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浦发银行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逐步从以数量指标为主转变为以价格指标为主。为更有效地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央行形成了货币政策操作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相互配合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而双支柱政策框架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挑战。
一、货币政策转变下商业银行经营的挑战
(一)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传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包括了隐含的金融稳定目标。众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互相矛盾的逻辑。随着国内、国际经济背景的变化,货币政策核心目标多次转变,当前更关注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015年底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后,2016年初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问题严峻,国际收支平衡成为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首位。2016年四季度开始,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跃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转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6年下半年开始,防风险、去杠杆逐渐开始成为主要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缩短放长",并不断上调政策利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6月,各期限逆回购操作利率、6个月和1年MLF操作利率及7天和1个月SLF利率均累计上调20bps,1天SLF利率累计上调55bps。3个月国库定期存款利率则从2016年9月2.55%上升至如今的4.50%。
图 1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逆回购利率情况
图 2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SLF利率情况
图 3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MLF利率情况
图 4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国库定期存款利率情况
在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中性偏紧的转变下,利率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搭配缓慢抬升了投向市场的综合资金成本。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也由2016年末的5.27%上升到2017年3月末的5.53%。由于负债端成本上升,金融机构也停止了此前数年货币宽松下疯狂加杠杆的行为,开始着手去杠杆。5月,M2同比增9.6%,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就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三)未来市场流动性依然保持中性偏紧的状态
未来,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仍是货币政策两个重要目标。在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之下,在经济增长单季度没有跌破6.5%底线预期的前提下,为了解决这两个主要矛盾,下半年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仍体现为收紧的态势。国内金融去杠杆和美联储加息缩表正是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大背景,都将影响利率,因此,利率依然是未来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核心变量。一方面,利率高低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间接反映了市场上整个资金量的供给情况,货币政策的紧缩减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对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无风险利率的提高会导致资产的折现率上升,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下降。中美利差依然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7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这也是2015年底以来第四次加息,今年的第二次加息。美联储决议声明重申预计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支撑循序渐进地加息。如果今年美联储信守3次加息的承诺,同时今年年底开启缩表,那么货币政策还会边际收紧。
"提高政策利率+灵活把控批发资金供给"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也将逐渐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未来,仍有可能采取缩短放长与提高政策利率交替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去杠杆。
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央行从2016年起将对银行业监管体系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下称"MPA")。MPA通过"综合评估+逆周期调节+评估激励约束"的模式,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较之前的合意贷款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一)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强化了银行资源配置监管
1.宏观审慎评估强化广义信贷监管
MPA体系中将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的狭义信贷管理转为广义信贷管理,将投资、同业及应收、表外理财等资产端组成部分悉数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扩展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覆盖范围,加强了对现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监管。并通过两方面对商业银行广义信贷增幅进行监管限制:一是直接对广义信贷增幅进行评价及管理;二是通过挂钩资本充足情况评价对广义信贷增幅进行管理。
2.宏观审慎评估强化资本充足率要求
与广义信贷增速挂钩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设置,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速度与资本监管之间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联系,商业机构资产扩张受制于资本约束的硬性要求得以强化,同时央行可以根据宏观形势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参数进行调节设置,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逆周期调节将更加平滑和精准。
(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产生抑制作用
在现有的MPA 框架下,资本与杠杆情况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其中资本充足率占80 分。这部分内容的监管强化将对银行业高资本消耗业务产生直接的调整压力,资本充足率指标将受到商业银行的关注。
首先,分析资本充足率指标分子-银行持有资本,短期内补充难度较大,缺乏调整弹性。而外源资本补充方面,一方面,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目前主流的资本补充渠道主要包括定向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而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还在尝试探索中。另一方面,已有成熟的资本补充工具流程较长,具体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分析资本充足率指标分母-风险加权资产,短期内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在短期银行持有资本难以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行内业务结构的调整来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计提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增加高等级债券、低风险资产的配置。
