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际金融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编辑: 发布时间:2017-12-19 作者: 来源: 浏览:8218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梳理和比较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尤其是德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与我国有着相似融资结构(偏重于间接融资)的国家,分析利率市场化对相关国家银行贷款、存款、利差及利息收入的影响,并总结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利率市场化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影响
    与我国相比,德国(1962-1973年)、日本(1977-1994年)、韩国(1981-1997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完成较早,而同为新兴大国的印度(1992-2011年)也已先于我国走完了这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收入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贷款增长的影响分析
相关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贷款普遍呈现出增长态势,这主要应归功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持续降低:它减轻了客户的间接融资成本,增强了银行信贷的吸引力。从世界银行提供的"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骋顿笔比重"指标来看:德国从1970的61.77%上升至1973年的68.62%;韩国从1981年的45.38%升至1997年的59.33%;印度也从1992年的48.63%升至2011年的75.12%;而日本从1977年的169.91%升至1994年的276.89%。
图1:日本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骋顿笔比重
 image001.png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2、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分析
理论上,利率管制取消之后,商业银行将有充分自主权向客户提供更优惠的存款利率以吸存揽储;当所有银行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将随之上升。但从各国的实际数据来看,结论并不完全如此简单化:一方面,对于多数国家,如日本、印度、美国、法国等,利率管理放开后,存款利率通常是先上升,随后逐渐趋于平稳。原因在于,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能一味依赖提高存款利率,过高的存款利率对于任何国家的商业银行而言,都将是难以持续承受之重。如日本的银行业存款利率先从1977年的5.08%上升为1980年的7.28%,然后阶段式回调;到1991年,日本银行业存款利率已回落至5.07%。另一方面,对于韩国这样原本存款利率就畸高的国家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其国内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反而会经历一个逐步下降过程。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1969-1980年,韩国银行业存款利率经常性保持在15-25%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后,存款利率由1981年的16.20%降至1997年的10.81%。
    在贷款利率方面,"先下滑、再稳定"也是一般性规律。前期下滑的推动力主要来自银行同业的激烈竞争,但贷款利率不可能无限制下滑,当降到一定程度时,银行间的竞争焦点自然将转向其他方面。韩国银行业贷款利率从改革期初(1981年)的17.38%降至改革期末(1997年)的11.88%;而最近十年内则大致维持在5-6%左右。与之类似,日本银行业贷款利率从改革期初(1977年)的7.56%滑落至改革期末(1994年)的4.13%;2001年以来,日本银行业贷款利率长期徘徊在1.50-1.96%之间。印度银行业贷款年利率同样从改革期初的18.92%(1992年)逐步降至改革期末(2011年)的10.17%;未来是否继续保持平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图2:日本银行业存款利率的变化
image004.gif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3、对利差的影响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过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国的存贷利差都不同程度地收窄了;而从长期来看,与贷款利率的变化趋势类似,存贷利差最终也将稳定下来。例如,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的1960-1976年,日本银行业的平均利差为2.29%;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结束后的1995-2010年,日本银行业的平均利差降至1.72%。韩国也存在类似情形,在利率市场化之初的1982年,韩国银行业存贷利差高达3.79%;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的1998-2010年,平均利差为1.67%。
图3: 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的变化
 image006.gif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4、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分析
    存贷利差持续下降带来的压力,一方面将导致相关国家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随之减少。根据经合组织(OECD)"银行利润报告"的统计,70年代初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0%;而1981-1998年这一指标平均仅为78.1%;1999-2003年更进一步降至67.7%。另一方面,净利息收入的剧减也迫使商业银行努力开拓新兴业务,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例如,日本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表外业务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由80年代初的20.14%升至90年代的35.19%。这表明利率市场化以后,面对传统业务日渐萎缩的现状,相关国家商业银行积极从"融资中介"向"融资中介与服务中介并重"转型,通过拓展手续费、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来摆脱在传统业务领域的困境。
    二、利率市场化后国外商业银行转型的经验和启示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德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商业银行相继走上了转型之路。所采取的战略对策有共性的一面,可谓殊途同归;但在具体的战术方法上,又不乏特色。
    首先,着力开展综合金融服务。德国银行业由于长期奉行全能银行战略,具备多种手段来对冲市场风险,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过渡较为平稳。日本主要是通过国内银行联合、兼并的方式来实现综合化转型,以完善业务链条,提升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例如,1996年4月,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2006年1月,东京三菱银行进一步与在零售业务方面具有优势的日联银行合并组成三菱东京日联银行(BTMU),成为当时资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的金融集团。
