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协会要闻 > 领导讲话

继续发挥四大优势,开启银行业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潘光伟在“2018新时代金融发展峰会”上的讲话

编辑: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 来源: 浏览:25739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18年12月12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初冬时节,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北京,共同探讨新时期金融改革发展大计,为迈向新时代的中国金融建言献策。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次峰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在此背景下,围绕本次峰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金融机遇”主题,抛砖引玉,简单谈三点想法。

    一、涅槃重生,中国银行业40年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实现了从大一统的单一银行模式到现代银行体系的重大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公众持股公司,经历了公司化探索、商业化改革、股份制改造,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经历了一轮轮体制机制改革、组织架构创新、风险化解、战略调整;经历了一次次业务、产物、流程、渠道、技术的升级,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如今已脱胎换骨,并向世界先进银行序列稳步迈进。

    回首往事,岁月峥嵘。40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银行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金不足等原因,加之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银行业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一度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到“技术性破产”边缘。2002年2月,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引领下,通过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等“四步曲”,实现了大型银行质的飞跃。一是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在1999年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设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贷款的基础上,2003年股份制改制前又按照市场化原则核销、剥离不良资产约2万亿元。二是外汇储备注资。2003年,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央汇金公司,先后向中行、建行、工行、农行注资近800亿美元。三是引资引智引制。大力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其中美国银行入股建行,持有建行19.9%的股份;高盛购买工商银行8.89%的股份;汇丰银行以现金入股交通银行,占19.99%的股份。在引资的同时,还充分注重引智和引制,引入了一批外资董事和具有国际视野、银行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才,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和做法。四是股改上市。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设立“三会一层”等公司治理机制后,从2005年到2009年,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陆续完成在香港和内地的发行上市。正是通过这些重大改革,我国金融体系才能成功抵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在监管部门的有效引领下,中国银行业相继建立了以资本约束、风险管理、内控合规、资产负债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特别是近年来,银保监会开展了“三三四十”等专项整治活动。经过深入整治,金融风险处置取得积极成效,结构性去杠杆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业务萎缩,一些机构野蛮扩张行为收敛,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市场约束逐步增强,审慎经营理念得到强化。目前,银行业体系渐趋完整,抗风险能力今非昔比,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资本实力显著增强,盈利水平稳步提升,稳居我国金融业主导地位,成为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国际影响力也不同凡响。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英国《银行家》发布的“2017全球银行品牌500强”,中国银行业上榜品牌总价值首次超过美国银行业,成为全球领军者,其中,有4家银行位列全球10强,中国工商银行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位。截至2018年三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64万亿,超过欧元区,各项指标也持续改善。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7%。利润增长基本稳定。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118亿元,同比增长5.9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4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6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75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0.73%,贷款拨备率为3.38%;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0%,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3%,资本充足率为13.81%。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2.9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89%,存贷款比例为73.55%。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高。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较好地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及其他领域的资金需求。服务“一带一路”进展显著,截至2017年底,已有10家机构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机构,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美元。普惠金融进一步加强。三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6.6%。用于小微公司的贷款,余额33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公司贷款同比增长19.8%;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超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对民营公司的贷款余额已达到了30.4万亿元,占整个贷款比例近四分之一,增幅继续上升。

    二、发挥“四大优势”,开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银行业要继续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发挥以往优势,克服不足,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第一,继续发挥决策高效、执行力强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能取得重大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于将党的政治优势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优势有机结合,在于执行力和高效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召开了首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每5年召开一次。历次金融工作会议都既对过去5年的金融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又对未来5年的金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比如去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和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任务”,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根本目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深化改革开放是金融发展根本动力,并对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进行了明确部署。每次金融工作会议都是一次汇集众智的过程,规划了未来五年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时间表和路径图,让监管部门、金融界以及各地区和部门得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行动,确保了银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稳健运行。

    第二,继续发挥协调创新、激励相容的体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能取得重大成就,关键在于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银行业内控风险管理机制、风险防范预警处置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富于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僵化的,而是能够通过不断暴露的新风险,不断纠错、不断修订,校正更新、随机而变、自我完善。正是因为这一优势,中国银行业能够有效应对2013年的“钱荒”、汇率贬值压力等重大风险事件。特别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将会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优势,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多次强调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专门召开公司治理培训座谈会,并在机构改革时成立专门的公司治理监管部。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都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加强了公司治理建设。从银行业的股权结构看,当前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民营资本占比分别为55%和80%以上,股权相对多元分散,而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权相对比较集中,国有股占比相对较高(一般是70%-80%)。建议按照“有退有进”的方略,推进落实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交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探索推进商业银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扩大外资、民资持股比例,发挥战略投资者作用,完善公司治理,形成有效制衡,同时,释放更多国有资本投入到普惠民生等领域;探索建立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完善报酬与效益和风险挂钩、激励相容的薪酬激励机制。