2.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产生抑制作用
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广义信贷增速受到广义信贷增幅评价及挂钩广义信贷增幅的资本充足率评价两方面影响。同时央行根据监管需要可调整拓宽广义信贷的监管口径,现阶段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表外理财等均被纳入广义信贷监管口径,接受广义信贷指标的约束。而商业银行也对应广义信贷监管将内部计划管理口径由原有的狭义信贷口径切换到广义信贷口径,对行内业务发展的预算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3.资产流转成为银行应对审慎评估体系趋紧的新选择
审慎评估体系趋紧对商业银行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有较大冲击,商业银行资本配置、规模提升、流动性等均受到较大制约。在此情况下,资产流转为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出路。资产流转工作一方面为广义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缓解了商业银行业务调整和风险调整压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应对策略
(一)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
在货币政策偏紧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旨在让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竞争更激烈,增长持续乏力,因此,商业银行应统筹考虑境内外、本外币市场,根据不同市场情况灵活选择各类负债工具,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
(二)谨慎实施资产配置
负债成本显着上行带动净息差收窄,负债规模上升缓慢对资产配置也对资产配置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谨慎考虑资金运用尤其是资产配置,在有限的资源下争取收益最大化。
(三)积极转变经营模式
一般存款增长乏力,主动负债方式受限,导致负债成本显着上行,负债成本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资产端的扩张速度,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增加存量盘活力度,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研究
浦发银行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逐步从以数量指标为主转变为以价格指标为主。为更有效地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央行形成了货币政策操作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相互配合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而双支柱政策框架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挑战。
一、货币政策转变下商业银行经营的挑战
(一)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传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包括了隐含的金融稳定目标。众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互相矛盾的逻辑。随着国内、国际经济背景的变化,货币政策核心目标多次转变,当前更关注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015年底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后,2016年初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问题严峻,国际收支平衡成为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首位。2016年四季度开始,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跃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转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6年下半年开始,防风险、去杠杆逐渐开始成为主要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缩短放长",并不断上调政策利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6月,各期限逆回购操作利率、6个月和1年MLF操作利率及7天和1个月SLF利率均累计上调20bps,1天SLF利率累计上调55bps。3个月国库定期存款利率则从2016年9月2.55%上升至如今的4.50%。
图 1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逆回购利率情况
图 2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SLF利率情况
图 3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MLF利率情况
图 4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国库定期存款利率情况
在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中性偏紧的转变下,利率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搭配缓慢抬升了投向市场的综合资金成本。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也由2016年末的5.27%上升到2017年3月末的5.53%。由于负债端成本上升,金融机构也停止了此前数年货币宽松下疯狂加杠杆的行为,开始着手去杠杆。5月,M2同比增9.6%,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就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三)未来市场流动性依然保持中性偏紧的状态
未来,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仍是货币政策两个重要目标。在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之下,在经济增长单季度没有跌破6.5%底线预期的前提下,为了解决这两个主要矛盾,下半年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仍体现为收紧的态势。国内金融去杠杆和美联储加息缩表正是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大背景,都将影响利率,因此,利率依然是未来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核心变量。一方面,利率高低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间接反映了市场上整个资金量的供给情况,货币政策的紧缩减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对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无风险利率的提高会导致资产的折现率上升,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下降。中美利差依然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7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这也是2015年底以来第四次加息,今年的第二次加息。美联储决议声明重申预计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支撑循序渐进地加息。如果今年美联储信守3次加息的承诺,同时今年年底开启缩表,那么货币政策还会边际收紧。
"提高政策利率+灵活把控批发资金供给"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也将逐渐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未来,仍有可能采取缩短放长与提高政策利率交替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去杠杆。
