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刘信义副行长在保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发布会上的讲话
兼收并蓄,携手共进,致力发展中国特色保理业务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浦发银行和各课题组单位对《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的成功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
从2002年保理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视野以来,8年间,我国的保理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内众多银行纷纷推出保理业务,保理业务量实现了高速增长。未来几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保理业务的三点思考:一是中国保理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二是兼收并蓄,走有中国特色的保理发展之路;三是携手共进,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首先,来看看中国保理业所面临的三个挑战与三个机遇。
保理在中国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现已有18家银行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业务的普及面逐步扩大,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但总体来说,我国保理业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以下三大挑战:
一是法律制度、信用环境尚需完备。
我国保理业务的法律基础主要是通过《合同法》、《民法通则》中的相关债权让与条款来规范的。然而从实践来看,相关法律的规定针对性不强,不够清晰,使得在发生合同纠纷的仲裁、诉讼时均存在较大操作难度和不确定性。此外,业内缺乏公司赊销交易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对于应收账款等交易信用信息难以采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二是中国保理商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从目前各行的保理融资业务准入门槛来看,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和要求,尚未全面建立符合贸易自偿性特点的保理业务信用评价、过程管理和预警退出机制。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保理商还没有专门的保理业务电子系统,业务运作尚停留在纯手工或半手工的状态。
三是保理业务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相适应。
一项金融产物人们愿意接纳它,首先必须对它有认知和认同。根据保理业务总量与各国GDP比值估算,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10%,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基本在2%至3%之间,而我国内地尚不到1.5%。很多公司,特别是实力较强的买方公司在赊销交易时,往往在交易合同中设置禁止转让等类似条款,或是不愿意配合做转让确认。造成与之交易的卖方难以获得保理融资,而这些卖方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中小公司。
这些困难虽然摆在眼前,但是挑战也总是带来机遇。
首先,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引发了公司对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转嫁的思考。
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赊销贸易项下买方公司信用风险随之扩大;其次,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公司融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还有人民币持续的升值预期给公司带来强烈的汇率避险意识。这些市场因素的变化,使得公司理财与风险管理的意识大大加强,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转移和规避买方信用风险的需求陡增,这成为做大中国保理业务的主要内生因素。
其次,政府部门出台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扶植政策。
去年初,财政部、商务部、人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在联合下发的《对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赊销作为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信用销售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发展适应信用销售特点的融资模式等切实有力的措施,予以积极推动。天津市滨海新区更是将保理业务作为其金融改革创新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从政府部门,到保理商,大家都已意识到保理是解决中小公司融资难的最佳金融产物之一。这些均为保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另外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此次《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的出台。
正是在前面内外合力的作用下,09年3月,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不仅为中国保理商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业务研讨、政策推进的平台,更标志着我国保理业公平竞争、合作共赢新篇章的开始。而今天,将是中国保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刻,《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将成为中国保理业务经营的纲领性文件,引导中国保理商合规、有序、健康地经营保理业务。
曾有人提出,在国外,经营保理业务的绝大多数是独立保理商;而在中国,银行作为非独立的保理机构却经营着市场上绝对份额的保理业务,这一趋势是否会制约中国保理业的发展?在《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下,中国的保理业、中国的保理商,到底是何去何从?到底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这是我想与众位分享的第二个思考,即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理发展之路。
在《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编撰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单位对中、外资保理商的保理业务经营、操作和管理构架等情况做了一个广泛、细致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银行业协会多次组织专题研讨,来自银监会领导、中、外资保理商的专家们就保理业务的定义、特点、分类、内部管理要求等内容做了充分和热烈的研讨,大家既考虑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适用性,也兼顾了中国保理市场的现状,并保持了适度的前瞻性与兼容性。
作为课题组组长单位,我想借此机会感谢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在整个编撰过程中始终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信任。同时,感谢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单位: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星展银行和汇丰银行。正是大家秉承着这种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精神,帮助我们课题组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规范的编撰工作。
我想同样的,中国的监管要求、市场环境、贸易习惯、公司文化均与保理业务开展相对发达的欧美市场有所不同,没有必要照搬照抄他们的发展模式。是否是独立的保理商并非根本性问题,根本在于能否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符合赊销贸易特点的保理产物,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管理体系,建立专业人员队伍,配备先进的电子化管理系统,提供高效而专业的服务,同时具备较好的风险承担能力,成为市场信任的保理业务服务提供商。
中国保理业务之路要越走越宽,一定离不开中国公司的成长壮大、离不开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所以,我的三点思考的最后一点是,中国保理商将与中国公司携手共进,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去年末,"一行三会"在《对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组合担保贷款等,满足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中自主创新中小公司"短、频、急、小"的资金需求。
我们有义务与国家"保增长"、"调结构"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并以我们的保理产物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帮助中国公司勇敢、自信地走出国门,合理规避进口商信用风险,维护正当权益;在国内贸易中,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从"政府驱动型"向"自我修复型"的转变。
此刻,当我们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相聚欢庆的时候,我们也清晰地知道中国保理业务规范发展、广泛运用、持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推广普及工作等待我们去实施,还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关,还有很多空白领域需要我们去填补。我们相信,在各级监管部门的引领和关心下,在各界中国保理服务提供商的积极参与下,中国的保理业务一定能够后来居上,继续秉承国际惯例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大国内市场、树立国际地位、服务广大公司。我们愿与各位一起,以此次《中国银行业保理业务规范》发布为契机,继续谱写"金融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