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月19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与各位做一个交流,在这里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和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今天这个题目涉及到国际资本流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很简单,有一个方面值得关注,就是无论什么事谈到最后,如果想把这件事办成,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就是资本流动。当今的资本流动对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今天重点从叁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第一方面,先说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我们从这里看一看那些因素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图中可看出,经济基本面是影响的基本因素,从全球角度来看,哪个国家经济状况保持比较好,资本就趋向流入。第二个就是利差因素,如果全球利差有一定的差异,会影响流动。第叁个就是汇率,汇率稳定与否,可能对整个资本流向产生影响。当然,还涉及到开放的政策,还涉及到政治与社会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值得关注的,就是货币政策的变化,并且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将起很大的作用。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小角度,就是在当今整个资本流向过程中,评级机构在关键时候是降级还是升级,也影响资本流向。这是几个方面影响因素。
当今整个资本流动格局怎么看呢?我们可以这么看,这张图显示数据早一点,因为画这个图所需全新的数据我找不出来,但整体体现了当今全球资本流动存量的格局。从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哪一块最厉害呢?从存量来看,全球私人资本流动,美国保持在全球最大的地位,那个气泡的量是最大的。欧洲占第二位,第叁位是日本,第四位就是亚洲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在全球占很重要的地位。第五个就是英国。第六个是澳洲,第七是中东,第八、第九、第十是另外的。从气泡可以看到当今哪个地方对全球影响最大,如果从存量来看,肯定美国是绝对的全球第一。我们从流向来看,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总体上来讲要站在一起,包括好多观点都是类似的,你从资本流向角度也能够感受到这点,看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这个粗线条,就可以显示他们联系之紧密。欧洲如果出大问题,美国不希望。如果欧洲特别好,美国也不希望,比如欧元特别好,美元被取代了,这个肯定有问题。但是,如果真是这次欧元区整个出问题了,对美国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从资本流向格局,我们可以感受出这些。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在这里面发挥了很特殊的作用。
我们再往下看,从特点来看,刚才讲的是格局,现在是从特点来看。刚才看到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市场,包括亚洲的日本,在全球还是占了主体地位,我们看另外一张图,这个图显示的就是在整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常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资金流向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可能呈现流出势头,危机后又慢慢回升,基本上呈现这种趋势。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格局,重点是看到基本格局,就是当今哪些国家是流出的,哪些国家是流进的。首先我们看资本流出的地方,中国实际上是已经全球一个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家,还有谁呢?德国、日本、挪威、俄罗斯、台湾、荷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东等。资本净流入国又是谁呢?就是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资本流入最大的国家,除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属于资源型的之外,其他都是主权债务比较多的国家,现在多数处于爆发危机的国家,这个特点非常鲜明。
在这里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货币政策,或者说量化宽松政策对资本流动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美国在当今比较特殊,在过去美国通过提高利率引导了全球资本流向到美国去。现在是什么状况呢?由于全球主要区域经济状况比较差,美国相对低利率仍可以吸引全球资金向美国流动,美元发挥主要的避风港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如果欧债危机始终持续得不到解决,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是欧洲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也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发达国家都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兴市场也开始降息,相对也是宽松,全球整个相对宽松政策背景对资金流向影响就比较大。
