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191.5亿美元。其中,出口17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增速略高于9月份;进口1435.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增速与9月份相持平;10月贸易顺差则微幅上涨至319.9亿美元。
10月份出口同比延续回升态势的主要原因:一是低基数效应迭加圣诞节假日因素。去年四季度欧债危机呈现加速恶化态势,欧元区有效需求大幅萎缩引致中国出口骤降。因此,相比去年,低基数效应使得10月同比较9月小幅回升1.7个百分点。
此外,从季节调整后的数据看,10月份出口增速的同比、环比数据反而都在下行。因此,我们认为10月份同比升至11.6%,可能更多体现的是西方传统节假日旺季因素。
二是欧美市场需求有所恢复的拉动。从分区域的出口金额数据看,中国对欧美市场出口金额进一步增加。10月份欧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出口伙伴,美国则降为中国第二大伙伴国,香港排在第叁、东盟居第四位。10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1%,相比9月回升3.61个百分点;10月对欧盟出口降幅收窄至-3%,相比9月回升7.7个百分点。
同时,10月份我国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同比进一步升至38.36%,对东盟出口同比升至44.82%。由于香港主要都是转口贸易,产物大多最终销往欧美,因而基本都是欧美的需求。对东盟而言,由于东盟基本也都是出口导向经济模式,最终产物都销往欧美,很多时候,中国与东盟只不过是处于销往欧美商品的不同加工链条(中、下游)。因此,对东盟出口的增长很可能也是因欧美需求回暖所带动。
相反,10月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则呈现了同比收跌态势。10月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13.4%,相比9月下跌8.85个百分点;10月对巴西出口同比增长3.5%,相比9月下跌10.23个百分点。因此,从分国别出口数据看,欧美市场(非新兴市场)需求复苏应是10月出口延续反弹的重要原因。
叁是前期“稳外贸”政策对出口恢复性增长的促进作用。
9月18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对于促进稳定外贸增长若干意见》的八项稳定外贸增长细则,随着政策时滞效应的逐渐体现,我国出口市场信心的恢复明显。意见中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细则措施的具体落实,有效的改变外贸公司有单不敢接的局面,笔惭滨指数也反季节扩张,连续两月回升。其中,10月官方笔惭滨新出口订单指数已回升至50.4,较9月明显的改善。
10月份进口同比增速与9月持平的主要原因:一是内需企稳拉动大宗商品进口数量继续增长。从进口产物看,受益于国内投资需求的企稳,原油、铁矿砂、煤等初级原材料进口数量继续增长。10月份,第一大进口商品--原油—当月进口数量增长至2368万吨,进口数量同比实现13.85的高增长。1至10月份,我国第二大进口商品--铁矿砂--进口6.1亿吨,累计增长8.9%;1至10月份,煤累计进口2.2亿吨,累计增速高达33.5%。二是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调对整体进口金额的负向拉动。从近期国际大宗商品走势看,在全球有效需求整体不振的大背景下,10月份颁搁叠现货、期货价格均呈现明显的回调态势。截止10月份底,颁搁叠现货综合指数已从9月份末498的高点一路下行,降至了476的低位值;同时颁搁叠现货的金属、食品的等分类指数,以及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也出现了基本一致的回落态势。在进口单价下跌的负向拉动作用下,相比9月而言,10月份整体进口金额同比保持持平态势。
10月贸易顺差微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同比的继续上涨。受10月出口同比继续上涨影响,在进口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的背景下,10月份贸易顺差比9月小幅微升43.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走势可能依然低迷。虽然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保持稳步恢复的走势,但仍然存在欧元区重债务国的救助和美国“财政悬崖”等不确定因素。在欧美日主要经济体有效需求难有大幅改观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在中长期内的压力犹存。
预计2012年11月出口同比回升态势仍将持续。因为从历史数据看,11月、12月份的出口规模都会较前期有所季节性回暖。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实质性的外需回暖仍需时日,因而短期出口不太可能大幅增长,增速仍将是渐进趋稳。
预计2012年11月进口同比可能略有回升。
一是四季度中国内需将企稳向好,进而带动进口增速回升。预计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将进一步趋稳回升,随着未来投资项目的进一步上马,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将继续回升,进口商品的需求很可能逐步增加。
二是四季度微观公司主体将陆续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依据历时15个月的库存周期经验法则看,持续近一年的去库存过程将在四季度进入尾声,微观公司主体将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进口商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叁是由于近期贸易顺差有所扩大的,为平衡贸易收支,预计未来政府仍将可能继续推动鼓励进口的政策。受此影响,进口规模或将有所扩大。
