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内利率市场动态研究】严监管下债市何去何从

编辑: 发布时间:2017-06-05 作者: 来源: 浏览:4911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郑葵方
    一、各项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严监管"立威
    近期,三会密集发布政策文件,加强对基金、银行、保险等机构业务的严格监管,详见表1。与债券市场相关的政策文件在以下方面:
    1.银监会:从3月末开始,在两周内,银监会密集出台7个文件,内容包括: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4号文),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5号文),指导银行业风险防控(6号文),提升监管效能(7号文);以及开展 "三违反"(45号文)、"三套利"(46号文)、"四不当"(53号文)专项治理政策文件。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近日地方银监部门已迅速出击,召集商业银行高层座谈,摸底和排查相关情况。银监会上述文件多要求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业务、同业业务和理财资管业务进行机构自查,银监会开展检查,根据问题进行整改,以降低金融风险。4月21日,银监会召开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部署防控金融风险各项工作。会议延续了近期出台文件的基调和导向,强调要更加主动地防控金融风险、大力治理金融乱象、切实弥补监管短板等。
    2.证监会:3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未来如果正式实施,将增加对机构委外投资基金的约束。其中"机构类货币基金加强流动性管理要求,当货币市场基金前10名持有人的持有份额合计超过基金总份额的50%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60天",其对期限的约束将可能造成机构委外投资较大的调仓压力。
    3.保监会:4月20日开始,保监会也相继发布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系列通知,点出九大风险,并对保险公司提出了39条风险防控措施要求,涉及10个方面。

                     表1:2017年3-4月三会出台的监管文件

2017-06-05_171150_看图王.png

 


