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系统重要性银行发展—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9期经济月谈的演讲稿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1-29 作者:宗良 来源: 浏览:173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11-11-23 10:01:21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非常荣幸参加第29期每月经济论坛。今天我将与大家交流一下有关系统性金融机构的问题。刚才两位专家分析的问题很重要,第一个专家强调了罢笔笔和东亚峰会,第二位专家讲到了欧债问题。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就是制定规则。当今相当多的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主要的规则一般美国人都参与制定了,我国参与比较少。而规则的制定是中国在逐步学习过程中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要走到这个地步,中国才能在国际上获取比较大的利益。
全球有2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主要都是欧美的银行。仔细算一算,欧洲占了17家,美国8家,日本3家,中国再加1家,仔细地看欧洲一家就占了很多。系统重要性银行是全世界影响力比较大的金融机构,有点象在政治领域中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再扩大点范围,类似于系统重要经济体。系统金融机构监管的背景源于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出现了一种状况,一些金融机构面临金融危机会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比如,美国没有救助雷曼,危机开始蔓延,蔓延之后美国救助了础滨骋,包括其他机构如两房。由此可看出,在美国人看来,雷曼还不算美国最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在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可能没有那么大。而两房或者础滨骋的影响要大得多,雷曼影响更多的是海外,雷曼倒闭损失的大量的是海外投资者持有的资产。系统重要或大而不能倒存在的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救的时候很难,成本也比较高;政府要救助又会助长一种风险,既然会救助,金融机构就可以做得风险更大一些,加剧了道德风险;政府的隐性支持会产生效应,大型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可能会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从更严格的定义来讲,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业务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倒闭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球系统重要性机构,一种是各国系统重要机构。我们来看一看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要求,考虑到政府援助可能助长道德性风险,同时由于金融机构认为不会倒闭,可能市场的约束也会变弱。这样一来就要求提高吸收能力,增强审慎经营。一是稳健经营,防止高风险经营。二是一旦出问题,最好对外界的影响小一些。
早期产生背景是从巴塞尔滨滨滨出来的,最初开始提供是比较早的,是贵厂叠成立。到09年8月份以来发布了几个规则,对整个体系的形成很重要。成型是在今年7月份,把全套的动作都做好了,到10月份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当然有些具体的监管还等待下一步去做。
名单有这样一个特点,从代表性来看,代表了全球,但实际主要集中在叁大洲,美洲集中在美国,欧洲相对分散,分布是比较广的。中国有一家应该说很不容易,无论怎么算,如果没有这一家,相当于在当今金融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已经占了全球金融很大的份量,但一家都没有,这样说不过去。看看银行名单,金融危机期间,有些银行曾接受救助,比如花旗、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最近受希腊债券影响法国兴业,包括瑞士银行,由于交易员出现问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事件。实际上这些银行一方面是系统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机中面临过特殊情况。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目标:一是要降低倒闭的可能性,最好是能够稳健经营;二是减少金融体系的冲击;叁是公共基金尽量减少救助,成本比较低;四是整体上公平竞争。未来总体上来会加强监管,除去资本金之外还需要适当加强监管,主要从以下这些角度具体来看,比如附加资本、应急资本、大额风险裸露,但这些还没有正式推出来。具体要求会在哪些方面,如果从直观的、理解的角度来看,这几个方面比较具体化:一、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在巴塞尔滨滨滨的基础上加1—3.5%的附加资本。但是3.5%这个级别没有,实际上只有1—2.5%的附加资本。也就是说,除去其他监管标准之外,另外专门针对系统性银行增加1—2.5%的资本,这是比较实质性的措施;二是监管联席会议,中国银监会和国际机构合作做过两次。此外再加一些比较具体的监管指标。
系统性重要银行是怎么评出来的?哪一个进了,哪一个没进,大体有五个方面的标准:对于跨境活动。实际就是跨越司法管辖权的业务活动。我们的香港可以算。跨国债权、债务有一个指标。单个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总水平。可替代性,如果该机构倒闭了,其他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假如都不能提供的话,系统重要的比重就大一些。还有关联性,即与相关市场的关联度,如果一个机构和国际市场几乎没有联系,关联度就比较小,关联度小的话在评分时就会比较低。再就是金融机构的复杂性。
