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人民币国际化若干问题思考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12 作者:宗良 来源: 浏览:2580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最为重要的一项全球议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也开始了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步入正轨。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正式启动,其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到2010年12月底,人民币结算试点公司由试点初期的365家扩展至67724家,2010全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攀升至5063.4亿元,为2009年的141倍。目前升至7000多亿元。

第二,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发展。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计价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正式启动。2010全年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资个案试点427亿元,共批准跨境融资人民币结算试点项目16个、金额814亿元。

第叁,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不断扩大首先,香港人民币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香港人民币金融服务从2004年的6类,扩大到9类,包括人民币清算、存款、贷款、兑换、信用卡、借记卡、支票、债券以及跨境贸易结算。其次,人民币存款增长迅猛增长。到2010年12月,香港吸收人民币活期、储蓄及定期存款共3150亿元,一年之内就增长了近5倍,是2004年末的121亿元26倍还多。最后,人民币债券市场迅速发展。从2007年至2010年,有国内金融机构、香港公司、跨国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和公司,发行规模逐年增加,叁年来共累计发行603.8亿元人民币债券。

展望未来,我想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有以下六个问题比较重要:

第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宜全面铺开,应将重点放在亚洲。尽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各项政策正日趋完善,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扩大的前景仍不足喜。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应重点突破、不宜全面铺开。目前,欧盟、美国和日本在我国进出口中仍占据较高的比重,2010年美欧日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分别占到了45%和32%。考虑到美元、欧元和日元在贸易结算中占据优势地位,未来短期内在对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难度非常大。因此,相比较而言,选取亚洲地区作为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突破口则更加现实。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亚洲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0年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0%和28.8%,其对中国重要程度已经接近美欧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亚洲地区所扮演了“最终市场提供者”的角色。2010年,中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总额达到了2276.53亿美元,是2001年358.82亿美元的6.34倍。这种“最终市场提供者”的角色和地位将有利于人民币通过经常项目流入亚洲各经济体,促进亚洲地区各国对人民币的接受和使用,从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规模的扩大。

第二,积极推动对外援助的人民币多边支付,扩大人民币结算网络。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初期,对外援助往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45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促进了美元的国际化。1999年以后,日本也通过“官方发展援助”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未来我国应该在两个方面强化对外援助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一是鼓励受援国之间日常经贸往来使用人民币结算。传统的对外援助仅实现了施援国与受援国之间的单边结算,未来应鼓励我国主要对外援助对象(非洲、亚洲、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之间经贸往来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促进人民币在该地区多边支付网络的形成。二是争取让人民币进入国际多边援助体系。目前,中国在向多边援助组织提供援助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且往往以提供美元资金为主。今后,中国应该更多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向这些组织提供资金,并争取让人民币进入多边援助体系。

第叁,充分发挥香港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需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当前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总体偏小;各级市场收益率差异大,二级市场不活跃,难以形成合理价格;产物中期限较长的债券供应不足,难以真正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使香港人民币金融产物的定价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未来,应该继续扩大交易规模,使其发行常态化;扩大债券期限跨度,短至1年,长到30年,加快形成一个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扩大参与者范围,逐步将发债主体放宽至合格的内地工商公司、香港金融机构和公司、其它海外金融机构和公司、国际组织等,逐步将基金公司、慈善机构及保险公司等列入投资者范围。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创新人民币投资产物。在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人民币投资产物的开发设计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这些产物的设计和开发,要能有效促进人民币在香港和内地的流动。未来,可逐步放松投资者资格,从境外人民币基金到国外央行储备的人民币,再到自然人投资者;可逐步放开可投资产物的范围,从国债到公司债,再到可转换债,甚至是蓝筹股。这些产物的设计和开发,还要能有效利用在港的人民币存量并吸引海外人民币到港。短期,应主要以贸易信贷和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中心;中期,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有实质进展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深入推进之后,逐步允许在央行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之外的另一渠道(内地与香港之间银行同业拆借),增加境外人民币利率市场的流通性和有效性,并将外汇市场开放给贵顿滨投资者;长期,可以考虑取消对人民币贸易融资、个人人民币兑换上限、公司人民币兑换条件的限制,允许各种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允许人民币货币市场中以外币固定收益资产为抵押的人民币回购业务并允许更多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市场。

第四,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让人民币“转”起来。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离岸金融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如何能够流回国内,形成人民币的国际循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人民币流出可按现有机制多渠道流出,并通过经常项下多渠道回流;如果需要从资本项下回流,则必须通过离岸单独处理。这如同水利工程中的径流和蓄水。一方面,经常项下,因贸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同径流。径流以通畅为要。另一方面,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头寸,如同多余的流量,需要蓄积。蓄积以调节为要。径流可以多条,但蓄积调节只能一个阐门。依此,国际收支资本项下的管制就如同水库大坝,离岸金融市场因大坝而成为人民币头寸的水库,中国人民银行与离岸监管当局如同水库阐门的管理人,分别从大坝两侧控制闸门,监测并调节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回流。可以想见,这一国际收支监管原则既减低了监管难度,又提高了监管水平。

第五,货币互换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我国央行与各国的货币互换,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未来我国应继续扩大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民币币互换规模,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政治关系或重要物资进口国建立从紧急救援模式到日常贸易模式的互换协议框架,更有效地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甚至可以探讨与美国签订“中美双方货币互换协议”的可能性。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我们可以考虑向美方提出相应要价,对中美两国来说,这将是一个双赢的战略选择。

第六,要处理好区域货币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人民币与日元是亚洲区域内最关键的两种货币。人民币以亚洲区域为依托的国际化战略和日元国际化重心向亚洲区域转移的战略重合,必然导致两者竞争关系的形成。尽管人民币和日元都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两者目前都无法充当亚洲“货币锚”的角色。现阶段中日货币合作的收益大于竞争,与其争食一块蛋糕不如共同将之做大,分享更多的收益。应避免产生过强的货币竞争态势,寻找各自的价值凸点与共同的利益接点,在增强本币竞争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深层次合作。未来,可就四个方面展开合作。一是,建立共享的国际结算平台。增强东亚其他经济体用人民币和日元作为计价货币的意愿,鼓励本国和区域内其他经济体使用人民币与日元进行贸易结算。二是,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特别是区域债券市场。借助亚洲债券基金这一平台,中日双方可以增加本国的出资额度,对区域内其他经济体发行人民币与日元计价债券,增加人民币与日元在区域内资本市场上的流通,逐步消除美元独大局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叁是,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增加人民币与日元在对方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美元资产占东亚外汇储备的超大份额需由中日两国共同改善,人民币与日元货币互换是降低本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地位的有力措施,可以削弱美元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不利影响。四是,进行区域汇率合作。两国央行可通过建立合作机制进行汇率政策交流,当双边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时,两国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及国内汇率政策等渠道进行及时干预,确保区域货币稳定。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