       时间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
    银监会
    3月29日 《对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45号文) 全面开展"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检查的业务范围为2016年末有余额的各类业务。突出的业务问题有:乱办业务、乱设机构、不当利益输送、信贷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
    3月29日 《对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46号文) 监管套利指规避监管指标、违规美化财务报表的套利。空转套利严查信贷、票据、理财、同业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未流向实体经济或通过拉长融资链条后再流向实体经济来获取收益的套利。关联套利是指利用关联方和附属机构资源规避监管的套利。
    4月6日 《对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53号文) "不当创新"调查高管是否准确认识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等。"不当交易"着重检查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信托业务。"不当激励"包括考评指标设置、考评机制管理、薪酬支付管理等。"不当收费"检查银行对客户的收费是否合理。要求银行自查,上级对下级检查。
    4月7日 《对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银监发4号文) 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约束,督促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开展跨业、跨市场金融业务,要按照减少嵌套、缩短链条的原则,穿透监测资金流向。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防止监管套利。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
    4月7日 《对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5号文) 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防范风险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组织全国银行业集中整治市场乱象,包括: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和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物、人员行为等十大方面。
    4月7日 《对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6号文) 明确银行业风险防控的十大重点,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外部冲击风险等,强化对债券投资业务、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代销业务的管理。
    4月10日 《对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 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银监发7号文) 坚持问题导向、急用先行、协调配套的原则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强股东准入和行为监管,以及股权管理;强化非现场和现场监管,以及信息披露,尤其关注同业融资占比高和同业投资业务占比高的机构;切实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
    证监会
    3月31日 《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明确开放式基金加强投资者集中度管理,限制流动性受限资产比例上限;备用巨额赎回延期支付、暂停赎回、暂停估值、收取短期赎回费、使用摆动定价等应急工具等。
    4月18日 《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办法》 提高了最低净资本标准,加强对结算风险的防范,同时调整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计提范围与计提标准,提升风险覆盖全面性。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保监会
    4月20日 《对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 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34号文) 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保险监管、治理市场乱象、补齐监管短板、防范行业风险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全面清查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
    4月23日 《中国保监会对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 明确指出了当前保险业风险较为突出的九个重点领域(流动性风险、资金运用风险、战略风险、新型保险业务风险、外部传递性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底数不清风险、资本不实风险、声誉风险),并对保险公司提出了39条风险防控措施要求,涉及10个方面。
    注: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和资料整理。
    二、严监管的背景、目的和市场影响
    1.近期经济数据向好,"严监管"敢于加码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现较为亮眼,一季度GDP增长6.9%,较上年同期提升了0.2个百分点,1-3月PMI在51上方逐月上升,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同比增速回升。在经济增速暂时没有下行压力时,监管政策的加码就顺理成章,"去杠杆"的阻力相对较小,经济抗住冲击的能力也相对较强,的确是较为合适的时间窗口。
    2.监管机构系列文件的出台,主要在于防范三大业务、四大风险
    目前为止,银监会出台的监管文件最多,3月末以来两周内连发7文,对债券投资业务、同业业务、银行理财业务的关注度较高。这三大业务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委外投资,投资于基金和券商发行的资管计划等产物,以提高投资的总体收益率。前述三大业务链条的收缩,可通过委外投资影响到基金和券商的资产配置,产生一定的交叉性金融风险。实际上,在银监会的监管文件里也十分关注三大业务的委外投资问题,"是否存在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三会各项监管政策齐出,究竟防的是什么风险?在其政策文件中都有九至十大方面的风险描述。笔者认为,这些风险实际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流动性风险,主要是人民币的流动性;二是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在房地产、商品、债券和股票市场要注意风险防范;三是债务风险,包括公司的信用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四是外部冲击的风险。
    3.对市场的影响
    一方面,上述监管政策的落地,将导致未来债券投资业务、同业业务和理财资管、委外投资等业务的链条均出现收紧。银行、保险、基金和券商等机构都存在一定去杠杆的压力,如果大家集中去杠杆,向市场抛售资产,就可能引起市场巨大的波动。在此担忧下,债市投资者情绪悲观,容易过度反应,进一步加剧"去杠杆"的强化效应,短期内对债市形成较大利空。从市场反应看,4月24日1、3、5、7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月初分别大幅上行了20BP、18BP、29BP、28BP和23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到3.50%高点,为2015年8月下旬以来最高。预计在严监管的环境下,债券市场将承压,但市场过度反应后配置力量抄底进场,将带来结构性的交易机会。而从长期看,防控风险有利于债市未来更加健康地发展,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去年12月开始债券市场调整,收益率上升,债券融资正在被挤出,贷款和非标需求上升。从去年12月至今,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升,有较多的公司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好公司不差钱,在收益率上行时选择不发债,而产能过剩、风险较大的公司缺资金,但市场认购需求不足,债券难以发行。因此表现为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公司债券融资持续负增长,3月虽然转正,但也仅有316亿,与去年6-11月月均2729亿元的规模相距甚远。与此同时,贷款利率没有上调,贷款需求增加,规模上升较快;但贷款囿于规模限制,有些融资需求转战"非标",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规模较以前有明显增长(见图1)。

0605-部分5.png    图1:社会融资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Wind,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三、"严监管"的节奏如何?
    4月随着监管政策的升级和加码,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对于去杠杆的大方向,市场普遍肯定,而对去杠杆的节奏,从政府官员到媒体均高度关注。
    4月21日,据新华社报道,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IMF网站上发布公告表示,中国能够实现今年6.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完全有信心"预防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中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将努力在稳定增长和去杠杆、防止资产泡沫和控制累积的系统性风险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周行长的表态,显示央行已充分注意到,"稳增长和去杠杆"、"防泡沫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两大对立和统一的主要矛盾。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将相机抉择,努力在两者之间实现艰难和微妙的平衡,政策操作会更多倚重微调的方式刚柔相济,这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实际上,从4月8日开始,央行已经连续两周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超量续作MLF,帮助市场平稳度过缴税和资金面紧张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债市去杠杆的二次冲击,发挥了金融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据报道,上周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也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债已经违约,中国家庭杠杆率已经升至接近50%,去杠杆进程不应该太快。在近期多项加强监管措施推出、市场波动增加之际,人民日报4月24日发表题为《金融领域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的文章,称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也很重要。
    综上,预计后续监管机构将适当控制去杠杆的节奏,循序渐进,给市场一定的消化和反应时间,以免对市场造成系统性冲击。因为监管机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从根本上是为了防范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是真正的"底线"和"严监管"的目的所在。
    而且,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求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预计未来一行三会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会有更多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推进监管措施时会更注意节奏和协同效应,减少债市的大幅波动。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