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什么货币政策影响那么厉害?我们可以看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采取两轮量化宽松以及后期的扭曲操作,使美联储的资产膨胀。我们在这个地方重点是分析货币政策影响资本流向的机理和机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一般通过几个渠道发挥作用,第一个渠道就是压低成本,最后引导信贷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和投资增加。第二个角度就是货币乘数也是扩大货币信贷、加大货币乘数,也使投资和消费增加。第叁个角度就是通过影响汇率变化而使出口竞争力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加出口。第四个角度就是增加财富效应,最终刺激消费。货币政策宽松通过几个渠道最终使整个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都得到适当的增长,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里面我们看看整个渠道是怎么走的?第一个渠道,就是投入货币的一个渠道是进入实体经济,这块有可能推动颁笔滨上涨。还有一部分到哪里去了?到资本市场去了,到房地产去了,推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升。第叁,进入国际大宗商品,比如石油、粮食等。第四,进入新兴市场。进入新兴市场又有几个特殊的地方值得关注,进入新兴市场第一波往往会导致整个新兴市场通胀、货币升值、资产价格上升,迫使提高利率,高利率加汇率升值,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同时使国际收支恶化。在经济减速、国际收支恶化的背景下,人们预期相关国家的汇率贬值,此时如果再加上评级机构宣布降级,再加上国际投资者要从哪个市场退出,这样伴随而来就是短期内资本流出增加、资产泡沫破灭,严重时触发金融危机,实际上就相当于是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形成机制。
第二个方面,我想讲一下对于资本流动的前景。资本流动的前景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就新兴市场而言,如果能够成功应对通胀,新兴市场可以实现较快增长,实现国际资本流入,但是总体来讲新兴市场可能面临资金大进和大出的风险,这是新兴市场容易出现的状况。进的快、走的也快,这时候会出现比较大的风险。第二,日本是传统资本输出国,日元汇率总体上呈现单边格局,这也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第叁,欧洲债务危机在这个过程中间整体上吸引力减少,但是欧洲有一部分资金会回来,比如欧洲在美国有很多贷款,全球其他地方有很多贷款,会回去。第四,伴随美国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美元发挥了比较好的资金避险作用。第五,中国是全球重要的一个增长点,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市场。
更为具体的是,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新兴市场经营稳定,密切关注可能的风险,这里面有一些数字,包括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出现明显贬值的倾向。日元总体上呈现基本升值趋势,日本资金流入增加。我们从这张图里面,能够看到中国利用外资状况,我们这么多年持续保持稳定的利用外资状况,应该说对全球有比较高的吸引力。值得关注的是,近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一个重要的对外投资的国家,从数据上来看,近几年都有较大量的投资。
第叁方面,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我重点讲几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就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增强美元资产避险情绪,导致部分资金从中国等新兴市场流出,尤其是去年9月份之后这种倾向比较明显,但是最近这种倾向有所减弱。
第二,从这张图里面可以看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和美元兑人民币的狈顿贵市场,两个市场中间有一个时期还是偏差比较大,在偏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对人民币资金流进流出有比较大影响,如果预期人民币贬值,资金就会流出中国。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好的趋势,就是整个两条线趋于平衡,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走上相对稳定的平台期,也意味着资金大流出、大流进的风险比较小。
第叁,货币政策调整问题,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外汇占款的规模,昨天刚刚发布调整存款准备金,如何理解货币政策调整的逻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要稳中求进,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就要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又要保持最低限度,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中国惭2已经全球最高,需要保持在最低限度的增长以支撑经济达到稳定增长。惭2的供应渠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汇占款,一个方面是信贷,货币信贷受制于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外汇占款相对受制于资本经常项目顺差和逆差,跟汇率升值、贬值预期有关,这几个方面在一块,最终货币政策需要怎么办呢?