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2013年以来不良贷款增长呈现加速状态,引起了市场广泛的关注。为此我中心于2014年起,对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季度数据进行点评。此次点评的是2月13日公布的2013年四季度数据,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就资产质量问题进行交流,也希望大家对我中心这一新的产物多提宝贵意见。
2013年,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较快增长,而在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去经济杠杆为基础的信贷政策下,贷款增长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也有所减弱,导致全年资产质量继续呈现下行趋势。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仍相对较低,拨备也较为充足,未来虽继续面临压力,但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快增长
2013年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了9个季度的增长态势,达到5921亿元,较年初上升992亿元;同比增速20.13%,较去年年末高4.94个百分点,较叁季度高2.4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较上季度增长3个基点,较去年年底增长5个基点,四季度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显示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从不同类型银行结构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全年不良贷款率增速平稳。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先降后升,外资银行先升后降,但两者由于信贷规模较小对商业银行整体的影响有限。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较上季度增长2个基点,比去年同期多增1个基点。大型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约占社会信贷总供给的一半左右,其资产质量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整体影响很大。
受不良贷款较快增长影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下行压力加大。2013年,虽然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不良贷款形势不容乐观的压力下,仍继续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全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增加2176亿元,至16740亿元,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未能同步上升,年末拨备覆盖率由年初的295%小幅下降至282.70%。
信贷增速减缓,稀释作用减弱。201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6.63万亿元,增长13.88%,增速较去年末降低1.75个百分点。四季度本外币贷款新增1.64万亿元,较上季少增0.4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0.19万亿元;环比增长2.19%,增速较上季回落0.7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0.60个百分点。2013年金融机构信贷增长的显着特征是,下半年信贷增速打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增长惯性,进入低增长时期,高信贷增速对不良贷款率的稀释作用减弱。
未来不良资产下迁压力增大。从上市银行的运行情况看,上半年逾期贷款增长1167亿元,而同期不良贷款仅增长389亿元,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差额已由2009年的-9亿元扩大到2103亿元,逾期贷款增长大幅高于不良贷款。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对逾期贷款的展期和重组趋于保守,而以往较严格的逾期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的政策有所转变,但如果未来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间差距持续扩大,则逾期贷款逐步认定为不良的压力巨大。相对而言,关注类贷款的变动趋势较为正面,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在上半年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占比均出现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小幅增长而占比基本持平。
二、 贷款主要风险点仍是亲周期行业
2013年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加快,但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变,一些亲周期的实体经济行业和公司是不良贷款发生的主要领域,而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部分实体经济公司风险持续暴露。一是传统不良贷款多发领域的风险暴露依然较为明显。除“两高一剩”行业外,以钢贸等特定行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公司为代表的中小公司不良贷款也增长较快。二是部分行业的风险将会继续显现。光伏、机械设备制造、造船和航运等行业由于受到外部需求影响较大,已经有公司出现大幅亏损和经营困难的现象。叁是贷款风险开始出现向上下游的传统强势公司扩散的趋势。随着某些行业(如航运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大型公司开始受到波及。
房地产贷款较快增长、质量平稳。2013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成交放大、价格回升的态势,房地产贷款增长再次提速,前叁季度房地产贷款增加1.9万亿元,余额达14.17万亿,同比增长19%,明显高于贷款平均增幅。房地产贷款质量总体继续保持稳定。个人购房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达67%,且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较好水平。在按揭贷款中贷款对抵押物的比率一般低于70%,为银行贷款提供了较大的安全边际。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贷款对象一般为资质较好的大型开发商,贷款归还有较好的保障,且开发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仅31.8%,即使有个别开发商出现风险,对总体房地产贷款质量影响也不大。
平台融资渠道拓宽有助于贷款质量稳定。2013年,政府融资平台信贷和非信贷融资均出现增长,其中非信贷融资已经取代银行贷款成为平台的融资主渠道。总体来看,平台贷款资产质量可控,但存在潜在风险。一是平台的信用敞口仍在扩大。上半年全口径平台贷款新增约400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3228亿元)。二是平台公司还本付息压力明显增大。一方面,平台贷款已经进入集中还款高峰期。在2012年末的9.3万亿平台贷款中,叁年内集中到期的占35%,显示出较大的中短期还款压力。另一方面,平台融资的财务成本大幅提高。非信贷融资的成本远高于信贷融资,2013年平台通过信托等渠道融资的利率约为10-15%,在新的融资结构下,未来平台资金运作的难度大幅增加。叁是财政代偿压力巨大。据统计,2013年全国地方债务到期还款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约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0%。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仅15%左右。在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收入与还本付息规模的匹配程度将出现背离,可能酿成局部的违约风险。
