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