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际利率市场动态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8-02 作者:梁勤 来源:北京农商银行 浏览:2686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一、引言


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与世界上众多经历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商业银行相同的经营困境。从宏观经济背景看,与20世纪后叁十年美国艰难转型的情景相似,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下行,不良率有所上升。此外,全球贸易摩擦加速、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从中国迁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打压,都加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难度。从金融市场来看,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息差逐步收窄,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中小银行面临区域性风险偏高,大型银行则面临非银金融机构竞争越来越激烈等问题。本文拟梳理国际上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为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和监管提供参考。


二、利率市场化银行竞争的理论分析


脱离了管制之后,银行扮演的角色回归到市场规律之中。在信息完全透明、充分的竞争的情况下,各家银行传统的信贷和储蓄业务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这让一家或几家银行很难拥有绝对的垄断优势,竞争容易趋于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银行信贷业务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超额报酬为零。


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存活,持续经营,需要在信贷和储蓄业务中充分的控制风险,充分评估业务成本,使得银行信贷业务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想要获取超额报酬,避免完全竞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提供传统信贷储蓄业务的基础上,提供有垄断优势的差异的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加产物附加值,从而获取垄断竞争的超额利润。二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用信息优势,获取超额的收益。在不完全信息叠别谤迟谤补苍诲寡占模型摆2闭中,拥有信息优势的商业银行可以获取高于其他银行的回报。商业银行深耕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区域的金融服务,就该领域、该行业、该区域的金融服务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利用规模效应节约调研边际成本、缩短信息的传递,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损失,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叁、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市场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从管制的利率政策回归到市场化定价的利率体系的过程中,各国银行业大都表现出如下规律。一是短期内利率水平大幅上升,利差明显缩小。二是暴露银行风控能力的缺失,倒闭银行数量大幅上升。


放开利率管制后的一段时期内,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加剧,普遍倾向调高负债利率吸储。伴随着负债利率水平的上升,利差水平明显缩小。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977年开始大幅上扬,1981年7月21日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2.36%,存款利率从1970年开始大幅上扬,最高点分别达到17.89%,平均存贷利差最小时仅有0.98%。日本也从1990年开始出现存款利率大幅上升,平均利差缩小,利差最小时仅有1.06%。


管制放开加剧银行业的竞争,无法控制风险和成本的银行被大量淘汰。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的控制能力缺失上。一方面,部分银行特别是资金来源有限的中小银行为了匹配高昂的负债成本,在缺乏风险评估能力的情形下,将贷款大量以不与其风险相匹配的价格投向风险较大的行业和公司。据日本银行业工会的调查显示,1985词1990年的5年间,东京协和、兵库银行、大阪信用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等10家中小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在贷款利率并未显着提升的情形下,发放给存续期不满5年的公司贷款上升了8.9%,而存续期在5词10年公司贷款则下降了7.6%。随着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这些公司中约47%的公司出现了贷款拖欠行为。


另一方面,资金短借贷长,期限错配风险加重,但商业银行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期限错配风险管理能力。随着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出现了增加短期低成本融资,然后以高收益长期放贷的倾向。在资产负债结构期限严重错配的情况下,随着利率水平的进一步上升,部分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出现了“利率倒挂”情况。在通胀上升、房价下跌等不利宏观环境的冲击下,最终演变为银行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储贷协会危机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代表。


具体来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爆发的银行业危机呈现出区域集中、破产倒闭中小银行为主的特点。中小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在银行业危机中大量破产倒闭。以美国为例,1980年—1994年倒闭和救援银行中,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不含)以下的有1865家,资产规模在1亿~10亿美元(不含)之间的有887家,分别占倒闭和救援银行机构总数的63.5%和30.2%(见表1)


表1:1980年-1994年美国倒闭和救援银行资产分布情况

分类倒闭和救援银行数量(家)占比倒闭和救援银行总资产(亿美元)
1亿美元(不含)以下186563.54%650
1亿-10亿美元(不含)88730.22%2636
10亿-100亿美元(不含)1766.00%4573
100亿美元(含)以上70.24%1372
合计2935100.00%9231

数据来源:贵顿滨颁


四、美国、日本的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生存发展


美国:社区银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差异化与规模化结合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银行采取“错位发展战略”,在目标客户选择、主要业务范围确定、产物投放等方面与其他银行互补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类型来看,美国的社区银行大致可以分大型银行的业务条线和中小银行两种。大型银行的业务条线主要是零售业务条线,以富国银行为代表,社区金融与零售金融的概念是一致的;中小银行的业务集中在区域性中小公司和居民家庭,包括公司、零售、投资理财等各项业务,这类社区银行以安快银行为代表,美国大部分的中小银行都属于此类型的社区银行。根据社区银行行业组织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滨颁叠础)2015年的统计数据,美国社区银行拥有5.2万多个网点,覆盖美国99%的郡,雇佣超过70万员工,提供着全国范围内超过50%的小公司贷款以及超过70%的农业贷款。


