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38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进口175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贸易顺差318.69亿美元。进出口增速比去年12月份均有回暖,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开局向好。
从环比增速来看,1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速-1.9%,进口增速-0.1%,出口增速-3.9%。根据历年经验,每年1月份进出口环比普遍出现回落,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公司经历了上个月赶在会计年度结束前完成年度目标和实现经营业绩,1月份作为新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年度业绩考核压力不重,导致进出口绝对额下降。其二,受中国农历春节的影响,大量劳动力在此期间返乡过年,公司生产下降,整体进出口规模环比出现回落。
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从上月4.3%回升到10.6%,好于市场普遍预期,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势良好。
一是出口增速持续回暖,基数效应影响有限。出口增速回暖态势超出市场机构普遍预测值,原因在于去年同期出口增速基数对当期预判的影响。2013年1月出口额1873.88亿美元,比前一年度同比增长25%,然而高基数有虚增成份,因为去年增速的计算基数较低(2012年1月份同比增速仅为-0.55),因而基数效应对今年1月出口增的速拉低效果有限。
二是季节因素影响有限。今年春节法定假期从1月31日开始,主要放假时间集中在2月份,对1月份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公司而言,有可能为了避免春节假期对生产的影响,在1月中上旬开足生产线全负荷赶订单、抢生产,保证了1月份整体的出口同比增长。
叁是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势良好,1月份对美、欧、日、东盟的出口增速均有走高趋势。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1月份出口欧盟354.61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速上升到18.8%。对美国出口337.07亿美元,同比增速10.7。虽然去年中日贸易同比下降,但得益于日本国内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其对中国的外贸需求有回暖迹象,1月份对日出口15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1%。1月份对东盟出口237.65亿美元,同比增速上升到18.4%。
从主要经济体对外需求分析,由于美国中部、东部大面积遭遇罕见的近20年来最严寒天气所致,1月份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反应出一定的经济复苏疲软,ISM制造业PMI下降到51.3,仍然处于荣枯线以上。虽然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但美国经济增长仍然有继续回暖迹象,1月份美国非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服务业PMI上涨到54,失业率持续下降到6.6%,截止2 月1 日当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下降到33.1 万人,位于最近8个月的平均水平,因此出口美国有望走高。
欧盟经济保持强劲复苏势头,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标普遍上扬,消费着信心指数从12 月的-13.6%回升至-11.7%,1月份综合PMI初值从52.1 上升至53.2,为31 月新高,制造业PMI从52.1 上升至53.9,服务业PMI 初值从51.0 上升至51.9,表明欧洲经济复苏能够延续,与出口欧洲大幅上涨相互印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出口数据存在一些与经验走势不符的现象。第一,根据经验走势,在对欧、美、日、韩出口高增长的同时,对香港的转口贸易也能保持增长,然而在出口欧美增速创下两位数新高,对日本、韩国等国的出口也保持10.6%、9.2%增长的同时,1月对香港转口贸易增速却与之背离,降至-18.3%,为2009年5月以来的冰点,明显与经验走势不符;第二,从微观公司看,1月笔惭滨订单需求明显在回落,公司无足够的订单需求支持1月如此高的出口反转;第叁,在欧美消费旺季过后,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物反而触底反弹,出口箱包、服装、鞋类同比分别为10%、17%、17%;第四,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增长的同时,同为劳动密集型产物出口的韩国、台湾、越南1月份同比出口增速都在下降。或许可以考虑的解释是,在利差驱使下,国际套利资本也在创新手段,出口数据或许存在一定水分。

进口增速比12月小幅走高,对资源型商品、上游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强烈。
一是与出口增速一样,进口增速超市场预期出现增长,跟去年基数影响较小有关。去年同期进口同比增速达到28.8%,然而高增长率是由于计算基数很低(2012年1月份进口同比增速仅为-15.3,导致2013年同比增速较高),因而基数效应对今年1月份进口增速影响不明显,1月进口增速小幅走高到10%。
二是去年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保证了宏观经济的企稳回暖,1月份各省份召开的地方“两会”普遍对经济形势保持乐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较强,市场对能源资源、上游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和部分消费品进口需求强劲,1月份对外进口增速保持继续提升态势。
