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蝴蝶效应与系统性风险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6-24 作者:朱小黄 来源: 浏览:3029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个具体风险引发的整体性、全局性风险。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某个系统之中,与系统中的具体组成部分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除了自然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全球化的系统。有社会学家用“蝴蝶效应”来描绘全球化的世界系统: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的微风,可能会经过一系列能量的转换,最后导致加勒比海的一场风暴。全世界的相关性使得世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一旦损坏,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很难独自幸免,而每个因素又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源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是系统性风险的特点。

社会学家认为,全球化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即时空概念的变化,文化互动的增长,世界所有居民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增加,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增强,跨国行为者的发展和跨国组织网络的扩展,全方位的一体化。(《全球社会学》: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

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系统性风险的界定比较困难,一般来说,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的波动导致银行风险的显现。如建设银行2005年曾做过的压力测试表明,在当时条件下,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回落一个百分点,将导致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升高0.45个百分点。如果宏观经济波动幅度更大,银行会面临崩溃危险。

二是偶然因素引发挤兑。重大社会事件或银行案件的发生,可能引起大众(存款人)心理波动,担心资产安全,引发挤兑。2007年初的台湾力霸事件就是一例。大股东王又曾抽逃公司资金被媒体揭露,引起力霸旗下中华银行遭遇挤兑潮,台湾当局不得不动用数百亿台币来应对。

叁是全球、地区、国家内的金融危机导致银行生存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亚洲国家金融机构重组,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泡沫导致大批小银行、证券、信托公司倒闭、重组等,都可谓是教训深刻。

四是资产质量长期低下,积累大量经营性风险。若经营者刻意隐瞒更是火上浇油,加速银行系统性风险爆发,特别是在规模经营模式下,靠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掩盖资产质量不高的真像,极易积累危机因素,一朝凸现,不可收拾。

五是操作风险失控、重大案件暴发引起挤兑或是操作风险事件频出而内控无力,银行经营成本、风险成本高出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全线崩溃。

六是市场重大风险诱发系统性风险。如巴林银行的李森事件、中国航空油储公司的新加坡期货事件,均导致金融机构破产或巨额亏损几近清盘的后果。

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很多措施,在巴塞尔协议中都有所体现,但技术手段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而且核心的问题是银行家的经营理念应当建立在两个基本的思想基础上:

第一,要有系统观念。时刻清醒地意识到银行是在系统之中,并且包含了若干系统,每一只“蝴蝶”的舞动都会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要有边界观念。为防范系统性风险,要设计若干风险边界,如风险限额、授权额度、资本约束、客户准入标准等,这些边界就是确保银行抵御系统性风险的“万里长城”或仙界“雷池”,不可随意逾越。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