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市场数据分析】GDP两年平均增速有望逐渐加快 --2021年二季度GDP数据点评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8-02 作者:唐建伟、刘学智 来源: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浏览:2642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主要观点:


1、工业生产扩张放缓,工业增加值复合平均增速连续两个月下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呈逆势增长态势,汽车制造业产量和产值都出现萎缩。


2、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前期回升的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活跃度再次降低,但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新业态服务业扩张较快。


3、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快速,带动整体投资提速。基建投资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韧性。


4、消费增长逐渐加快,七成以上商品类别同比增速较高。餐饮收入增长到疫情之前水平,汽车类消费增速较低。


5、基数因素和生产扩张放缓致二季度骋顿笔增速回落,但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上升。二季度骋顿笔环比增速高于一季度,与疫情之前较为接近。


6、下阶段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四个特征:从疫后经济快速复苏向平稳增长过渡;近两年经济复合平均增速逐渐加快;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改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正文: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3%。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402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07154亿元,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6.1%;第叁产业增加值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


一、生产扩张势头放缓


工业增加值复合平均增速持续放缓。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5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近两年6月份工业增加值复合平均增长6.5%,增速比5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不过,从环比来看,6月份环比增长0.56%,比5月份小幅加快。6月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上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比上个月加快0.5个百分点,呈逆势增长态势。从主要产物来看,6月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大幅增长,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35.3%、60.7%、43.9%、30.9%,表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显着。受到传统燃油车生产放缓的影响,6月份整体汽车产量同比-13.1%,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4.3%,产量和产值都出现萎缩。


图1 工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

图1 工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png

数据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服务业恢复势头减弱。二季度第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近两年平均增长5.1%。6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9%,比上个月下降1.6个百分点;近两年平均增长6.5%,比5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无论从单月增速还是近两年复合增速来看,6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都下降,表明服务业恢复势头减弱。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显着下降2个百分点,服务业扩张放缓。从行业情况看,前期回升的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活跃度再次降低,相应的笔惭滨指数都降至荣枯线以下,表明线下需求仍然较弱。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新业态服务业保持在较高的扩张水平,金融服务业扩张加快。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表明未来服务业复苏前景看好。在生产端,工业生产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未来服务业恢复程度将决定供给增长状况。


图2 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

图2 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png

数据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二、需求恢复性增长加快


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基建投资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韧性。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比1-5月份放缓2.8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速下降,但环比增长了0.35个百分点,增势加快。剔除基数影响以外,近两年平均增速为4.4%,增速比1-5月份提升了0.2个百分点。环比增速、近两年复合平均增速加快,表明投资稳步回升。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高于整体投资增速,但近两年平均增速偏低,为3.8%。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近两年平均增长14.6%,比1-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增速较高。计算机、医疗仪器设备、电子商务服务等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快速,卫生投资、教育投资等公共领域投资增长也较快。


基建投资增速明显放缓。1-6月份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8%,比1-5月份下降4个百分点;近两年平均增长2.4%,比1-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随着下半年专项债的投放,未来基建投资有望逐渐改善,但预计上升幅度有限。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5%,比1-5月份下降3.3个百分点;近两年平均增速为8.2%,比1-5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但近两年平均增速仍然是叁大类投资中增长最快的一项,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1-6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19.2%,剔除基数因素以外的近两年平均增长2%,比1-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显着加快,是拉动6月份整体投资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快速,同比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7.1%。预计未来制造业投资将进一步改善,两年平均增速有望逐渐提升。


图3 固定资产投资及分类增速

图3 固定资产投资及分类增速.png

数据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消费增长逐渐加快。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9%,近两年平均增长4.6%,比上半年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比上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剔除基数影响,近两年消费平均增长4.9%,增速比上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表明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3.2%,近两年平均增长15%,高于一季度1.5个百分点,表明二季度网上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6.5%,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从主要商品类别来看,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七成以上商品类别同比增速超过20%。从近两年平均增速看,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9类商品零售额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上半年餐饮收入21712亿元,同比增长48.6%,规模与2019年上半年基本持平。汽车类消费增速显着放缓,6月增速为4.5%,比上个月下降0.8个百分点。考虑到6月汽车产量增速降到-13.1%,前期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透支今年需求,可能下半年汽车类消费增速将较低。


图4 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

图4 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png

数据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叁、叁季度之后骋顿笔两年平均增速有望逐渐加快


基数因素和生产扩张放缓致二季度骋顿笔增速回落,但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上升。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下降10.4个百分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集中在去年一季度,去年二季度经济增长3.2%,比去年一季度上升10个百分点,同比基数的上升导致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生产扩张放缓,也对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带来影响。二季度骋顿笔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表明两年综合经济增长动能整体增强。疫情导致骋顿笔同比波动较大,环比增速更能够反应经济运行情况。经过季调之后的二季度骋顿笔环比增速为1.3%,高于一季度,但比去年四季度低了1.9个百分点。当前经济环比增速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较为接近,经济运行有望回到疫情之前平稳运行状态。


图5 GDP同比及环比增速

图5 GDP同比及环比增速.png

数据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受2020年基数影响,叁季度之后经济增速将逐渐下降,全年走势前高后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8.8%左右。下阶段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四个特征。


一是从疫后经济快速复苏向平稳增长过渡。随着生产端扩张势头放缓,疫情好转以来经济快速复苏时期已经结束。需求端恢复将是个缓慢的过程,难以支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叁季度之后经济运行趋于平稳,环比增速保持在1.3%左右。


二是近两年经济复合平均增速逐渐加快。虽然受同比基数的影响,叁、四季度经济增速将逐渐下行,但是从近两年复合平均增速来看,有望逐季加快,预计叁、四季度复合平均增长分别在5.7%、5.9%。


叁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改善。经济增长动能将出现结构性优化。一方面,预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提升到60%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提升。


四是宏观调控政策能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但不存在明显的下行风险。宏观调控空间充足,央行决定于7月15日降准0.5个百分点,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定向支持。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较为缓慢,下半年将明显加快,全年财政赤字额约3.6万亿元完全没有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充足。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撰写发布。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交通银行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报告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预测,该观点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可能会发布与本报告观点和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