叁是对主要资源性国家的进口增速强劲。按照进口国别进行分析,对巴西进口同比增速上升到26.1%,对澳大利亚进口同比剧增到41.5%,对新西兰进口同比增速达到了70.1%。此外对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进口增速也处于高位,分别27.7%、10.1%、12%、20.7%。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四是按照进口商品类别分析,与基建投资相关的铁矿砂及其精矿、铜矿砂及其精矿、钢材等的进口量同比增速保持较高,分别由上月同比增速的3.44%、10.64%、-3.2%上涨到36.8%、24.3%、25.6%,表明对能源资源、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旺盛,继续采购扩张,与中国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息息相关。
从主要农产物进口来看,大豆、谷物进口强劲。大豆进口591万吨,进口金额33.6亿美元,进口量同比增长23.7%;谷物及谷物粉进口181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达到78.6%。主要农产物价格走势下行,大豆、谷物、食用油进口价格趋同下跌。此外,对天然橡胶、初级形态的塑料、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需求依旧旺盛。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2月份出口同比将保持平稳增长常态。从外部需求层面看,欧美经济复苏势头没有改变,欧盟28国经济景气指数连续10个月上涨至104.7,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4个月来最高值7.3,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指标上扬,德国综合笔惭滨创31个月新高达到55.9,法国综合笔惭滨也高于市场预测。美国经济增长仍有继续回暖迹象,失业率持续下降,随着极端天气影响的消除经济增长动力将回升,出口美国有望反弹走高。新兴国家经济的脆弱性隐藏危机风险,连续15周资金外流达到330亿美元,并且外流趋势将延续,导致近来各国货币相继大跌,采取对策抑制金融震荡的效果难以预计,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总体上看,全球贸易往来趋于活跃的趋势将不会改变,对中国的出口需求依然保持强劲,出口增速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假期因素将导致2月份进口增速放缓。年初各省份召开的地方“两会”普遍对经济前景保持乐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总基调依然不变,“雾霾”成为地方“两会”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关注焦点,加大力度治理雾霾对具有污染性的石化类商品、能源资源型商品进口有一定的抑制。1月份笔惭滨下降反映出工业生产出现疲态,对二月份进口增长存不利影响。春节假期对2月份公司生产影响较大,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在此期间返乡过年导致出口公司开工率明显不足,另一方面1月份对资源能源、原材料、上游半成品的进口较大,导致2月份对相关商品的进口需求不强烈。因此,2月份进口同比增速难以保持1月份的同比增速。
表1:中国近几年的当月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长率
从环比增速来看,1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速-1.9%,进口增速-0.1%,出口增速-3.9%。根据历年经验,每年1月份进出口环比普遍出现回落,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公司经历了上个月赶在会计年度结束前完成年度目标和实现经营业绩,1月份作为新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年度业绩考核压力不重,导致进出口绝对额下降。其二,受中国农历春节的影响,大量劳动力在此期间返乡过年,公司生产下降,整体进出口规模环比出现回落。
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从上月4.3%回升到10.6%,好于市场普遍预期,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势良好。
一是出口增速持续回暖,基数效应影响有限。出口增速回暖态势超出市场机构普遍预测值,原因在于去年同期出口增速基数对当期预判的影响。2013年1月出口额1873.88亿美元,比前一年度同比增长25%,然而高基数有虚增成份,因为去年增速的计算基数较低(2012年1月份同比增速仅为-0.55),因而基数效应对今年1月出口增的速拉低效果有限。
二是季节因素影响有限。今年春节法定假期从1月31日开始,主要放假时间集中在2月份,对1月份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公司而言,有可能为了避免春节假期对生产的影响,在1月中上旬开足生产线全负荷赶订单、抢生产,保证了1月份整体的出口同比增长。