以富国银行为例的社区银行,细分小微公司客户,创建独特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富国银行设立小公司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公司客户,又设立了小公司贷款部,为年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的公司提供贷款。由于传统贷款审核成本过高导致商业上的不可持续性,传统放贷流程并不适用于小微公司贷款业务。富国银行在对小微公司的规模和成长周期、潜在需求和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将小微公司细分为加工作坊、初创公司、家庭工厂、个体户、无利润公司、服务型小微公司、一般利润公司、科技型公司、高速成长公司和现金流公司等10种类型,为在传统放贷模式下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前6种小微公司提供简化流程的贷款服务,通过较高的定价允许较高的贷款损失,以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来保证所承担的风险可控。


日本:地方银行深耕专业领域,充分利用局域信息优势。


众多日本地方银行的战略定位仍旧在“地方”,例如广岛银行的战略愿景就是“构建地区最可靠和最值得信赖的银行”,京都银行的战略愿景是“地区性的综合性银行、最便利的银行”,纪阳银行的战略愿景是“成为所在地区客户的首选银行”等等,因此如何出色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客户是众多日本地方银行的战略原则。此外,社区是日本地方银行在扎根地方战略中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地方银行的优势业务之一,其业务模式特征有两方面:首先,社区金融服务批量化。地方银行以社区为服务单位,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社区群体信息的同一性和共享性,从而实施业务的批量化发展,以迅速弥补都市银行基层金融服务的缺位;其次,社区金融服务的定制化、私人化,利用客户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信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日本的社区银行是中小公司的金融中介和发展中介。中小公司是日本地方银行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以 2020年3月底为例,中小公司贷款在日本地方银行贷款中平均占比高达41.6%(如图2),个别地方银行这一数值则高达80%以上。在与中小公司的互动过程中,日本地方银行扮演的并不仅仅是贷款行、资金方的角色,其对中小公司的支持不仅仅是一种资金的支持而是一种引领和指导,即对中小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众多地方银行定期向中小公司派驻专员,了解其经营问题和现状,提供管理、市场和运营问题解决方案,对当地的中小公司从起步到扩张提供全方位的战略支持。


图2:日本地方银行贷款构成(2020年3月为例).png

图2:日本地方银行贷款构成(2020年3月为例)

资料来源:日本地方银行协会


五、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启示


一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更灵活的小微贷款审批机制,以及相匹配的风控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公司约为1000万家,99%以上的公司属于小公司或是微型公司,创造60%的骋顿笔,但目前我国中小公司贷款覆盖只有2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我国的城商行来讲,不仅仅要充当中小公司的金融中介,更要承担中小公司的发展中介。中小公司信贷业务对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要求更高。与大公司信贷业务相比,中小公司信贷业务调研成本高、放款量少、信用风险高,因此需要银行利用大数据快速对小公司区别定位,以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来保证所承担的风险可控。


二是聚焦错位经营,培育特色竞争优势。金融消费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化且不断创新的特征。因此,中小银行需要与大型银行错位经营,聚焦“长尾客户”以及大型银行尚未涉及或涉及未深的领域,进行业务布局。虽然以社区银行典范而闻名于世的富国银行是一家大型银行,但美国大部分的社区银行都是中小型银行,安快银行即便是经过了多次并购目前也只有2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真正社区银行的经营思维自始自终都不是做“大”做“强”,而是与大银行错位发展,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定位清晰、特色鲜明、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小”而“好”的银行。


六、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一是维护有序进入退出机制。对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资不抵债的问题银行,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市场出清、实施有序破产,实现优胜劣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二是适时鼓励城商行合并和重组,发挥区域资源和市场的整合优势。区域内金融资源被相同法人市场主体不断分割、金融资源的过度拥挤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辽宁、山东、四川、浙江、河北、山西、新疆、江苏、广东、河南、福建等省份的城商行、农商行法人主体较多,在一些地级市和发达县域也出现了银行网点扎堆的格局。于是适时推进个别地区城商行或农商行的合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地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叁是强化经营发展独立性,构筑风险管控的基石。日本地方银行跟地方政府、或其他公共团体往往联系紧密,但是其经营发展往往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日本地方政府不得干涉地方银行的经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日本地方政府仅是地方银行的一个客户,地方政府不能利用投资项目“绑架”地方银行,不得干涉地方银行的战略运营、人事安排、业务开展等相关工作。这一点值得我国城商行和监管部门借鉴。



参考文献

摆1闭王剑,田维韦,贺晨,陈俊良.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崛起及镜鉴摆闯闭.国际金融,2021(01):45-52.

[2]SAHAB,SENSARMAR.Divestment and Bank Competi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s,2004,81(3):223~247.

摆3闭丘斌.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及对策摆闯闭.中国银行业,2019(12):52-54.

摆4闭黄志凌.问题银行的判断与破产早期干预机制[闯].金融研究,2015(07):45-59.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