一般短期的局部流动紧张通常用公开市场操作,如果整个流动性不足的话,必然要调存款准备金,尤其是外汇占款减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是涉及到总体和利益结构需要调整的话,就需要动利率了。近期我们的出口在下降,但是实际上我们对欧洲在某种程度上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有一定程度增加,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对策建议的角度来看,有几个方面的角度,面对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新兴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加强对宏观经济管理,保持财政稳健、国际收支平衡、经营环境稳定、提高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第二,加强流动性监测、预警,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大进大出的冲击,第叁个方面是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保持主要储蓄货币汇率稳定,实际上就是要求美国负起责任,避免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国际资本套利。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问题:
赵勇:
非常容幸能够参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走向的研讨,这是第二次来到北大经济学院,今年正好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成立100周年,同时作为金融业从业非常多年的人,今年2月5号是中国银行成立100周年。我的问题问宗良先生,我们看欧债危机发生以后,我们行长有一个看法,就是从中国银行角度不再买欧债了,从中国银行角度,还有金融业的角度,您阐述一下这个看法。还有王老师和其他专家谈到骋20会议,骋20会议对于未来金融发展有一个重要决策,除了金融理事会之外,全世界有28家系统性重要银行,我们王岐山副总理对于中国系统性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是所有新兴市场国家唯一入选的系统性重要银行,国际化程度非常多,营业收入20%以上,在亚洲有五家,日本有四家,中国有一家。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从中国银行对于欧债的看法。另外就是从系统性重要银行方面,听一下宗良的发言。
宗良:
特别感谢你的提问,而且你把两个方面连在一起了,一个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100年,一个是中国银行100年,联系在一起很有意义。第一个问题,作为商业机构从商业角度,与国家从战略角度会有点差异。如我从商业角度来讲,我说我跟欧债关系不大了,或者是基本没有损失,对银行来讲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则需要从全球经济格局中看问题。中国政府表态支持这个事,并且可能给予一定的实际支持,很有必要意义?一旦欧元没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世界只有美元,在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的背景下,只有美元的货币体系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全球最好是相对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说到第二个问题,对于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我参与组织了2月3号下午在中国银行举办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论坛》的,感受比较深。表面上看全球是29家,但是仔细一算只有四大家,是谁呢?一家是欧洲,欧洲总共是17家,如果把欧洲合为一家来算,只有一家。美国有8家。日本有3家,中国有1家。从全球格局来看,意义是不一般的,不是说有多少国家都有,全球只有四家有,就是美、日、欧和中国,有1家就很有意义。如果这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印度或者巴西,或者俄罗斯,问题就大了,为什么?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唯一代表,意义非常大,说明中国在这块应该是抓住了机会。我觉得应该把中国的事做好,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业有更多的全球系统性银行,以便与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或者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应该有3-5家全球系统性银行作为全球第一或者是第二经济体的金融支撑。
苏培科:
我向宗总提个问题,苏老师刚才说的几个观点非常受启发,我也观察数据,大家看去年10月份-12月份到外汇占款,一个是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和央行自己外汇占款两个数据很有意思,10月份的时候央行的数据是800多亿,净流出。金融机构是247亿,算下来是641亿这样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当时我想可能是国内金融机构在国外增持美元,然后在香港进行套汇行为。但是,我一直关注11月份到12月份央行外汇占款数据,但是迟迟没有公布,当时我记得在10月份在11月份很快出来,但是11月份、12月份数据一致在1月下旬都没有看见,昨天晚上我看见了,计算了一下,虽然12月份金融外汇占款净减少1003亿,央行数据是净流出300多亿,两个之间又出现了倒差,跟苏老师验证方法确实有点关系,很巧合。这块我想问宗总,金融机构10月份突然增持外汇,到底是哪些机构在做?是什么行为?我12月份去香港,跟他们沟通,去年人民币到香港流出很多,6300多亿,规模很大,现在在香港人民币用途非常少,几乎没有用途,而且没有投资性市场,而且利率非常低,相当低,比内地低很多,所以他可能把手里面持有人民币换了美元,在香港进行了操作。这是我观察的现象,我想请问宗总怎么看?
