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7 15:55:35 作者: 宗 良 王 可 字号: T|T 来源: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该规模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叁分之一,居世界第一。预计今年二季度将突破4万亿美元。
2014年5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非洲时表示,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变成中国的负担。
回顾以往,可以看到中国巨额且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在平衡国际收支、提高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币汇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如今其带来的压力和成本日益凸显,不容忽视。
负担来自哪里?
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标志着中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维护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外汇储备也是中国应对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储备不仅帮助自身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同时也为有关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仅如此,充足的外汇储备还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巨额外汇储备确保了中国能够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为外汇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使人民币成为一个负责任、可信赖的货币。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投资发达国家的国债,以保持安全性、流动性为主。但近4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相对偏高了,并且投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损耗大量资源和发行本国货币所换来的外汇,如果不能合理地管理利用,等于将中国用宝贵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无疑是巨大损失。
这种损失和压力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巨额且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以投资美国国债为主,其收益水平较低,而且近几年美元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严重。同时中国对外负债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
其次,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也制约了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力。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中央银行负债的急剧膨胀,外汇储备增加体现为外汇占款的增加,巨量外汇储备也对应了巨量的外汇占款,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被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长期看来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如何在保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与投资路径,以获得合理的增值,使巨额外汇储备变成真正的财富,同时促进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调整,使之保持动态、可持续平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索多元化管理
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虽有一定成本,但也是重要的资源。外汇储备既有存量问题,也有增量问题。多元化管理外汇储备,是出路,也是考验。
未来应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与管理。通过完善汇率机制、藏汇于民控制增量,通过优化投资结构盘活存量,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中发挥良好作用。
就存量部分可考虑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前意义上的储备,按现有模式进行有效管理。一类是战略性储备,从服务经济发展和升级角度考量。
2013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了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正式开始探索委托贷款这种外汇储备运用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外管局委托国家开发银行或商业银行等市场化平台向指定对象发放外汇贷款,主要贷款对象是“走出去”公司,由平台按一定的标准选择、外管局核准,并通过公开招标获得市场化的稳定利率,平台银行则通过风险管理获得外管局资金融出利率、公司资金融入利率的差额部分。
通过创新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外汇储备的运用渠道,而且能够有效支持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实现“双赢”的效果,未来可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创新使用方式。
拓宽海外股权投资模式,也是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包括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虽然基金规模巨大,截至目前总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左右,但和同期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平均占外汇储备50.35%相比较,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仍然存在扩大的空间。
未来,可稳步扩大相关主权基金的资产规模,使其切实担当起多元化中国外汇储备的责任。一方面,放松对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范围的约束,让其成为真正的以盈利为目标、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另一方面,完善主权基金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有效设计约束激励机制使其实现资本增值的经营目标。
探索适度采取“金融资产转换”举措。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国国债的比例较高,损失了较多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但是,如果直接出售美国国债、购买其他资产,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市场的严重动荡以及价格的显着下跌,中国作为储备而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价值也会遭受重大损失。
适度采取“金融资产转换”,可实现与有关国家的“双赢”。可以借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进行过的大规模债转股,探索进行国际间的金融资产转换。不仅能化解国债危机,而且使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此外,利用外汇储备成立担保基金,促进公司“走出去”。随着近年来公司纷纷走出国门,资金需求量也日趋增加。但是,许多公司由于规模较小、信用资质低等因素而无法获得境外银行较大额度的授信支持,而境内公司也难以将境内资金直接拨给境外公司使用,使得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常面临融资困境,严重影响了公司规模扩张和海外业务的发展。
针对此问题,可以发挥为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的作用。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专项担保基金,担保对象是“走出去”的中国公司,在公司进行海外融资、并购等过程中,担保基金主要起到增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公司投资失败的风险,减少公司的融资壁垒。这既有利于外汇储备收益性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公司走出去,化解国内产能过剩。
最后,以项目融资为支点,带动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而中国在海外相关领域的投资也不断增加。
境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外工业园区等项目持续周期长、融资规模大,需要的资金量大。在这些海外项目融资中部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既可以扩大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和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同时也有利于释放国内一部分多余的流动性。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该规模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叁分之一,居世界第一。预计今年二季度将突破4万亿美元。
2014年5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非洲时表示,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变成中国的负担。
回顾以往,可以看到中国巨额且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在平衡国际收支、提高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币汇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如今其带来的压力和成本日益凸显,不容忽视。
负担来自哪里?