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央行从2016年起将对银行业监管体系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下称"MPA")。MPA通过"综合评估+逆周期调节+评估激励约束"的模式,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较之前的合意贷款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一)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强化了银行资源配置监管
1.宏观审慎评估强化广义信贷监管
MPA体系中将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的狭义信贷管理转为广义信贷管理,将投资、同业及应收、表外理财等资产端组成部分悉数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扩展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覆盖范围,加强了对现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监管。并通过两方面对商业银行广义信贷增幅进行监管限制:一是直接对广义信贷增幅进行评价及管理;二是通过挂钩资本充足情况评价对广义信贷增幅进行管理。
2.宏观审慎评估强化资本充足率要求
与广义信贷增速挂钩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设置,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速度与资本监管之间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联系,商业机构资产扩张受制于资本约束的硬性要求得以强化,同时央行可以根据宏观形势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参数进行调节设置,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逆周期调节将更加平滑和精准。
(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产生抑制作用
在现有的MPA 框架下,资本与杠杆情况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其中资本充足率占80 分。这部分内容的监管强化将对银行业高资本消耗业务产生直接的调整压力,资本充足率指标将受到商业银行的关注。
首先,分析资本充足率指标分子-银行持有资本,短期内补充难度较大,缺乏调整弹性。而外源资本补充方面,一方面,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目前主流的资本补充渠道主要包括定向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而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还在尝试探索中。另一方面,已有成熟的资本补充工具流程较长,具体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分析资本充足率指标分母-风险加权资产,短期内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在短期银行持有资本难以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行内业务结构的调整来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计提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增加高等级债券、低风险资产的配置。
2.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产生抑制作用
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广义信贷增速受到广义信贷增幅评价及挂钩广义信贷增幅的资本充足率评价两方面影响。同时央行根据监管需要可调整拓宽广义信贷的监管口径,现阶段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表外理财等均被纳入广义信贷监管口径,接受广义信贷指标的约束。而商业银行也对应广义信贷监管将内部计划管理口径由原有的狭义信贷口径切换到广义信贷口径,对行内业务发展的预算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3.资产流转成为银行应对审慎评估体系趋紧的新选择
审慎评估体系趋紧对商业银行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有较大冲击,商业银行资本配置、规模提升、流动性等均受到较大制约。在此情况下,资产流转为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出路。资产流转工作一方面为广义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缓解了商业银行业务调整和风险调整压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应对策略
(一)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
在货币政策偏紧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旨在让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竞争更激烈,增长持续乏力,因此,商业银行应统筹考虑境内外、本外币市场,根据不同市场情况灵活选择各类负债工具,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
(二)谨慎实施资产配置
负债成本显着上行带动净息差收窄,负债规模上升缓慢对资产配置也对资产配置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谨慎考虑资金运用尤其是资产配置,在有限的资源下争取收益最大化。
(三)积极转变经营模式
一般存款增长乏力,主动负债方式受限,导致负债成本显着上行,负债成本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资产端的扩张速度,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增加存量盘活力度,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研究
浦发银行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逐步从以数量指标为主转变为以价格指标为主。为更有效地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央行形成了货币政策操作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相互配合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而双支柱政策框架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挑战。
一、货币政策转变下商业银行经营的挑战
(一)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传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包括了隐含的金融稳定目标。众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互相矛盾的逻辑。随着国内、国际经济背景的变化,货币政策核心目标多次转变,当前更关注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015年底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后,2016年初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问题严峻,国际收支平衡成为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首位。2016年四季度开始,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跃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转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6年下半年开始,防风险、去杠杆逐渐开始成为主要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缩短放长",并不断上调政策利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6月,各期限逆回购操作利率、6个月和1年MLF操作利率及7天和1个月SLF利率均累计上调20bps,1天SLF利率累计上调55bps。3个月国库定期存款利率则从2016年9月2.55%上升至如今的4.50%。
图 1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逆回购利率情况
图 2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SLF利率情况
图 3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MLF利率情况
图 4 2016年下半年-2017年6月国库定期存款利率情况