宗良:
刚才苏教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设想。说到这里,我觉得要把两个市场分清楚,狈顿贵市场主体主要是大型套利基金。而国内市场主体总共有几十家,相对而言必须承认几家大银行尤其是市场中占的份量比较重,这时候有一个因素,比如在这个市场里面中国银行主要卖家。假如香港那边预期人民币贬值,香港市场美元需求增加,相关公司可能喜欢愿意在香港市场结汇,并且总体结汇趋于减少,这就导致中国银行系统内美元头寸紧张,中国银行美元头寸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国内市场变得卖美元少了,而是买美元。本是大卖主,如果美元头寸紧张,有可能造成整个市场美元头寸紧张。美元头寸紧张就会形成整个市场预期,最终可能会形成整个外汇储备头寸的减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与各位做一个交流,在这里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和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今天这个题目涉及到国际资本流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很简单,有一个方面值得关注,就是无论什么事谈到最后,如果想把这件事办成,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就是资本流动。当今的资本流动对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今天重点从叁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第一方面,先说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我们从这里看一看那些因素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图中可看出,经济基本面是影响的基本因素,从全球角度来看,哪个国家经济状况保持比较好,资本就趋向流入。第二个就是利差因素,如果全球利差有一定的差异,会影响流动。第叁个就是汇率,汇率稳定与否,可能对整个资本流向产生影响。当然,还涉及到开放的政策,还涉及到政治与社会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值得关注的,就是货币政策的变化,并且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将起很大的作用。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小角度,就是在当今整个资本流向过程中,评级机构在关键时候是降级还是升级,也影响资本流向。这是几个方面影响因素。
当今整个资本流动格局怎么看呢?我们可以这么看,这张图显示数据早一点,因为画这个图所需全新的数据我找不出来,但整体体现了当今全球资本流动存量的格局。从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哪一块最厉害呢?从存量来看,全球私人资本流动,美国保持在全球最大的地位,那个气泡的量是最大的。欧洲占第二位,第叁位是日本,第四位就是亚洲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在全球占很重要的地位。第五个就是英国。第六个是澳洲,第七是中东,第八、第九、第十是另外的。从气泡可以看到当今哪个地方对全球影响最大,如果从存量来看,肯定美国是绝对的全球第一。我们从流向来看,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总体上来讲要站在一起,包括好多观点都是类似的,你从资本流向角度也能够感受到这点,看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这个粗线条,就可以显示他们联系之紧密。欧洲如果出大问题,美国不希望。如果欧洲特别好,美国也不希望,比如欧元特别好,美元被取代了,这个肯定有问题。但是,如果真是这次欧元区整个出问题了,对美国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从资本流向格局,我们可以感受出这些。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在这里面发挥了很特殊的作用。
我们再往下看,从特点来看,刚才讲的是格局,现在是从特点来看。刚才看到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市场,包括亚洲的日本,在全球还是占了主体地位,我们看另外一张图,这个图显示的就是在整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常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资金流向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可能呈现流出势头,危机后又慢慢回升,基本上呈现这种趋势。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格局,重点是看到基本格局,就是当今哪些国家是流出的,哪些国家是流进的。首先我们看资本流出的地方,中国实际上是已经全球一个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家,还有谁呢?德国、日本、挪威、俄罗斯、台湾、荷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东等。资本净流入国又是谁呢?就是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资本流入最大的国家,除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属于资源型的之外,其他都是主权债务比较多的国家,现在多数处于爆发危机的国家,这个特点非常鲜明。
在这里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货币政策,或者说量化宽松政策对资本流动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美国在当今比较特殊,在过去美国通过提高利率引导了全球资本流向到美国去。现在是什么状况呢?由于全球主要区域经济状况比较差,美国相对低利率仍可以吸引全球资金向美国流动,美元发挥主要的避风港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如果欧债危机始终持续得不到解决,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是欧洲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也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发达国家都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兴市场也开始降息,相对也是宽松,全球整个相对宽松政策背景对资金流向影响就比较大。
