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澳门特区财富管理新趋势---澳门金融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陈守信在2015年两岸四地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参与论坛的各界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本人深感荣幸能够来到上海与大家会面,并就财富管理新趋势的主题进行交流。借此机会,首先谨代表澳门金融学会,对主办单位筹备这次论坛和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日后可以加强与各方朋友的联系,共同推进大中华区金融业的合作共赢。
财富管理的观念,近年来在澳门得到广泛的推广,逐渐普及。这主要是因为澳门自回归祖国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不论私人或公共部门均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及财富实力。众所周知,澳门像香港一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面积只有约30平方公里,人口64万,但由于一直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没有外汇管制,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国际化程度较高,税率很低,形成了其自身的制度特征与优势。
裨益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内居民外游政策的开放,澳门特区政府在回归初期实施"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策略,成功推动了特区经济的快速增长。1999-2014年,澳门的复合经济增长率达10.9%,而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更超过了89000美元的高水平,居于全国及世界前列。同时,失业率长期保持在2%以下的极低水平,就业机会远超本地劳动力供应,外来劳工占澳门劳动人口高达40%以上。通胀率在高增长的情况下也相对偏高。
伴随着特区宏观经济的发展,澳门金融产业亦起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澳门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已突破12000亿澳门元,是回归当年1400亿澳门元的8倍多,而澳门居民存款也由回归当年的800多亿澳门元,上升至目前的4700亿澳门元。若以澳门人口40万来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平均每人的存款金额已超过70万澳门元(约等于9万美元)。同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资料,澳门居民在海外的存款亦由12亿美元上升至28亿美元。居于世界前列的经济增长自然也引申了快速的财富积累,直至2014年底,单是公共部门已积累了4300亿澳门元(538亿美元)的盈余,澳门最大的产业--博彩业,全部六所博企自2005年起均先后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它们的总市值就达7000亿港元。
根据去年澳门大学及一些金融机构的调查估算,年龄在30岁以上的澳门居民,拥有100万澳门元以上的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15.6%,拥有400万澳门元以上的亦达10.4%、而拥有流动资产额达800万澳门元(1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居民比例亦有2.6%。一方面,理想的就业环境令居民的财富不断累积,另一方面,高通胀率加上近年的超低利率,亦推动澳门市民寻求理财服务,以免自己的实质财富持续受通胀侵蚀。
澳门本地的资产市场单一,金融资产主要为银行存款,没有证券市场,选择不多;房地产就成为居民投放财富的必然选择。回归15年以来,澳门住宅单位的成交额由1999年的46亿澳门元,攀升至2012年的742亿澳门元高位,在特区政府推出调控措施后,成交金额在2014年才回落至约500亿澳门元的水平,住宅每平方米平均成交价则由回归前的只有数千澳门元,飙升至2014年的接近10万澳门元。然而,正如前述,澳门拥有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及金融市场,澳门居民因而能自由、方便地投放他们的财富在澳门境外,达到平衡风险及提升回报的效果。
相应地,澳门银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由以往按照银行提供某一特定范围的金融服务,转而寻求一些能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澳门金融业界适应客户财富的积累,已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财富管理服务,为客户在环境层面寻找投资机会。目前,澳门财富管理客户的资产门槛,一般在50万-300万澳门元之间,而成为私人银行服务的个人资产门槛,则设在800万澳门元的流动资产以上。这些澳门中、高端理财服务客户,一般喜爱将资产投放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债券、资金以及房地产。金管局核准在澳门销售的境外投资基金,从2000年时的不足200个,大幅增加至现时的超过1100个。另外,随着近年欧美经济未如理想,较多投资者选择一些与人民币挂钩的投资产物以及具投资性之寿险产物等。同时,从澳门银行存款的货币结构,亦可反映澳门居民对投放财富在不同地区资产的取向,澳门居民的澳门元、港元、人民币及美元存款分别占其总体存款的26%、51%、12%、及9%。
最后,就个人所观察到的新常态下财富管理业务的一些趋势与大家分享:
第一,世界经济金融演变重塑财富管理格局,一是中国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已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改革亦不断推展。在2014年,人民币更跻身世界结算支付货币的前五名,而在不久将来,人民币更有望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因此,人民币作为环球投资理财工具的趋势将愈受重视。
第二,财富管理业务趋向跨地域发展。近年,两岸四地居民的投资组合中,区内资产投放的比重不断增加。四地金融业的合作与整合成功扩大了各自的客户群。例如,澳门及香港的新增私人银行客户当中,以往有2-3成是来自内地,但随着国家金融资本的逐步开放,目前的新增客户已有接近5成来自内地。两岸四地的经济正不断融合,将进一步推进资金的跨境流动,有助促进区域内金融资源的有序配置,为区内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新的机遇及增长点。
第三,社会制度及科技创新有利财富管理的普及。两岸四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养老体系还未至完善,但储蓄率则较高,加强区内的财富管理文化及业务推广可视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财富管理服务的普及,互联网理财的开展,实现了理财管理的服务范围从少数富裕阶层向大众群体渗透。
第四,财富管理业务多元整合有助提升竞争力,鉴于亚洲区内的业务潜力,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已通过并购及重组,整合其在亚洲,尤其是大中华区的财富管理业务,并通过一些地区的银行分行网络,为高端零售客户、超高净值人士,以及家族办公室等各领域的客户群,提供更全面的财富管理咨询服务。一方面业界的整体竞争力会提升,另一方面行业内的竞争可能转向激烈。
第五,建立专业团队打造独有财富管理品牌。人才是财富管理的基础和服务素质的保证。从内地高净值家庭到港澳地区寻求私人银行服务可以看出,富裕阶层对全球化、专业化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为抓紧区内庞大的业务机构,业界应大力加强两岸四地财富管理的专业人才与团队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树立自身独有的财富管理专业团队、信誉和品牌。
在2002年,澳门金融管理局联合业界建立了培训、提升金融从业员专业能力的平台--澳门金融学会,在财富管理方面,学会在澳门持续举办了多个获国际认可的专业课程,当中包括"国际财务顾问证书"、"认证财务顾问师"及"专业财富管理师"等等。据官方的最新统计,澳门银行从业员在2014年第三季参与培训的人次,达全澳银行全职雇员人数的107%。
以上就是我今天向各位报告的所有内容,最后,借此机会祝贺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