在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中性偏紧的转变下,利率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核心变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搭配缓慢抬升了投向市场的综合资金成本。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也由2016年末的5.27%上升到2017年3月末的5.53%。由于负债端成本上升,金融机构也停止了此前数年货币宽松下疯狂加杠杆的行为,开始着手去杠杆。5月,M2同比增9.6%,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就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三)未来市场流动性依然保持中性偏紧的状态
未来,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仍是货币政策两个重要目标。在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之下,在经济增长单季度没有跌破6.5%底线预期的前提下,为了解决这两个主要矛盾,下半年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仍体现为收紧的态势。国内金融去杠杆和美联储加息缩表正是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大背景,都将影响利率,因此,利率依然是未来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核心变量。一方面,利率高低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间接反映了市场上整个资金量的供给情况,货币政策的紧缩减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对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无风险利率的提高会导致资产的折现率上升,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下降。中美利差依然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7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这也是2015年底以来第四次加息,今年的第二次加息。美联储决议声明重申预计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支撑循序渐进地加息。如果今年美联储信守3次加息的承诺,同时今年年底开启缩表,那么货币政策还会边际收紧。
"提高政策利率+灵活把控批发资金供给"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也将逐渐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未来,仍有可能采取缩短放长与提高政策利率交替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去杠杆。
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央行从2016年起将对银行业监管体系由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下称"MPA")。MPA通过"综合评估+逆周期调节+评估激励约束"的模式,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较之前的合意贷款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一)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强化了银行资源配置监管
1.宏观审慎评估强化广义信贷监管
MPA体系中将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的狭义信贷管理转为广义信贷管理,将投资、同业及应收、表外理财等资产端组成部分悉数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扩展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覆盖范围,加强了对现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监管。并通过两方面对商业银行广义信贷增幅进行监管限制:一是直接对广义信贷增幅进行评价及管理;二是通过挂钩资本充足情况评价对广义信贷增幅进行管理。
2.宏观审慎评估强化资本充足率要求
与广义信贷增速挂钩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设置,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速度与资本监管之间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联系,商业机构资产扩张受制于资本约束的硬性要求得以强化,同时央行可以根据宏观形势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参数进行调节设置,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逆周期调节将更加平滑和精准。
(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产生抑制作用
在现有的MPA 框架下,资本与杠杆情况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其中资本充足率占80 分。这部分内容的监管强化将对银行业高资本消耗业务产生直接的调整压力,资本充足率指标将受到商业银行的关注。
首先,分析资本充足率指标分子-银行持有资本,短期内补充难度较大,缺乏调整弹性。而外源资本补充方面,一方面,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目前主流的资本补充渠道主要包括定向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而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还在尝试探索中。另一方面,已有成熟的资本补充工具流程较长,具体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分析资本充足率指标分母-风险加权资产,短期内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在短期银行持有资本难以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行内业务结构的调整来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计提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增加高等级债券、低风险资产的配置。
2.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产生抑制作用
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广义信贷增速受到广义信贷增幅评价及挂钩广义信贷增幅的资本充足率评价两方面影响。同时央行根据监管需要可调整拓宽广义信贷的监管口径,现阶段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表外理财等均被纳入广义信贷监管口径,接受广义信贷指标的约束。而商业银行也对应广义信贷监管将内部计划管理口径由原有的狭义信贷口径切换到广义信贷口径,对行内业务发展的预算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3.资产流转成为银行应对审慎评估体系趋紧的新选择
审慎评估体系趋紧对商业银行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有较大冲击,商业银行资本配置、规模提升、流动性等均受到较大制约。在此情况下,资产流转为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出路。资产流转工作一方面为广义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缓解了商业银行业务调整和风险调整压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应对策略
(一)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
在货币政策偏紧和宏观审慎评估趋紧旨在让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基础货币与所派生的货币的下降,将使得一般存款竞争更激烈,增长持续乏力,因此,商业银行应统筹考虑境内外、本外币市场,根据不同市场情况灵活选择各类负债工具,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
(二)谨慎实施资产配置
负债成本显着上行带动净息差收窄,负债规模上升缓慢对资产配置也对资产配置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谨慎考虑资金运用尤其是资产配置,在有限的资源下争取收益最大化。
(三)积极转变经营模式
一般存款增长乏力,主动负债方式受限,导致负债成本显着上行,负债成本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资产端的扩张速度,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增加存量盘活力度,并引导资产端合理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