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丽水农信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依托政务服务2.0平台,迅速构建起政务服务“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上门办”的体系,彻底改变了丽水783个偏远山区政务服务薄弱的状况
今年以来,在浙江省大数据局与浙江省联社的指导下,丽水农信与丽水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大数据局通力合作,作为全省试点开展“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通过金融赋能,数字加码,创新“36+齿”政务代办服务模式,为浙西南革命老区百姓架起了政务事项“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上门办”的新桥梁,成为丽水数字化改革的特色应用场景,积极助力了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截至11月末,丽水农信已实现253个网点100%政务服务代办全覆盖,为百姓办理政务事项48043件。
数字赋能,政银融合,
打通“政务服务便利化”路径
2016年底,浙江在全国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经过多年实施,已然成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国样本。今年,浙江省大数据局与省联社联合开展“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正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延伸。而将试点放在丽水,则内含特殊性,也更加体现出该项目的价值所在。
首先,百姓有需求。丽水市域面积居全省第一,人口总量250余万,且全流域都是山区。虽然近年丽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速、高铁快速交通网以及基层政务服务网,但囿于地域范围广、村庄分布散,尤其偏远山区路途远,乡镇政务服务无法覆盖,很多百姓办理政务事项的生活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仍然较高。
其次,工作有基础。在浙江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过程中,丽水走在前列,政银合作已有先河,比如通过农信与社保合作,2017年就在全国率先实现网点代办社保业务,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19年丽水农信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更加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第叁,农信有优势。丽水农信成立于50年代初期,辖内9家农商行点多面广,253个网点、533个丰收驿站、1018个助农服务点覆盖全市1890个行政村,这是其他任何银行都无法比拟的,也是丽水农信承接“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先天优势。对于百姓来说,在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投资、理财、创业等事项的同时,一并办理政务事项,尤其有些事项含有金融环节,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相对于各行政村设立的村便民代办点和网格员,农信的专业服务能力也值得信任。同时,农信还广泛与社保、民政、公安、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十余个部委办局合作,在政务事项的系统打通上具备绝对优势。
实践证明,政务服务做得好,金融赋能是最强动力,嫁接农信是最好路径。自项目实施以来,丽水农信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大数据局紧密联动,借助数字化改革东风,依托政务服务2.0平台,迅速构建起政务服务“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上门办”的“四个办”体系:
“就近办”上,农信253个网点100%实现政务代办,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就近办”覆盖人群占比从56.97%提升至85.61%,尤其是在一些“撤扩并”的乡镇,许多百姓享受到了“家门口”办事的便利。截至11月末,网点“就近办”政务业务8359件。
“掌上办”上,浙江农信丰收互联础笔笔上线198项政务事项,并与“浙里办”系统全面打通,百姓在手机上可便捷办理。
“自助办”上,农信网点415台自助柜员机加载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医保参保人异地就医备案等175项政务事项,网点化身政务服务大厅,百姓可自助办理业务。
“上门办”上,丽水农信980名客户经理全面完成政务服务实操培训,移动金融辫补诲加载政务功能,在日常走访中同步开展上门办服务,实现了政务服务“零距离”。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还可进行急事预约上门办,实现政务服务“一次不跑”。截至11月末,“上门办”政务业务达8199件,其中经办60岁以上老人业务4519件。同时,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跨层级改革联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百姓办事实现了从“多次跑”到“一次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村民办理抵押贷款,以前需要先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抵押手续,再到农商行办理贷款,要在中心、银行“两头跑”,办成至少要半天时间。现在银行就可进行业务联办,一站办结。
通过数字赋能,政银融合,“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彻底改变了丽水783个偏远山区政务服务薄弱的状况,形成了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农商行政务服务专窗”为主,“上门办、掌上办及村代办”为兜底,“自助办”为补充的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政银企社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理念一体,行动一致,
打造“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创新打造了“36+齿”政务代办服务新模式,即梳理适合在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移动设备办理的“36+齿”项高频和特色事项,首批落地开展服务。“36”指的是农信全面代办36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涉及医保、人社、公安、民政、市场监管、不动产等六个部门,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齿”指的是根据丽水各县(市、区)的不同特点,细化梳理特色政务服务事项,如丽水青田是华侨县,特色事项包含华侨回国定居、出入境记录查询;景宁是畲族自治县,特色事项包含少数民族考生高考优待、医保报销优待等,全市共增加特色政务服务事项73项。
“36+齿”政务代办服务模式的推出,获得了百姓的高度认可,这也是农信参与项目的初衷所在,即让百姓能够公平、均等享受政府的服务,积极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进一步构建“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新格局。事实上,浙江农信多年坚持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两者是高度一致的。浙江农信成立60余年,始终坚持“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姓农”就是服务叁农,“姓小”就是服务小微和民营公司,“姓土”就是服务县域为主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农信一直承担社会责任,是地方的法人银行。与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同,浙江农信坚持只要没有不良记录,不管多困难,农信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坚决做到一个不落,绝不做“选择性金融”,真正把普惠金融做到以人为核心、全方位、无死角。目前丽水农信已给予全市所有农户3万元及以上纯线上信用贷款(剔除赌博、失信等负面清单人员),全市授信农户60.69万户,覆盖面100%,用信农户20.21万户,用信金额254亿元。同时,大力支持脱贫攻坚,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61亿元,投放扶贫再贷款2.82亿元,惠及低收入农户7846户。
“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推动的是“每一个人金融资源的公平、均等”,正因如此,丽水农信对于“政务服务便利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也有着绝对的担当。事实上,多年来农信系统人均利润与大型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在农信系统内部,城市与农村地区网点利润的差异也很大,不少偏远地区的网点实际上是亏损的。但因为政府有要求、百姓有需求、农信有情怀,农信就义无反顾地做农村金融的“最后守望者”、政务服务的“主动延伸者”,打通金融和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多跨协同,共荣共赢,
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机制
“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的推进,需要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前期丽水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加强改革整体统筹,保障了项目顺利进行。制定《丽水市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均等化项目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路径、重点任务和工作计划,实现了项目高效推进。丽水辖内9家农商行实行一把手亲自挂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了项目快速落地。
二是科技赋能支持。“政务服务便利化”需要打通诸多系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全省推进数字浙江的大背景下,省大数据局和省农信联社在项目的科技开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给予了丽水推进项目的巨大支持,使得丽水在项目的科技赋能上如虎添翼。
叁是打破数据壁垒。“政务服务便利化”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整合,这也是数字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前期,丽水将政务服务2.0平台布入农信终端,实现了政银融通,接下来要推动更大范围的政务事项代办,扩大项目范围,普惠百姓民生,还需建立政银数据共享的长效机制。
四是给予财政激励。“政务服务便利化”需要实现政银共赢方可长效,过去政府在政务服务机具和人员值守上投入较大,嫁接到农信后,费用更少,效果更好,因此也可配套建立承担公共服务机构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将财政资金作用进一步放大,撬动更多资源,实现项目的长效推进。
“政务服务便利化”项目的顺利推进,既得益于数字浙江的建设,也彰显着党委政府执政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农信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质性体现。接下来,丽水农信将继续坚守“农信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力争将“政务服务便利化”打造成为政银合作样板,为深化全省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