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阶段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0-22 作者:宗良 来源: 浏览:2082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13年10月21日08:18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记者 刘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强调底线思维、坚持“区间论”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坚持“区间论”,就是通过实施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即经济增长、就业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不追求高速增长,将重心放在“提质增效”上。从经济发展阶段、外部环境、要素禀赋、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未来5至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稳定在“七上八下”既现实也必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9月份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最近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验证,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这种态势会否持续?中国经济增长的长远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如何?围绕相关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请他发表看法。
  记者:请您结合新近发布的叁季度经济数据,谈谈对中国经济形势和增长阶段的看法?
  宗良:去年四季度我国骋顿笔增速7.9%,今年一季下滑到7.7%,二季度又下行至7.5%,在国家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作用下,叁季度经济企稳回升,骋顿笔增长7.8%。今年前叁季度骋顿笔同比增长7.7%,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从未来增长趋势看,四季度经济环比增速将保持平稳,但在去年四季度高基数的作用下,骋顿笔同比增速可能会小幅回落。预计四季度骋顿笔同比增长7.7%,全年骋顿笔增长7.7%左右,高于政府年初确定的7.5%的调控目标。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预计将保持与此基本相当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经济平稳迈入了7%至8%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中高速增长既是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们的主动选择。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步增大,能够实现中高速长期持续增长是很不容易的,7.5%的增速已经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增长速度之一,也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世界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了这点。
  记者: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是不是意味着机遇减小?我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宗良:就我国情况来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随着经济整体规模的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减退,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开始下降,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方式下积累的问题逐步显露。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了巨大的负担,日益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的不利局面。显然,主要依靠消耗国内资源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进行新一轮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的制度红利。
  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还是比较大的。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是否会落入一些拉美和东亚国家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未来几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通过推进改革创新,挖掘内需潜力,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仍然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利用我国巨大的劳动力资源,给中国经济整体增长带来动力。
  记者: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与过去相比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宗良:进入新阶段后,会发生较大变化,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再追求高速增长,而是保持平稳增长。政策调控既要确保经济不滑出底线,但也不过度追求高增长,力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此基础上,促进改革和调整结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为经济中长期较快平稳增长奠定基础。
  二是不搞大规模刺激,取而代之的将是微刺激政策。不搞大规模刺激以避免以往出现的经济增长短期飙升,导致通货膨胀、结构失衡、资源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叁是既重视调控,也重视改革,尤其重视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注意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改革则重在机制和体制的巨大变革。不以调控取代改革,要坚定地推进改革,通过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通过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调结构的有机统一。近期,稳增长的“微刺激”政策和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企稳回升。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突出问题是质量和效益较差、增长方式粗放和结构失衡。在新的经济增长阶段,纠正这种失衡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点是什么?
  宗良:纠正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在发展模式上要求:
  一是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需求结构看,随着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加、分配改善和社保完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从区域结构来看,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增长强劲,东部地区产业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从产业结构看,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将继续下降,第叁产业比重将继续提升。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节能环保等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产能过剩行业、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面临消化、转移、整合和压缩,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行业贷款的监管趋于严格,增长空间受限。
  二是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有就业保障和居民收入增加的持续健康增长。引导民间投资增长,为各类所有制公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第二季”。
  记者: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区间论”?
  宗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强调底线思维、坚持“区间论”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坚持“区间论”,就是通过实施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即经济增长、就业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不追求高速增长,将重心放在“提质增效”上。从经济发展阶段、外部环境、要素禀赋、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未来5至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稳定在“七上八下”既现实也必要。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