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近期热点问题研究】银行业2019年经营分析及2020年展望

编辑: 发布时间:2019-12-19 作者: 来源: 浏览:1439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张丽云

    2019年,在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和逆周期政策调整下,商业银行规模稳健扩张;净息差平稳提升和手续费收入显着改善等助推核心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在良好的基本面下,行业分化继续加剧,上市银行表现更优异(利润增速、不良率等),价值突出;同时,在上市银行内部,不同银行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强者恒强"局面显现。

    一、2019年银行业经营态势分析

    (一)行业经营日益分化,上市行盈利增速持续提升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根据可比口径测算(剔除邮储),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60%左右,增速在前期增长基础上有所回落。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26家上市银行(考虑数据可比性,剔除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上市银行)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5%、11.5%、7.1%,上市银行核心盈利指标依然保持在较高增速,但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自一季度后呈现逐步放缓态势,增速拐点或现;同期,受资产减值计提相对节约影响,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边际加快。在经济下行和战略转型期,银行间经营开始呈现更为明显的分化,作为行业龙头,上市银行业绩表现更为稳定优异,非上市银行成为行业净利润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

    从利润驱动因素看,上市银行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生息资产规模扩张、手续费净收入边际改善、其他非息收入受准则切换影响大幅增长、成本收入比小幅下降以及减值计提对利润的负向拖累作用减小。分规模看,大行依旧稳健,中小行整体增长更为积极。在高增速下,减值计提成为个体利润实现、业绩分化的核心因素。

    图1:商业银行、2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情况

image001.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公司财报,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二)净息差小幅平稳提升,中小行息差改善明显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19%,今年以来持续小幅平稳提升,季度环比均维持在1bp。2018年,受资产结构向信贷持续倾斜、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攀升,全年提升10bp。2019年以来,在年初考核压力下,银行利用结构性存款等高息揽储,导致存款综合成本抬升,一季度净息差环比2018年末小幅回落,但伴随央行降准提供低成本资金以及资产端结构持续优化,商业银行净息差自二季度起继续小幅提升,保持在较高水平。不过,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传导至贷款端、优质"资产荒"再现,今年以来的净息差改善幅度缩小。

    相较于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更受益于低市场利率环境下存量高成本同业负债的置换,息差改善最为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行业息差分化主要来自"同业成本红利"。从资产端看,大型公司客户占比多的银行息差压力大,零售及小微客户占比多的银行息差表现更优;从负债端看,存款价格竞争加剧,存款结构定期化是全行业普遍的压力。大型银行和农商行正是受制于一般存款占比高且存款定期化趋势,在市场资金利率维持低位背景下,息差表现相对偏弱。

    图2: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动情况

image003.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三)手续费收入显着改善,大中型银行表现较好

    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26家上市银行(口径同上)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1.3%,受去年同期基数影响,虽较上半年略有放缓,但较2018年(2.1%)改善明显,全年保持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各类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均有恢复性增长,预计跟去年的低基数以及理财业务调整压力的逐步缓释、信用卡收入较快增长等有关。分银行类型看,大中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显着高于小行,股份行增速最高;城商行今年以来改善幅度较大,农商行同比降幅实现大幅收窄。

    表1:26家上市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情况

360截图16360803112112142 1203.png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四)资产负债规模稳健扩张,股份行增速修复显着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合计本外币资产、负债分别为235.07万亿元、216.1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9%、8.38%,增速较去年末分别提升2.19、2.10个百分点,资产负债规模持续稳健扩张。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整体融资需求较弱的局面,2019年一季度以来,政策层面暖风频吹,货币、财政政策等明显发力,逆周期调节加码,商业银行总资产负债同比增速明显提升。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央行连续定向和全面降准、影子银行收缩放缓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资金宽松背景下,债券投资、同业资产环比高增,叠加政策对民企和小微信贷的持续倾斜,带来广义信贷和货币双反弹,维持高位。此外,年初以来的财政支出前置,对基建投资领域产生明显拉动,银行体系相关贷款维持较快增长,配合年初以来的减税降费政策,银行一般性存款实现较快增长。多因素作用下,201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同比增速分别高达9.39%、9.13%,创2017年四季度以来新高。三季度商业银行资产增速略有下滑,主要受城商行拖累。

    图3: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情况

image005.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分银行类型看,股份行规模增速修复显着,应主要源于监管压力的边际缓释和资负结构逐步调整到位,以及资本金补充到位后规模扩张能力提升;同时市场资金利率维持低位,有利于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股份行缓解负债端资金压力。从资产结构看,资源配置持续向信贷倾斜,信贷占生息资产比重进一步提升,同业资产、债券投资占比小幅下行。从信贷结构看,贷款主要投向住房按揭、基建和房地产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年初以来票据快增,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三季度末大部分银行的票据+零售贷款占比较半年末进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融资需求的乏力。从负债结构看,由于上半年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在监管引导和高风险机构处置效应外溢下,银行同业负债依赖进一步降低,负债主要拉动因素在于存款及债券类负债。

