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引领会员单位严防风险、稳健发展、有序竞争,促进银行业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做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工作,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赞誉。
为了更好地服务会员单位,沟通业界信息、表达业界诉求,加强业内外交流,中国银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优势,一直在筹备创办属于中国银行业自己的刊物,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各方努力,终于迎来今天《中国银行业》杂志的创刊,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搭建起宣传行业信息的主阵地、沟通政府与公司的新平台。杂志的创刊,将对中国银行业协会健全信息交流平台、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等方面工作起到积极的补充和推动作用。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行业首份全行业公开刊物《中国银行业》的正式创刊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银行业》杂志的创刊可谓是恰逢其时。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银行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公司治理状况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各类机构协调均衡发展,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1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和12.19%。2013年,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中,中资银行有96家,工、农、中、建4家银行跻身全球上市银行前10名。
在充分肯定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银行业稳健运行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竞争更加激烈,对银行业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国内经济面临外需不足和内需短期不振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矛盾和公司经营困难加大,信贷风险防控压力上升;银行业务结构日趋复杂多元,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滞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挑战。
女士们,先生们,尽管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但也应当看到,我国银行业仍处在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银行业要清醒认识形势环境的深刻变化、行业发展和竞争格局的深刻调整,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银行业稳健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国银行业》杂志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界和银行业界的共同期盼。作为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中国银行业》将在中国银监会的指导下,承担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传导监管思路的责任,努力办成汇集有关银行业运行发展的信息窗口,展现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风采的重要平台,连通银行业与广大客户及社会公众的重要纽带,表达业界研判、意见及诉求的重要载体,以及行业科学稳健发展的思想智库。
风物长宜放眼量。展望未来,银行业的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发展前景相比其他许多行业来说也更广阔。如何利用好杂志这个平台,使其对中国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进而科学稳健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是杂志管理层以及业界专家学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里,我谨提出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方针、路线和正确舆论导向不动摇。《中国银行业》杂志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宣传媒体,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重要喉舌和宣传阵地。因此,希望《中国银行业》杂志要始终紧紧围绕党的方针、路线,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治、经济大局,围绕政府经济金融决策,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发挥金融宣传的主流媒体作用。二要切实落实按市场化原则办刊的方针。坚持以市场热点为导向改革新闻采编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策划新闻产物,充分体现银行业专业特色,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实现杂志社经营管理机制的市场化。叁是要继续密切关注银行业发展中的焦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今后一段时期,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绿色信贷、银行业服务“叁农”发展、服务小微公司、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等领域的报道力度。同时,对重大金融热点敏感问题,如信贷“空转”、影子银行、理财产物等热点问题,加强正面解读,消除社会误判,及时引导社会舆论。四是要在增强杂志的可读性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杂志的影响力。要让杂志不仅成为银行业系统的宣传阵地,而且要成为相关监管及政府部门领导、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社会相关专家学者、广大金融消费者普遍认可和欢迎的权威平台。同时,也希望大家关心它的成长,不但阅读这本杂志,而且经常投稿撰文并多提建议意见,把它建成银行业内外交流的“笔谈”馆。
我相信,《中国银行业》杂志一定会不负广大银行业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推动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