    其次,积极探索新兴利润增长点。面对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国内银行业竞争,印度的商业银行普遍加快了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常规零售业务和以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例如,在印度国内银行排名第二的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近年来在个人贷款方面跃升为印度最大的零售银行,同时在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方面也一路领跑,其零售银行利润已占该行总利润的30%。
    再次,实行差异化经营和竞争战略。日本的大和银行将本行的私人金融服务竞争优势定位在高龄者家庭,并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设计出相应的产物和服务。如针对老年生活规划、土地利用、遗产继承、个人事业继承等设立专门的财务专家提供"个人财务咨询服务"、"遗言信托"、"公益信托"、"遗产整理业务"等。德国的银行虽然被外界贴上了"全能银行"的标签,但在实际经营中它们也非常注重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非一味求大求全。如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主动从其实力较弱的投资银行业务领域退出,专注于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及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以突出局部竞争优势;而德国抵押联合银行则突出自身"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将发展重心放在德国巴伐利亚、奥地利等中欧地区,并积极向东欧发展。
    第四,大力削减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20世纪90年代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前,印度银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由于银行受政府行政命令的约束,各银行的管理责任变得模糊,没有积极性监督信贷质量和信贷回收,如1979-1989年期间,印度许多商业银行的贷款回收率仅为50%左右,即将近一半的贷款无法如期回收,由此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2000年,印度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12.8%。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印度商业银行开始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净利息收入锐减的挑战,当务之急就是削减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经过努力,2005年印度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降至5.2%,而到2010年更显著降至2.4%。
    第五,积极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不仅有助于为银行补充新的融资来源,同时还能为银行带来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根据三星经济研究会的数据,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末期(1997年),韩国许多商业银行已有较高的外资参股比例。如韩国住房和商业银行的外国股东持股比例高达41.2%;韩国国民银行外资参股比例达到37%,其最大外资股东为纽约银行;而新韩银行、韩美银行、韩亚银行的外资参股比例也都超过20%。
    最后,借助先进管理系统来加强精细化管理。90年代以来,韩国友利银行建立了综合风险管理体系(ERMS)、风险形成和预测体系(RAPM)等先进的运营绩效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了动态成本计算体系等新的会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知识管理体系(KMS)建设;此外,为贴近客户,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掘客户资源,还开发了专门的客户管理系统(CRM)。
    但一些国家银行业的转型发展也有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取的教训,特别是在定价能力、风险管理等内部管理方面。在信贷结构变化、风险偏好上升之后,一些银行的相关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致使其坏账率提升,甚至破产。比如,利率市场化期间日本银行业大幅提高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但没有及时、有效地加强风险管理和提升风险资产定价能力,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银行业坏账率大幅上升。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后,1982年的DIA法逐步施行,储贷机构获得了涉足新业务的许可,但因为其本身流动性不足,管理水平和风控意识较差,又长期处于政策庇佑下缺乏严密的监管,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投资垃圾债券等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大量储贷机构崩溃。
    三、对我国宏观政策和监管的启示
    对于我国制定宏微观审慎政策的有关部门而言,上述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转型情况,也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对比韩国第一阶段激进改革和第二阶段的渐进改革的效果可知,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相应变化,欲速则不达,不考虑国内银行业和公司的适应能力,过早地追求利率全面自由化,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二是稳步审慎推进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德国、韩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全能化、综合化经营是利率市场化时代商业银行有效对冲利差收入下降的手段。但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面临政策法规滞后、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制约,对内存在战略协同能力不强、风险管控能力不够、跨领域经营人才储备不足等瓶颈,当前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也应更强调质量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发展。三是在吸取其它国家银行业转型发展的经验时还应慎重,特别是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应坚持结合我国银行业自身特点、"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结合自身优势、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