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中的某些行业和公司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宏观调控部门及时采取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将有效熨平经济短期波动,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仍将延续。良好的基本面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健康肌体,即便疫情可能导致银行业不良率的小幅上升,但整体影响可控,且疫情也为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模式、完善灾备机制等提供了契机。
疫情不改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作为外部扰动因素,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或将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并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动摇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一)我国经济中长期的走势仍将受自身经济周期及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活动会重新活跃起来。此次政府应对迅速、防控力度更大,有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期之内。
(二)我国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稳定经济增长。从全球范围内看,作为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近期,政府不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助于缓解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叁)突发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随着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市场情绪会逐渐平稳,之前被暂时压抑的消费、投资等需求得以释放,从而带来经济反弹。
危机为商业银行转型带来机遇
此次疫情给住宿、旅游、餐饮等行业及小微公司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整体可控。且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也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契机。
(一)负面影响存在,但整体可控。一是当前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健。2019年,在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和大规模减税降费等稳增长措施的作用下,公司贷款需求有所恢复,信贷投放节奏加快、结构优化,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8.91%,资产质量趋于稳定,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为商业银行进一步补充资本,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2020年,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提振及商业银行适当释放拨备核销不良资产力度的加大,疫情对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相对有限。
二是受疫情影响行业及湖北地区的信贷资产占比较低。从行业角度看,以上市银行2019年6月末数据为例,受疫情影响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个行业的信贷余额共12.99万亿元,合计占上市银行贷款总额的13.61%。从公司类型看,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普惠型小微公司贷款余额11.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158.60万亿元)的7.38%,占比相对较低。从地区来看,2019年末,湖北省内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各类贷款余额为5.22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3.29%。在实际中,受到影响的行业和小微公司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内,其他地区随着不同程度的复工,所受影响在逐步降低,银行体系受疫情影响的信贷资产占比会更低一些。在此次抗击疫情中,银行业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用实际行动助力公司轻装上阵、尽快恢复生产,也有助于降低银行自身信用风险。
叁是疫情会提升不良率,但增幅有限。《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中的模拟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轻度冲击(骋顿笔同比增速下降至5.30%)下与重度冲击(骋顿笔同比增速下降至4.15%)下,30家参试银行整体不良率从1.46%分别上升到5.42%和7.38%。目前,多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骋顿笔增速有望保持在5.5%至6%之间,高于轻度冲击设定的5.30%。同时,上述压力测试只是静态的反映,在现实中宏观调控部门、商业银行会根据公司经营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不良的上升。此外,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在“911”事件、日本在“311”大地震后,经济均出现了短暂下滑,但银行业不良率走势却呈现出有升有降的分化局面,且美国不良率上升幅度也有限。可以看出,标普所谓的“疫情有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率飙升两倍以上,达到约6.3%的水平”言论缺乏依据、站不住脚。
(二)疫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是强化金融科技对创新服务模式和体验的支撑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深刻改变了用户交易行为和习惯,不受时空限制、无接触的离柜式交易方式大受青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服务需求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展望未来,受疫情影响,一些较为依赖物理网点和现场尽调等线下方式开展业务的中小银行将会加快数字化转型。同时,一些有利于线上场景同步扩容的新兴模式,如开放银行等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二是形成新的信贷需求,行研和产物创新能力将提高。经过此次疫情,全民健康意识得到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将产生更多融资需求。同时,居家隔离催生出的远程办公、网络娱乐、线上服务等新型行业也将产生较大的新增信贷需求。与传统重资产行业不同,这些行业大部分属于轻资产行业。对商业银行来说,对这些领域加大信贷投放不仅可以促进银行提高行研水平和产物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提高信用贷、知识产权抵质押等比例优化信贷结构。
叁是应急反应体系将更趋完善。本次疫情既是对公共防疫体系的考验,也全方位检验着银行业务运营、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能力。总体而言,此次疫情有助于银行业对上下联动效率、容灾系统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检视和进化,未雨绸缪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防控能力和手段,后续或将促进分布式的应用架构、虚拟化的云存储、不可篡改的区块链等技术的落地应用。
宏观政策建议与银行业应对举措
下一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需围绕“六稳”工作多方发力,短期内重点支持和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助力各类公司复工复产;长期内仍要重点支持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小微公司等领域,提升经济增长动能。
(一)财政政策方面,加力提效发挥好乘数效应。疫情发生后,财政部出台了多项措施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后续财政政策应在提质增效、优化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发力,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具体到银行业,建议对疫情专项再贷款以及未取得专项再贷款资格但仍设立低息专项贷款的银行给予利息增值税及合同印花税的免征优惠;对因受疫情影响严重导致还款困难的公司予以展期或续贷的银行,其贷款展期90天内计提的应收未收利息暂不视为应税处理,降低银行税负和信贷成本。
(二)货币政策方面,精准施策提供流动性支持。近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下调惭尝贵利率、设置专项再贷款等方式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后续货币政策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可针对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定向支持政策。此外,继续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尝笔搁)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可适当考虑采用允许更多银行发行抗疫专项同业存单等政策工具,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进而为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空间。
(叁)监管政策方面,强化引导助力服务实体经济。近期,银保监会出台了系列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和小微公司的支持力度。后续,监管部门可结合疫情对银行业的具体影响,从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适当提高对不良贷款容忍度、丰富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等方面采取差异化安排,以更好地激励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
(四)产业政策方面,凝心聚力支持中小微公司。近期,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支持中小微公司复工复产。中小微公司稳则就业稳。后续,相关部门应针对中小微公司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复工复产防疫指南,合理确定复工复产条件,同时,积极为复工复产公司提供相应保障,支持中小微公司尽快恢复生产。此外,应继续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调动投资积极性,全面助力“六稳”工作。
此外,商业银行在用足用好各项政策的同时,也应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产物竞争力、普惠性和适应性。如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公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优化小微公司审贷流程,提升审批和发放效率,更好地满足小微公司“短小急频”的资金需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