叁是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势良好,1月份对美、欧、日、东盟的出口增速均有走高趋势。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1月份出口欧盟354.61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速上升到18.8%。对美国出口337.07亿美元,同比增速10.7。虽然去年中日贸易同比下降,但得益于日本国内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其对中国的外贸需求有回暖迹象,1月份对日出口15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1%。1月份对东盟出口237.65亿美元,同比增速上升到18.4%。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从主要经济体对外需求分析,由于美国中部、东部大面积遭遇罕见的近20年来最严寒天气所致,1月份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反应出一定的经济复苏疲软,ISM制造业PMI下降到51.3,仍然处于荣枯线以上。虽然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但美国经济增长仍然有继续回暖迹象,1月份美国非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服务业PMI上涨到54,失业率持续下降到6.6%,截止2 月1 日当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下降到33.1 万人,位于最近8个月的平均水平,因此出口美国有望走高。
欧盟经济保持强劲复苏势头,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标普遍上扬,消费着信心指数从12 月的-13.6%回升至-11.7%,1月份综合PMI初值从52.1 上升至53.2,为31 月新高,制造业PMI从52.1 上升至53.9,服务业PMI 初值从51.0 上升至51.9,表明欧洲经济复苏能够延续,与出口欧洲大幅上涨相互印证。
图2:欧元区经济复苏对出口需求走强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出口数据存在一些与经验走势不符的现象。第一,根据经验走势,在对欧、美、日、韩出口高增长的同时,对香港的转口贸易也能保持增长,然而在出口欧美增速创下两位数新高,对日本、韩国等国的出口也保持10.6%、9.2%增长的同时,1月对香港转口贸易增速却与之背离,降至-18.3%,为2009年5月以来的冰点,明显与经验走势不符;第二,从微观公司看,1月笔惭滨订单需求明显在回落,公司无足够的订单需求支持1月如此高的出口反转;第叁,在欧美消费旺季过后,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物反而触底反弹,出口箱包、服装、鞋类同比分别为10%、17%、17%;第四,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增长的同时,同为劳动密集型产物出口的韩国、台湾、越南1月份同比出口增速都在下降。或许可以考虑的解释是,在利差驱使下,国际套利资本也在创新手段,出口数据或许存在一定水分。
图3:出口香港降至冰点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进口增速比12月小幅走高,对资源型商品、上游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强烈。
一是与出口增速一样,进口增速超市场预期出现增长,跟去年基数影响较小有关。去年同期进口同比增速达到28.8%,然而高增长率是由于计算基数很低(2012年1月份进口同比增速仅为-15.3,导致2013年同比增速较高),因而基数效应对今年1月份进口增速影响不明显,1月进口增速小幅走高到10%。
二是去年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保证了宏观经济的企稳回暖,1月份各省份召开的地方“两会”普遍对经济形势保持乐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较强,市场对能源资源、上游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和部分消费品进口需求强劲,1月份对外进口增速保持继续提升态势。
叁是对主要资源性国家的进口增速强劲。按照进口国别进行分析,对巴西进口同比增速上升到26.1%,对澳大利亚进口同比剧增到41.5%,对新西兰进口同比增速达到了70.1%。此外对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进口增速也处于高位,分别27.7%、10.1%、12%、20.7%。
图4:对资源出口型国家的进口增幅较大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四是按照进口商品类别分析,与基建投资相关的铁矿砂及其精矿、铜矿砂及其精矿、钢材等的进口量同比增速保持较高,分别由上月同比增速的3.44%、10.64%、-3.2%上涨到36.8%、24.3%、25.6%,表明对能源资源、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旺盛,继续采购扩张,与中国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息息相关。
图5:基建投资相关原材料需求走强
从主要农产物进口来看,大豆、谷物进口强劲。大豆进口591万吨,进口金额33.6亿美元,进口量同比增长23.7%;谷物及谷物粉进口181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达到78.6%。主要农产物价格走势下行,大豆、谷物、食用油进口价格趋同下跌。此外,对天然橡胶、初级形态的塑料、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需求依旧旺盛。
图6:主要农产物进口需求持续走强
资料来源:奥滨狈顿,交行金研中心