综合以上判断,我们认为年内进出口贸易仍将维持回升态势,得考虑到未来两个月进口增速回升速度可能快于出口,预计月度贸易顺差可能略有收窄。预计四季度贸易顺差为月均250亿左右,与叁季度基本持平,而全年贸易顺差则将超过2000亿美元,相比去年明显扩大。
10月份出口同比延续回升态势的主要原因:一是低基数效应迭加圣诞节假日因素。去年四季度欧债危机呈现加速恶化态势,欧元区有效需求大幅萎缩引致中国出口骤降。因此,相比去年,低基数效应使得10月同比较9月小幅回升1.7个百分点。
此外,从季节调整后的数据看,10月份出口增速的同比、环比数据反而都在下行。因此,我们认为10月份同比升至11.6%,可能更多体现的是西方传统节假日旺季因素。
二是欧美市场需求有所恢复的拉动。从分区域的出口金额数据看,中国对欧美市场出口金额进一步增加。10月份欧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出口伙伴,美国则降为中国第二大伙伴国,香港排在第叁、东盟居第四位。10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1%,相比9月回升3.61个百分点;10月对欧盟出口降幅收窄至-3%,相比9月回升7.7个百分点。
同时,10月份我国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同比进一步升至38.36%,对东盟出口同比升至44.82%。由于香港主要都是转口贸易,产物大多最终销往欧美,因而基本都是欧美的需求。对东盟而言,由于东盟基本也都是出口导向经济模式,最终产物都销往欧美,很多时候,中国与东盟只不过是处于销往欧美商品的不同加工链条(中、下游)。因此,对东盟出口的增长很可能也是因欧美需求回暖所带动。
相反,10月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则呈现了同比收跌态势。10月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13.4%,相比9月下跌8.85个百分点;10月对巴西出口同比增长3.5%,相比9月下跌10.23个百分点。因此,从分国别出口数据看,欧美市场(非新兴市场)需求复苏应是10月出口延续反弹的重要原因。
叁是前期“稳外贸”政策对出口恢复性增长的促进作用。
9月18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对于促进稳定外贸增长若干意见》的八项稳定外贸增长细则,随着政策时滞效应的逐渐体现,我国出口市场信心的恢复明显。意见中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细则措施的具体落实,有效的改变外贸公司有单不敢接的局面,笔惭滨指数也反季节扩张,连续两月回升。其中,10月官方笔惭滨新出口订单指数已回升至50.4,较9月明显的改善。
10月份进口同比增速与9月持平的主要原因:一是内需企稳拉动大宗商品进口数量继续增长。从进口产物看,受益于国内投资需求的企稳,原油、铁矿砂、煤等初级原材料进口数量继续增长。10月份,第一大进口商品--原油—当月进口数量增长至2368万吨,进口数量同比实现13.85的高增长。1至10月份,我国第二大进口商品--铁矿砂--进口6.1亿吨,累计增长8.9%;1至10月份,煤累计进口2.2亿吨,累计增速高达33.5%。二是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调对整体进口金额的负向拉动。从近期国际大宗商品走势看,在全球有效需求整体不振的大背景下,10月份颁搁叠现货、期货价格均呈现明显的回调态势。截止10月份底,颁搁叠现货综合指数已从9月份末498的高点一路下行,降至了476的低位值;同时颁搁叠现货的金属、食品的等分类指数,以及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也出现了基本一致的回落态势。在进口单价下跌的负向拉动作用下,相比9月而言,10月份整体进口金额同比保持持平态势。
10月贸易顺差微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同比的继续上涨。受10月出口同比继续上涨影响,在进口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的背景下,10月份贸易顺差比9月小幅微升43.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走势可能依然低迷。虽然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保持稳步恢复的走势,但仍然存在欧元区重债务国的救助和美国“财政悬崖”等不确定因素。在欧美日主要经济体有效需求难有大幅改观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在中长期内的压力犹存。
预计2012年11月出口同比回升态势仍将持续。因为从历史数据看,11月、12月份的出口规模都会较前期有所季节性回暖。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实质性的外需回暖仍需时日,因而短期出口不太可能大幅增长,增速仍将是渐进趋稳。
预计2012年11月进口同比可能略有回升。
一是四季度中国内需将企稳向好,进而带动进口增速回升。预计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将进一步趋稳回升,随着未来投资项目的进一步上马,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将继续回升,进口商品的需求很可能逐步增加。
二是四季度微观公司主体将陆续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依据历时15个月的库存周期经验法则看,持续近一年的去库存过程将在四季度进入尾声,微观公司主体将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进口商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叁是由于近期贸易顺差有所扩大的,为平衡贸易收支,预计未来政府仍将可能继续推动鼓励进口的政策。受此影响,进口规模或将有所扩大。
综合以上判断,我们认为年内进出口贸易仍将维持回升态势,得考虑到未来两个月进口增速回升速度可能快于出口,预计月度贸易顺差可能略有收窄。预计四季度贸易顺差为月均250亿左右,与叁季度基本持平,而全年贸易顺差则将超过2000亿美元,相比去年明显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