另外几个是带有参考性,前面评价时加几个解释,相当于前面的数说得不太清楚,或者不能更好地体现,参照相关的指标,比如前面的指标不太好评价时,通过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可替代性、复杂性,通过相近的指标做补充。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来评价我国机构时可以适当参照,更能够反映中国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
对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即这块另加的资本,别的地方都是巴塞尔滨滨滨基本敲定的资本,在这块专门给加了一个资本。想说一点,我国的大金融机构实际是按照加“1%”这个标准来执行的。附加资本的监管有什么特点呢?在留存资本缓冲之上设定附加资本要求,要的是核心一级资本满足,不是随便的资本金都可以满足。如果未达到,要求限期内达到,如果还达不到,限制利润分配,或者采取其他的措施。实际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严格要求的,一旦达不到可能对最后利润的分配产生影响。
到底有好处还是有问题?两个角度,一是有利于防范风险,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二是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品牌效应和提升管理水平。叁是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升及国际认可。参加也有利于在国际监管领域规则中的话语权。可以想像,如果中国一直没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我国的监管机构没有监管过一家系统性金融机构,这样我们的监管水平也难以得到国际认可。
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压力,一是会给银行带来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同时监管加强了,银行的发展业务的约束就增加,空间管理的压力也会得当,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会降低盈利能力。
银监会以及各大银行都在推行巴塞尔滨滨滨的工作,各个银行也专门有巴塞尔滨滨滨的办公室,和银监会密切配合。基本上完全按照巴塞尔叁的要求,同时还把大型银行附加1%的资本要求都加进来,我们已经按照“1%”来执行了。同时强化了监管,改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各大银行为这个事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直在做并表监管。再就是强化防火墙,就是防止风险传播,大机构都有很多子银行、子公司,现在都是按照有防火墙设计的,跨境的业务合作,09年、10年分别举办了工行、中行联席会议,也有有关方面的配合。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只有中行进去了?实际是按照五个标准来平分,国内的银行主要的也都进去了,由于国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排名可能会有所差异,进去是综合考量的结果,毕竟只有29个。中国的银行现在和国际上相比还存在差距,比如我们现在和最大的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前十家比较,如果按资产来算,平均资产大约是2.35万亿美元,平均海外资产是1万亿美元,平均占比是40-50%的水平。中国最大的机构,平均规模是1.8万亿美元,平均海外资产总量大约是1500亿美元。相对而言,中行可能占比比较高一点,海外资产和海外盈利方面占比20%左右,其他银行多数都在5%左右的水平。
中国现在金融机构加进去了,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觉得,中国在今天进去了,虽然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但总体上来讲是件好事。第一是凸显中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也是新兴市场的代表。在当今新兴市场,其他国家在短期内没有办法做到这步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做到这一步,因为我们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位置比较特殊。第二是我们学习、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国际银行业规则的需要,只有进去了才能不断学习。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产物创新和风险管理经验,同时学习全球的服务能力,所以我们会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国银行进去了,是不是也会面临机遇和挑战,是。挑战有几方面:一、资本金。二、监管压力;叁,风险管理水平。机遇在于:一是品牌,对于中国机构来讲,品牌的影响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影响力在国际上还比较小,如果有一个进去了,我们在国际业务拓展中将会有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本来中国的形象是不错的,如果金融机构出去了,我们也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整个业务拓展空间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迎接对策:一是要慎重地、稳步地满足逐步相关资本金监管要求;二、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好防火墙,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让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叁、积极稳妥地发展业务,巩固提升国际化业务,不断提高国际化综合经营水平,抓住人民币海外优势。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为未来提升打下基础。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我们也会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中资银行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谢谢大家!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