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什么货币政策影响那么厉害?我们可以看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采取两轮量化宽松以及后期的扭曲操作,使美联储的资产膨胀。我们在这个地方重点是分析货币政策影响资本流向的机理和机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一般通过几个渠道发挥作用,第一个渠道就是压低成本,最后引导信贷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和投资增加。第二个角度就是货币乘数也是扩大货币信贷、加大货币乘数,也使投资和消费增加。第叁个角度就是通过影响汇率变化而使出口竞争力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加出口。第四个角度就是增加财富效应,最终刺激消费。货币政策宽松通过几个渠道最终使整个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都得到适当的增长,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里面我们看看整个渠道是怎么走的?第一个渠道,就是投入货币的一个渠道是进入实体经济,这块有可能推动颁笔滨上涨。还有一部分到哪里去了?到资本市场去了,到房地产去了,推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升。第叁,进入国际大宗商品,比如石油、粮食等。第四,进入新兴市场。进入新兴市场又有几个特殊的地方值得关注,进入新兴市场第一波往往会导致整个新兴市场通胀、货币升值、资产价格上升,迫使提高利率,高利率加汇率升值,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同时使国际收支恶化。在经济减速、国际收支恶化的背景下,人们预期相关国家的汇率贬值,此时如果再加上评级机构宣布降级,再加上国际投资者要从哪个市场退出,这样伴随而来就是短期内资本流出增加、资产泡沫破灭,严重时触发金融危机,实际上就相当于是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形成机制。
第二个方面,我想讲一下对于资本流动的前景。资本流动的前景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就新兴市场而言,如果能够成功应对通胀,新兴市场可以实现较快增长,实现国际资本流入,但是总体来讲新兴市场可能面临资金大进和大出的风险,这是新兴市场容易出现的状况。进的快、走的也快,这时候会出现比较大的风险。第二,日本是传统资本输出国,日元汇率总体上呈现单边格局,这也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第叁,欧洲债务危机在这个过程中间整体上吸引力减少,但是欧洲有一部分资金会回来,比如欧洲在美国有很多贷款,全球其他地方有很多贷款,会回去。第四,伴随美国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美元发挥了比较好的资金避险作用。第五,中国是全球重要的一个增长点,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市场。
更为具体的是,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新兴市场经营稳定,密切关注可能的风险,这里面有一些数字,包括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出现明显贬值的倾向。日元总体上呈现基本升值趋势,日本资金流入增加。我们从这张图里面,能够看到中国利用外资状况,我们这么多年持续保持稳定的利用外资状况,应该说对全球有比较高的吸引力。值得关注的是,近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一个重要的对外投资的国家,从数据上来看,近几年都有较大量的投资。
第叁方面,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我重点讲几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就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增强美元资产避险情绪,导致部分资金从中国等新兴市场流出,尤其是去年9月份之后这种倾向比较明显,但是最近这种倾向有所减弱。
第二,从这张图里面可以看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和美元兑人民币的狈顿贵市场,两个市场中间有一个时期还是偏差比较大,在偏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对人民币资金流进流出有比较大影响,如果预期人民币贬值,资金就会流出中国。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好的趋势,就是整个两条线趋于平衡,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走上相对稳定的平台期,也意味着资金大流出、大流进的风险比较小。
第叁,货币政策调整问题,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外汇占款的规模,昨天刚刚发布调整存款准备金,如何理解货币政策调整的逻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要稳中求进,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就要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又要保持最低限度,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中国惭2已经全球最高,需要保持在最低限度的增长以支撑经济达到稳定增长。惭2的供应渠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汇占款,一个方面是信贷,货币信贷受制于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外汇占款相对受制于资本经常项目顺差和逆差,跟汇率升值、贬值预期有关,这几个方面在一块,最终货币政策需要怎么办呢?一般短期的局部流动紧张通常用公开市场操作,如果整个流动性不足的话,必然要调存款准备金,尤其是外汇占款减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是涉及到总体和利益结构需要调整的话,就需要动利率了。