2月份出口同比将保持平稳增长常态。从外部需求层面看,欧美经济复苏势头没有改变,欧盟28国经济景气指数连续10个月上涨至104.7,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4个月来最高值7.3,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指标上扬,德国综合笔惭滨创31个月新高达到55.9,法国综合笔惭滨也高于市场预测。美国经济增长仍有继续回暖迹象,失业率持续下降,随着极端天气影响的消除经济增长动力将回升,出口美国有望反弹走高。新兴国家经济的脆弱性隐藏危机风险,连续15周资金外流达到330亿美元,并且外流趋势将延续,导致近来各国货币相继大跌,采取对策抑制金融震荡的效果难以预计,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总体上看,全球贸易往来趋于活跃的趋势将不会改变,对中国的出口需求依然保持强劲,出口增速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假期因素将导致2月份进口增速放缓。年初各省份召开的地方“两会”普遍对经济前景保持乐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总基调依然不变,“雾霾”成为地方“两会”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关注焦点,加大力度治理雾霾对具有污染性的石化类商品、能源资源型商品进口有一定的抑制。1月份笔惭滨下降反映出工业生产出现疲态,对二月份进口增长存不利影响。春节假期对2月份公司生产影响较大,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在此期间返乡过年导致出口公司开工率明显不足,另一方面1月份对资源能源、原材料、上游半成品的进口较大,导致2月份对相关商品的进口需求不强烈。因此,2月份进口同比增速难以保持1月份的同比增速。
表1:中国近几年的当月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长率
(亿美元) | 出口 | 进口 | 顺差 | 出口同比% | 进口同比% |
2010合计 | 15779.32 | 13948.28 | 1831.04 | 31.3 | 38.7 |
2011-01 | 1507.3 | 1442.8 | 64.5 | 37.7 | 51 |
2011-02 | 967.4 | 1040.4 | -73 | 2.4 | 19.4 |
2011-03 | 1522 | 1520.6 | 1.4 | 35.76 | 27.41 |
2011-04 | 1556.86 | 1442.63 | 114.23 | 29.9 | 21.8 |
2011-05 | 1571.6 | 1441.1 | 130.5 | 19.4 | 28.4 |
2011-06 | 1619.8 | 1397.1 | 222.7 | 17.89 | 19.03 |
2011-07 | 1751.3 | 1436.4 | 314.9 | 20.4 | 22.9 |
2011-08 | 1733.1 | 1555.6 | 177.5 | 24.5 | 30.2 |
2011-09 | 1696.7 | 1551.6 | 145.1 | 17.1 | 20.9 |
2011-10 | 1574.91 | 1404.58 | 170.33 | 15.9 | 28.7 |
2011-11 | 1744.6 | 1599.4 | 145.2 | 13.8 | 22.1 |
2011-12 | 1747.2 | 1582 | 165.2 | 13.4 | 11.8 |
2011合计 | 18986 | 17434.6 | 1551.4 | 20.3 | 24.9 |
2012-01 | 1499.4 | 1226.6 | 272.8 | -0.5 | -15.3 |
2012-02 | 1144.71 | 1459.54 | -314.83 | 18.33 | 40.29 |
2012-03 | 1656.6 | 1603.1 | 53.5 | 8.9 | 5.3 |
2012-04 | 1632.5 | 1448.3 | 184.2 | 4.9 | 0.3 |
2012-05 | 1811.4 | 1624.4 | 187 | 15.3 | 12.7 |
2012-06 | 1802.1 | 1484.8 | 317.3 | 11.3 | 6.3 |
2012-07 | 1769.4 | 1517.9 | 251.5 | 1 | 4.7 |
2012-08 | 1779.73 | 1513.13 | 266.61 | 2.7 | -2.6 |
2012-09 | 1863.5 | 1586.8 | 276.7 | 9.9 | 2.4 |
2012-10 | 1755.7 | 1435.8 | 319.9 | 11.6 | 2.4 |
2012-11 | 1793.8 | 1597.5 | 196.3 | 2.9 | 0 |
2012-12 | 1990.24 | 1674.61 | 315.63 | 13.9 | 6.08 |
2012合计 | 20489.35 | 18178.26 | 2311.09 | 7.9 | 4.3 |
2013-01 | 1873.66 | 1582.19 | 291.46 | 25 | 28.8 |
2013-02 | 1393.7 | 1241.2 | 152.5 | 21.8 | -15.2 |
2013-03 | 1821.9 | 1830.74 | -8.84 | 10 | 14.1 |
2013-04 | 1870.6 | 1689 | 181 | 14.7 | 16.8 |
2013-05 | 1827.66 | 1623.41 | 204.25 | 0.9 | -0.06 |
2013-06 | 1743.16 | 1471.91 | 271.24 | -3.27 | -0.87 |
2013-07 | 1859.91 | 1681.73 | 178.18 | 5.12 | 10.79 |
2013-08 | 1906.08 | 1620.9 | 285.19 | 7.1 | 7.12 |
2013-09 | 1856.45 | 1704.38 | 152.07 | -0.38 | 7.41 |
2013-10 | 1854.06 | 1542.99 | 311.07 | 5.6 | 7.47 |
2013-11 | 2022.05 | 1684.04 | 338.01 | 12.72 | 5.42 |
2013-12 | 2077.42 | 1821.02 | 256.41 | 4.3 | 8.3 |
2013合计 | 22100.42 | 19502.89 | 2597.53 | 7.9 | 7.3 |
2014-01 | 2071.32 | 1752.63 | 318.69 | 10.6 | 10 |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银行
下一篇:流动性问题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