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使银行业突迎考验。除了净利润下滑、减值损失增加,银行如何在特殊情况下正常服务客户都极具挑战性。究竟银行将如何应对后续挑战?亚太尤其是中国市场又将出现怎样的机遇?
疫情冲击考验银行应变能力
林戴威说,基础设施关停的意外事件出现在了今年3月17日(周二)一早。当时,菲律宾央行宣布即日起暂停外汇交易,市场旋即关闭,致使多家公司出现收付款困难:工资和养老金发放、还贷、公司间资金调度、销售收入流程均受到了影响。
“我们即刻查看了隔夜收到的所有付款委托,在与当地团队合作评估确认能结算后,迅速完成了付款。”林戴威称,之所以德银可以迅速响应,是因为银行决定利用自身储备的菲律宾比索流动资金,确保客户支付需求如常。
此外,在危机下如何为公司客户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至关重要。以德银的一家大型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交易客户为例,不久前,该公司在亚洲仍主要依靠电子邮件这一传统方式执行印度尼西亚卢比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由于需要报价和确认,加之涉及该公司多个部门,流程较长。但疫情期间市场波动尤为剧烈,于是德银与客户共同评估了工作流程,该公司开始通过Autobahn(德银的一个交易系统)执行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并计划增加印度尼西亚卢比。由此,工作流程更为顺畅,业务交易量也随即上升。德银的Autobahn FX(环球电子外汇交易平台)能清楚掌握公司的外汇持仓状况,起到支持作用
居家办公本身也是一大挑战。受全球疫情影响,外汇市场波动加剧且流动性趋紧,公司客户的外汇风险管理需求也在攀升。林戴威表示,银行需要跨时区的外汇交易支持,配合公司居家远程办公的需求,确保从交易的每个环节做到无缝衔接。某中资跨国公司与德银的外汇交易量同比上涨近5倍,过半交易在非亚洲交易时段完成。德银借助全球交易平台,实现上海、香港、伦敦和纽约交易团队间的紧密协作,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外汇交易服务。目前该公司与德银的外汇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从疫情前的25%升至逾40%。
供应链多元化是国际发展必然趋势
林戴威对记者表示,当下很多讨论是对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实际对供应链布局的讨论早在疫情前就已开始,且不仅是外资公司,中资公司也有考虑。但比起供应链“转移”的说法,不如说是供应链在“多元化”发展。
例如,中国公司也开始在越南设厂,尤其是电子装配;汽车等制造业则更多开始在印度设立工厂。一些中资手机制造商在印度也有很大的制造基地,生产成本较低;此外,一些更加基础的制造业则开始转向印尼。
加码布局中国在岸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