近期我们的出口在下降,但是实际上我们对欧洲在某种程度上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有一定程度增加,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对策建议的角度来看,有几个方面的角度,面对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新兴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加强对宏观经济管理,保持财政稳健、国际收支平衡、经营环境稳定、提高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第二,加强流动性监测、预警,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大进大出的冲击,第叁个方面是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保持主要储蓄货币汇率稳定,实际上就是要求美国负起责任,避免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国际资本套利。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问题:
赵勇:
非常容幸能够参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走向的研讨,这是第二次来到北大经济学院,今年正好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成立100周年,同时作为金融业从业非常多年的人,今年2月5号是中国银行成立100周年。我的问题问宗良先生,我们看欧债危机发生以后,我们行长有一个看法,就是从中国银行角度不再买欧债了,从中国银行角度,还有金融业的角度,您阐述一下这个看法。还有王老师和其他专家谈到骋20会议,骋20会议对于未来金融发展有一个重要决策,除了金融理事会之外,全世界有28家系统性重要银行,我们王岐山副总理对于中国系统性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是所有新兴市场国家唯一入选的系统性重要银行,国际化程度非常多,营业收入20%以上,在亚洲有五家,日本有四家,中国有一家。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从中国银行对于欧债的看法。另外就是从系统性重要银行方面,听一下宗良的发言。
宗良:
特别感谢你的提问,而且你把两个方面连在一起了,一个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100年,一个是中国银行100年,联系在一起很有意义。第一个问题,作为商业机构从商业角度,与国家从战略角度会有点差异。如我从商业角度来讲,我说我跟欧债关系不大了,或者是基本没有损失,对银行来讲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则需要从全球经济格局中看问题。中国政府表态支持这个事,并且可能给予一定的实际支持,很有必要意义?一旦欧元没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世界只有美元,在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的背景下,只有美元的货币体系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全球最好是相对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说到第二个问题,对于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我参与组织了2月3号下午在中国银行举办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论坛》的,感受比较深。表面上看全球是29家,但是仔细一算只有四大家,是谁呢?一家是欧洲,欧洲总共是17家,如果把欧洲合为一家来算,只有一家。美国有8家。日本有3家,中国有1家。从全球格局来看,意义是不一般的,不是说有多少国家都有,全球只有四家有,就是美、日、欧和中国,有1家就很有意义。如果这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印度或者巴西,或者俄罗斯,问题就大了,为什么?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唯一代表,意义非常大,说明中国在这块应该是抓住了机会。我觉得应该把中国的事做好,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业有更多的全球系统性银行,以便与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或者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应该有3-5家全球系统性银行作为全球第一或者是第二经济体的金融支撑。
苏培科:
我向宗总提个问题,苏老师刚才说的几个观点非常受启发,我也观察数据,大家看去年10月份-12月份到外汇占款,一个是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和央行自己外汇占款两个数据很有意思,10月份的时候央行的数据是800多亿,净流出。金融机构是247亿,算下来是641亿这样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当时我想可能是国内金融机构在国外增持美元,然后在香港进行套汇行为。但是,我一直关注11月份到12月份央行外汇占款数据,但是迟迟没有公布,当时我记得在10月份在11月份很快出来,但是11月份、12月份数据一致在1月下旬都没有看见,昨天晚上我看见了,计算了一下,虽然12月份金融外汇占款净减少1003亿,央行数据是净流出300多亿,两个之间又出现了倒差,跟苏老师验证方法确实有点关系,很巧合。这块我想问宗总,金融机构10月份突然增持外汇,到底是哪些机构在做?是什么行为?我12月份去香港,跟他们沟通,去年人民币到香港流出很多,6300多亿,规模很大,现在在香港人民币用途非常少,几乎没有用途,而且没有投资性市场,而且利率非常低,相当低,比内地低很多,所以他可能把手里面持有人民币换了美元,在香港进行了操作。这是我观察的现象,我想请问宗总怎么看?
宗良:
刚才苏教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设想。说到这里,我觉得要把两个市场分清楚,狈顿贵市场主体主要是大型套利基金。而国内市场主体总共有几十家,相对而言必须承认几家大银行尤其是市场中占的份量比较重,这时候有一个因素,比如在这个市场里面中国银行主要卖家。假如香港那边预期人民币贬值,香港市场美元需求增加,相关公司可能喜欢愿意在香港市场结汇,并且总体结汇趋于减少,这就导致中国银行系统内美元头寸紧张,中国银行美元头寸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国内市场变得卖美元少了,而是买美元。本是大卖主,如果美元头寸紧张,有可能造成整个市场美元头寸紧张。美元头寸紧张就会形成整个市场预期,最终可能会形成整个外汇储备头寸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