    (五)资产质量分化进一步加剧,头部银行持续向好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86%,较二季度末大幅攀升5bp;不良+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二季度上升11bp至4.86%。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产质量监管趋严、部分有存量风险隐患的非上市银行风险加速出清等因素影响,在去年末改善基础上,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率又逐步攀升,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有所增长。分板块看,大行资产质量稳步改善,股份行改善幅度较大,城商行不良率继续显着上升,农商行不良率持续位于较高水平,不同银行间分化格局明显。拨备方面,截至三季度末,行业拨备覆盖率为187.63%,环比持续下降。

    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26家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46%,较二季度末环比下降2bp,为2015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上市银行不良率连续两年持续改善。有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整体关注类占比2.36%,环比二季度下降6bp,中小银行改善幅度更大。同时,上市银行逾期不良剪刀差在去年底已消除,当前不良值较为真实。分板块看,各类型银行普遍改善,国有及股份行改善幅度较大,上市城商行和农商行资产质量较为优异。拨备方面,截至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15%的较高位水平,环比持续提升。

    头部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体现出逆经济周期的特征,主要源于存量风险的加大处理和增量风险的有效控制。存量风险上,2008-2014年银行行为激进,但存量风险已消化较多。监管引导下,上市银行的不良更加显性和透明,去年底基本所有上市银行已经做到了逾期90天以上全进不良,经过三年风险处置和化解,存量包袱基本出清;增量风险上,2016-2018年,上市银行总体较为谨慎,信贷结构有明显优化,新增以按揭、消费贷和大型公司为主,在高端制造业、新兴领域的贷款有所增加,对中低端制造业贷款减少,不良生成总体可控。

    图4:商业银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情况

image007.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公司财报,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六)资本补充进程提速,行业资本充足率基本稳定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核心一级资本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5%、11.84%、14.54%,在上半年下滑基础上又有所提升。今年以来,在监管规范持续推进、监管标准日益提升、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公司、重资产投放节奏较快、加快债务资本置换、加大不良资产核销以及理财子公司筹建等多因素影响下,上半年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在去年底提升基础上持续回落,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下降明显。三季度以来,伴随上市银行等加快通过优先股、永续债、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完成资本补充,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环比二季度末分别提升14bp、44bp、42bp,核心一级资本仍相对偏弱。商业银行密集补充资本金的背后,即体现了近期政策的利好支持,也旨在为下一轮的资本接续、规模扩张、稳健经营和风险处置增厚基础。

    图5: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情况

image009.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二、2020年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2020年,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仍将共同影响银行经营,货币政策将保持定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结构调整力度,监管政策激励让利,整体银行业经营将"稳中有落",更加追求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平衡。银行间的竞争逻辑回归资产质量与核心定价能力。

    (一)规模扩张稳定,结构继续调整。在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持利润考量下,2020年银行业规模扩张预计维持平稳。从资源摆布来看,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背景下,预计资产结构将继续向信贷类资产倾斜。在制造业回暖、房地产受控、持续零售转型的背景下,明年总体信贷投放特征为"补短板、强基建、控地产、扩小微、稳零售"。

    (二)净息差或稳中有落,息差分化将从"同业成本红利"回归"核心定价能力"。资产端,整体来看,伴随资产重定价完成、LPR有序推进,以及实体融资需求持续疲弱,行业新发放贷款的收益率存在下行空间,因此结构上提升贷款占比、业务上提升信贷客户服务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负债端,"同业成本重定价红利"接近尾声,今年三季度同业负债成本改善幅度不及二季度,银行"同业负债+同业存单"整体存量成本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同时,存款竞争压力仍大,但考虑到监管引导银行控制存款成本率,大力规范结构性存款等高息揽储工具运用,未来大行的负债成本将保持相对平稳,中小银行的存款压力预期进一步加大。在利率并轨不断推进,更加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下,业务领域优先、资产端风险定价能力强、负债端核心负债稳固的银行相对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三)理财业务调整将逐步到位,手续费收入有望继续修复。在严监管之下,商业银行代理、承诺、托管等中收业务都受到一定冲击。同时,在理财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业务也面临转型需求,理财市场"头部聚集"效应将愈发明显。展望未来,预计大行和股份行中收主要来自于理财子公司的业务收入,而城农商行则主要通过加大银行卡和代理业务等方式提升中收业务收入。

    (四)资产质量压力不减,行业分化持续。2020年内外部经济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银行信贷结构持续向小微和民营公司进行倾斜,"僵尸公司"出清、零售端不良上升,不良生成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明年也是三年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金融资产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新政对存量风险再确认;区域性金融风险加速暴露,部分非上市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同时,考虑到财政部拨备征求意见稿的监管方向,未来行业中个别高拨备覆盖率的银行将进一步减少拨备的计提,行业整体拨备率存进一步下行可能。

    (五)监管标准持续提升,银行将继续加大资本补充。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认定即将出炉,将差异化提高资本要求;金融资产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将降低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TLAC的金融工具次级化改造也在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2012)也可能面临新的解释。2020年依然是各类资本工具的发行大年,考虑到永续债加速发行以及优先股发行主体放开,未来永续债、优先股以及可转债仍是各家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重要渠道。在外部资本补充下,需持续关注核心一级资本不足问题,在其压力下,需审视分红率政策是否变化。

    (六)营收与盈利增速放缓。在2019年高基数、对实体经济让利、监管政策挤压下,2020年行业营收与盈利增速预计有所放缓,大型银行、股份行盈利增速分别降至5%、10%以内。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