叁、2014年资产质量压力难释,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目前世界经济虽然进入温和复苏阶段,但复苏力量不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台阶,经济调结构去杠杆,产能过剩行业、高风险行业公司面临的经营危机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供求矛盾加剧,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对公司偿债能力影响较大。而产能过剩的化解过程将是一个渐进推进、权衡利弊的过程。二是国有公司改革任重道远。国企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武断推进,而因地制宜、望闻问切地激发出国有公司的活力需要有一个过程,要花一些精力和时间。叁是资源类公司生存状况堪忧。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进口有效需求不足,而内需增长又需要有力推手,但目前仍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经济拉动力量。需求不足导致资源类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短期内难以转变。四是劳动密集型公司面临一定困境。目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且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差距不大,难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周边国家工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力、土地成本远低于我国,生产成本低,与我国产物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劳动密集型公司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此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加剧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物出口处于不利于地位的态势。五是房地产问题也开始出现分化的迹象。一线城市需求仍然保持旺盛态势,价量齐升;而二线城市供应量过剩,已经出现房子卖不动的迹象。2014年楼市可能稳中有变。在经济下行环境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过程,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短期内难以缓释,贷款无法偿还或逾期的现象将持续存在。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可控:一是不良贷款总量有限,目前商业银行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商业银行拨备充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拨备覆盖率远远高出150%的监管红线;叁是银行业风险特征没有根本性转变。平台贷款方面,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违约风险,但平台贷款整体质量保持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市场预期良好有助于保证房地产贷款质量。四是潜在风险同时爆发为小概率事件。从目前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实体经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同时爆发的可能性较小。
预计2014年在骋顿笔增长率7.5%左右的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下半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不良贷款率可能增长到1.1-1.2%的水平。如果骋顿笔增长率接近7%,而商业银行无法出台有效政策对潜在风险加以控制,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3-1.5%的可能性,但大量潜在风险同时爆发造成资产质量迅速恶化的可能性很小。
2013年,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较快增长,而在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去经济杠杆为基础的信贷政策下,贷款增长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也有所减弱,导致全年资产质量继续呈现下行趋势。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仍相对较低,拨备也较为充足,未来虽继续面临压力,但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快增长
2013年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了9个季度的增长态势,达到5921亿元,较年初上升992亿元;同比增速20.13%,较去年年末高4.94个百分点,较叁季度高2.4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较上季度增长3个基点,较去年年底增长5个基点,四季度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显示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从不同类型银行结构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全年不良贷款率增速平稳。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先降后升,外资银行先升后降,但两者由于信贷规模较小对商业银行整体的影响有限。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较上季度增长2个基点,比去年同期多增1个基点。大型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约占社会信贷总供给的一半左右,其资产质量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整体影响很大。
受不良贷款较快增长影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下行压力加大。2013年,虽然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不良贷款形势不容乐观的压力下,仍继续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全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增加2176亿元,至16740亿元,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未能同步上升,年末拨备覆盖率由年初的295%小幅下降至282.70%。


未来不良资产下迁压力增大。从上市银行的运行情况看,上半年逾期贷款增长1167亿元,而同期不良贷款仅增长389亿元,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差额已由2009年的-9亿元扩大到2103亿元,逾期贷款增长大幅高于不良贷款。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对逾期贷款的展期和重组趋于保守,而以往较严格的逾期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的政策有所转变,但如果未来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间差距持续扩大,则逾期贷款逐步认定为不良的压力巨大。相对而言,关注类贷款的变动趋势较为正面,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在上半年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占比均出现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小幅增长而占比基本持平。