    第三,继续发挥与时俱进、创新引领的技术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能取得重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信息技术推动银行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支付、获客、信贷、智能投顾及财富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实现了经营成本降低、服务效率提高、业务流程优化、风险管控加强、业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质效,重新定义了银行服务。从银行业监管看,我国较早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行业监管,先后设计开发了“1104”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 EAST 现场检查系统,使得监管有效性大幅提升。从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看,我国较早地引入了贷款五级分类,并将之细化用于贷款质量管理(有的细化达到近20项);较早地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学习小额信贷管理,使得普惠金融得以较好地发展。从银行服务看,科技引领和数字化建设已让银行呈现出“服务智能化、业务场景化、渠道一体化、融合深度化”等“四化”趋势。金融科技应用让中国银行业的平均离柜率在过去几年大幅攀升,从2010年的平均45.2%上升到2017年的87.58%;建行首家“无人银行”得以推出,为广大客户呈现了一个以智慧、共享、体验、创新为特点的全自助高度智能化服务平台;让微众银行的线上贷款“微粒贷”,实现了7*24小时运行,秒批秒贷。金融科技也让中国的移动支付领先全球,让智能投顾在财富管理等领域得以应用。这些技术变革改善了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获得感。

    第四,继续发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优势。银行业是人才密集的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能取得重大成就,关键在于树立了“金融事业,人才为本”的理念,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一是从原来的干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变。银行业金融机构先后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工程,如对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对国际化紧缺人才实施“国际英才开发工程”,对经营管理人才实施“高级人才打造工程”,许多银行对储备人才,实施了管理培训生制度。二是行政职务架构逐步被专业化的职级管理替代,建立起多元化的职位体系。按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业务操作人员分别设置不同的职务序列,打破了“千军万马走行政独木桥”的局面。三是实现了由传统粗放行为考核到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转变,广泛引入KPI、RAROC经济资本考核、360度考核以及平衡计分卡等多种形式的绩效考核方法。四是在薪酬体系建设上,实现了经营业绩与绩效奖励紧密挂钩,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机制。五是高度重视“忠、专、实”人才培养。普遍树立了“学习创造价值”和“培训提升竞争力”的理念,加大培训投入,注重培训基地建设,采用线上线下、境内与境外、学习与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监管部门率先示范,近15年来每年都向香港金管局派出多批监管人员学习培训,先当学生后当老师。随着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监管水平的提高,2011年以来,在内地举办香港银行家高层研修班,促进内地和香港银行业高管人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发挥行业协会平台作用 助推银行业行稳致远

    实现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努力,需要监管机构大力推动,还需要行业协会积极引领。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在全力打造五大平台,引领行业稳健经营发展。一是打造宣传舆情平台。联动成员单位开展舆情监测应对、课题研究、专项调研等,稳妥应对舆情风险事件,维护银行业权益和会员单位声誉。比如,通过澄清托管责任,较好地防范了外部事件对托管银行的冲击。二是打造信息科技平台。筹建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和贸易金融业务的融合发展模式。筹划设立信息科技委员会,研究建立远程智能应用实验室,创新发展金融科技。三是打造研究发展平台。深入开展行业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体系研究,打造中国银行业自己的话语权;推进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专家智库平台;加强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四是打造教育培训平台。继续开展银行业从业人员和高管资格考试,加强线上培训力度,加强行业培训的国际战略布局,继续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举办“中国银行家海外高级研修班”,与香港金管局合作举办 “内地银行家风险防范与转型发展研讨会”,与香港交易所合作举办“中国银行家资本之路专题研讨会”,努力提高银行家的国际视野、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五是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协会共计与11个国家的同业组织签订了谅解合作备忘录(MOU)。筹建伦敦代表处,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继续组织外资、台资银行开展“湾区行”等考察活动,促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实施。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银行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可能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我们还可能遭遇“鹅来了”(黑天鹅)、“牛来了”(灰犀牛)甚至是“鸡来了”(明斯基时刻)等风险。但是,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有效引领下,按照“六稳”的要求,只要继续发挥优势,群策群力,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我们就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