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招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10月7日决定,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此次降准,旨在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公司、民营公司及创新型公司支持力度。虽然央行一直强调"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但这确实是今年以来在不含1月份普惠金融达标降准情况下的第三次降准,将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储备货币的结构和货币乘数都产生持续的影响。
一、降准背景分析
(一)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乏力是主要矛盾。央行表示本次降准的主要考虑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信贷投放增加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的增加。从实际情况看,一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乏力,2018年8月新增社融规模1.52万亿,同比少增376亿,存量增速10.1%,连续2个月各下降0.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供需两不旺;二是社融增长结构不合理,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到社融规模新增96.3%,且票据融资占到主要增长,中长期贷款需求萎靡。三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二季度GDP同比6.7%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而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6.1%,在低基数的情况下仍是年内第二低点,出口增速亦有回落,9月份全国制造业PMI大幅降低至50.8,其中生产、需求指数均放缓。
(二)减缓中小公司融资难仍是政策引导重点。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小微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在今年的三次降准操作中,也均提到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从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季度)统计可以看到,上半年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上浮比例有上升趋势,如2018年1-6月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区间的占比为75.2%,较2017年全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而同时基准下浮的比例,却下降了7个百分点。从央行通稿中可以看出,希望通过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进而降低公司融资成本。
(三)中美贸易摩擦升温面临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变化错综复杂,三次降准时点均与中美贸易摩擦升温有时间窗口关联。分三阶段看,4月份第一次降准前夕,美国加征进口钢铁和铝关税,并公布对华301调查报告,实质性正面挑起贸易争端;第二阶段为6月24日第二次降准前一周,美国宣布拟对1102种产物合计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并已于8月初全部实施;第三阶段为9月18日,美国宣布对约2000亿美元产物加征10%关税,并在2019年1月1日提升至25%。贸易摩擦对出口影响已初步显现,2018年8月份出口总额2174亿美元,同比增速9.8%,较7月低2.4个百分点,也是4月份贸易摩擦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下,通过降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国内经济质量提升,对冲外部影响。
二、政策解读与判断
(一)本次降准是结构性和数量型政策的结合。根据央行通稿,本次降准共释放超额准备金1.2万亿,其中4500亿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作,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本次降准操作与4月份降准类似,一方面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降准置换未到期MLF,并不增加银行体系总量流动性,但对银行资金成本、负债久期、流动性指标等方面均有积极调整,另一方面释放增量资金,特别是不具有MLF参与资格的中小金融机构,意在定向加强对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的资金支持力度。而与4月降准不同的是,置换MLF部分的资金比重降低,释放增量资金部分由上次4000亿提高至7500亿,在数量型调控力度上边际有所增强。
(二)降准置换MLF操作,有利于控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央行基础货币扩张的几种方式中:2014年以前,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资产方的国外资产(外汇)和负债方的储备货币;2014年以后,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SLF、SLO的债权工具投放基础货币,体现在表内的资产方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负债方的储备货币。而当前央行资产负债表已超过36万亿,债权方式扩张基础货币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通过降准释放超额准备金,或降准置换MLF,均为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科目之间调节,并未同时扩张资产负债总规模,或将是未来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落实中央精神聚焦小微公司、民营公司、创新型公司。对比今年人民银行3次降准的政策导向,4月份降准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公司贷款投放,包括后续MLF扩充质押品范围亦是如此,6月份降准增加了对市场化债转股的支持。本次降准增加的民营公司和创新型公司,均是近期中央政策关注点,一是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辽宁忠旺集团时强调党中央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是9月26日的《国务院对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所提完善定向降准以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公司和小微公司。因此,此次降准将定向降准支持实体经济的导向,扩展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货币政策落实中央精神的体现。
(四)货币市场利率料将趋稳,债券收益率曲线或有牛平空间。在经济动能恢复、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之前,流动性恐难改偏松态势,但众多因素也掣肘利率水平进一步下探,一是中美利差,美国国债收益率已至近年高位,间接对境内利率形成压力;二是兼顾利率和汇率的平衡,OMO、MLF利率目前仍是利率水平的"锚"和央行底线,本次降准通稿中也强调市场利率是稳定的,银根并未放松;三是提振实体经济的财政政策预期会影响长端收益率下行空间。从结构上看,利率债和信用债市场仍存分化,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有待疏通,需要其他政府部门和相关政策的"几家抬"合力,短期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信用市场有边际推动作用,但大幅度的信用偏好提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增信机制
(五)四季度人民币汇率仍处于可控范围,明年有序贬值亦未尝不可。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低迷、中美贸易战持续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承受贬值压力,从年初最高6.25附近到目前6.87,累计走弱约10%。其间,央行运用逆周期调节因子、掉期市场操作等方式,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多管齐下。此次降准,中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分化将使人民币汇率在基本面上面临贬值压力。本次降准的时间窗口,也适逢美联储官员连续鹰派表态、美元指数强劲拉升。但从央行态度上看,维持汇率稳定态度较坚决,9月30日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增加表述"高度重视逆周期调节",本次降准通稿中专列一段表明不会形成贬值压力。因此可预期,若未来汇率出现超常波动,央行将运用包括离岸央票、逆周期调节因子等多种工具,加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但汇率长期看服从于基本面和利率水平,如2019年贸易战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大,不排除破7可能以维持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对出口的支持。
三、对商业银行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体来看,此次降准对商业银行的资债风险和效益有积极影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息差水平、改善负债结构、优化现金流缺口均有正向意义。但同时,本次降准虽然符合预期,但同步减少了年内进一步降准的可能性,亦压缩了明年降准的空间,商业银行应切实用好政策红利,做好主动管理。
一是持续优化负债结构,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央行降准替换MLF 资金后,负债成本压力有所减轻,为商业银行优化负债结构、夯实流动性管理基础进一步创造了空间。在负债管理上,应充分挖掘货币政策保持"合理充裕"基调的有利条件,合理安排主动负债,置换高成本负债,提升净利息收入和净息差水平。同时,持续优化存款定价管理机制,加大定价资源精准投放力度,将负债成本保持在较优水平。
二是切实用好政策红利,进一步灵活动态支持信贷资产增长。在当前经济基本面压力犹存,对公有效信贷需求相对不足的态势下,应抓住降准后流动性持续改善的有利条件,进一步灵活动态支持客户经营和信贷资产增长,持续优化贷款结构,着力提升贷款风险定价水平和客户综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