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标志着中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维护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外汇储备也是中国应对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储备不仅帮助自身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同时也为有关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仅如此,充足的外汇储备还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巨额外汇储备确保了中国能够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为外汇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使人民币成为一个负责任、可信赖的货币。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投资发达国家的国债,以保持安全性、流动性为主。但近4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相对偏高了,并且投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损耗大量资源和发行本国货币所换来的外汇,如果不能合理地管理利用,等于将中国用宝贵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无疑是巨大损失。
这种损失和压力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巨额且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以投资美国国债为主,其收益水平较低,而且近几年美元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严重。同时中国对外负债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
其次,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也制约了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力。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中央银行负债的急剧膨胀,外汇储备增加体现为外汇占款的增加,巨量外汇储备也对应了巨量的外汇占款,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被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长期看来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如何在保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与投资路径,以获得合理的增值,使巨额外汇储备变成真正的财富,同时促进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调整,使之保持动态、可持续平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索多元化管理
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虽有一定成本,但也是重要的资源。外汇储备既有存量问题,也有增量问题。多元化管理外汇储备,是出路,也是考验。
未来应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与管理。通过完善汇率机制、藏汇于民控制增量,通过优化投资结构盘活存量,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中发挥良好作用。
就存量部分可考虑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前意义上的储备,按现有模式进行有效管理。一类是战略性储备,从服务经济发展和升级角度考量。
2013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了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正式开始探索委托贷款这种外汇储备运用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外管局委托国家开发银行或商业银行等市场化平台向指定对象发放外汇贷款,主要贷款对象是“走出去”公司,由平台按一定的标准选择、外管局核准,并通过公开招标获得市场化的稳定利率,平台银行则通过风险管理获得外管局资金融出利率、公司资金融入利率的差额部分。
通过创新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外汇储备的运用渠道,而且能够有效支持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实现“双赢”的效果,未来可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创新使用方式。
拓宽海外股权投资模式,也是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包括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虽然基金规模巨大,截至目前总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左右,但和同期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平均占外汇储备50.35%相比较,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仍然存在扩大的空间。
未来,可稳步扩大相关主权基金的资产规模,使其切实担当起多元化中国外汇储备的责任。一方面,放松对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范围的约束,让其成为真正的以盈利为目标、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另一方面,完善主权基金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有效设计约束激励机制使其实现资本增值的经营目标。
探索适度采取“金融资产转换”举措。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国国债的比例较高,损失了较多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但是,如果直接出售美国国债、购买其他资产,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市场的严重动荡以及价格的显着下跌,中国作为储备而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价值也会遭受重大损失。
适度采取“金融资产转换”,可实现与有关国家的“双赢”。可以借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进行过的大规模债转股,探索进行国际间的金融资产转换。不仅能化解国债危机,而且使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此外,利用外汇储备成立担保基金,促进公司“走出去”。随着近年来公司纷纷走出国门,资金需求量也日趋增加。但是,许多公司由于规模较小、信用资质低等因素而无法获得境外银行较大额度的授信支持,而境内公司也难以将境内资金直接拨给境外公司使用,使得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常面临融资困境,严重影响了公司规模扩张和海外业务的发展。
针对此问题,可以发挥为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的作用。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专项担保基金,担保对象是“走出去”的中国公司,在公司进行海外融资、并购等过程中,担保基金主要起到增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公司投资失败的风险,减少公司的融资壁垒。这既有利于外汇储备收益性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公司走出去,化解国内产能过剩。
最后,以项目融资为支点,带动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而中国在海外相关领域的投资也不断增加。
境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外工业园区等项目持续周期长、融资规模大,需要的资金量大。在这些海外项目融资中部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既可以扩大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和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同时也有利于释放国内一部分多余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