二、 贷款主要风险点仍是亲周期行业
2013年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加快,但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变,一些亲周期的实体经济行业和公司是不良贷款发生的主要领域,而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部分实体经济公司风险持续暴露。一是传统不良贷款多发领域的风险暴露依然较为明显。除“两高一剩”行业外,以钢贸等特定行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公司为代表的中小公司不良贷款也增长较快。二是部分行业的风险将会继续显现。光伏、机械设备制造、造船和航运等行业由于受到外部需求影响较大,已经有公司出现大幅亏损和经营困难的现象。叁是贷款风险开始出现向上下游的传统强势公司扩散的趋势。随着某些行业(如航运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大型公司开始受到波及。
房地产贷款较快增长、质量平稳。2013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成交放大、价格回升的态势,房地产贷款增长再次提速,前叁季度房地产贷款增加1.9万亿元,余额达14.17万亿,同比增长19%,明显高于贷款平均增幅。房地产贷款质量总体继续保持稳定。个人购房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达67%,且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较好水平。在按揭贷款中贷款对抵押物的比率一般低于70%,为银行贷款提供了较大的安全边际。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贷款对象一般为资质较好的大型开发商,贷款归还有较好的保障,且开发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占比仅31.8%,即使有个别开发商出现风险,对总体房地产贷款质量影响也不大。
平台融资渠道拓宽有助于贷款质量稳定。2013年,政府融资平台信贷和非信贷融资均出现增长,其中非信贷融资已经取代银行贷款成为平台的融资主渠道。总体来看,平台贷款资产质量可控,但存在潜在风险。一是平台的信用敞口仍在扩大。上半年全口径平台贷款新增约400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3228亿元)。二是平台公司还本付息压力明显增大。一方面,平台贷款已经进入集中还款高峰期。在2012年末的9.3万亿平台贷款中,叁年内集中到期的占35%,显示出较大的中短期还款压力。另一方面,平台融资的财务成本大幅提高。非信贷融资的成本远高于信贷融资,2013年平台通过信托等渠道融资的利率约为10-15%,在新的融资结构下,未来平台资金运作的难度大幅增加。叁是财政代偿压力巨大。据统计,2013年全国地方债务到期还款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约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0%。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仅15%左右。在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收入与还本付息规模的匹配程度将出现背离,可能酿成局部的违约风险。
叁、2014年资产质量压力难释,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目前世界经济虽然进入温和复苏阶段,但复苏力量不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台阶,经济调结构去杠杆,产能过剩行业、高风险行业公司面临的经营危机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供求矛盾加剧,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对公司偿债能力影响较大。而产能过剩的化解过程将是一个渐进推进、权衡利弊的过程。二是国有公司改革任重道远。国企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武断推进,而因地制宜、望闻问切地激发出国有公司的活力需要有一个过程,要花一些精力和时间。叁是资源类公司生存状况堪忧。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进口有效需求不足,而内需增长又需要有力推手,但目前仍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经济拉动力量。需求不足导致资源类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短期内难以转变。四是劳动密集型公司面临一定困境。目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且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差距不大,难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周边国家工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力、土地成本远低于我国,生产成本低,与我国产物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劳动密集型公司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此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加剧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物出口处于不利于地位的态势。五是房地产问题也开始出现分化的迹象。一线城市需求仍然保持旺盛态势,价量齐升;而二线城市供应量过剩,已经出现房子卖不动的迹象。2014年楼市可能稳中有变。在经济下行环境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过程,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短期内难以缓释,贷款无法偿还或逾期的现象将持续存在。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可控:一是不良贷款总量有限,目前商业银行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商业银行拨备充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拨备覆盖率远远高出150%的监管红线;叁是银行业风险特征没有根本性转变。平台贷款方面,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违约风险,但平台贷款整体质量保持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市场预期良好有助于保证房地产贷款质量。四是潜在风险同时爆发为小概率事件。从目前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实体经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同时爆发的可能性较小。
预计2014年在骋顿笔增长率7.5%左右的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下半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不良贷款率可能增长到1.1-1.2%的水平。如果骋顿笔增长率接近7%,而商业银行无法出台有效政策对潜在风险加以控制,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3-1.5%的可能性,但大量潜在风险同时爆发造成资产质量迅速恶化的可能性很小。
上一篇: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需要考量的问题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