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姚宏伟 ,惠雅莉
1.中国民生银行西安分行金融市场部 2. 中国民生银行总行人力资源交流中心
摘要:同业存单作为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动力倍增器,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大量的期限错配导致系统流动性风险系数骤增。本文通过分解同业存单市场供求主体结构,认为中小银行在监管新时代下面临较为严重的监管压力和流动性隐患,在强化同业链条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下,控规模、调结构、夯实资产质量将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因此,回归同业存单的流动性调节功能,还原业务本源实现风险透明可控,通过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实现资产流动和风险分散,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其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同业存单;资产扩张;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
中图分类号:F832.2, F82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强监管背景下的同业存单
自2010年以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创新发展,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体业务之一,在加强金融同业合作,主动调节流动性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同业业务迅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如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规避监管等问题。鉴于此,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出台的8号文,力求构建清晰细致的同业业务监管框架,规范同业业务发展,有效管控同业业务风险(安立波等,2015)。随后出台的127号文,则标志着对同业业务的监管进入由央行牵头进行顶层机制设计、搭建监管框架协调多部门联合监管。
根据127号文规定,银行同业负债资金不得超过总负债的33%,同业存单暂不纳入同业负债范围计算。这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来进行主动性负债管理,随之进行资产规模扩张,实现"以贷定存"的主体经营思路(陈德胜、邓莉,2015)。截至2017年10月底,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已从2013年底推出伊始的340亿元,激增至8万亿元左右,同业存单发行呈井喷式增长。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募集资金,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理财产物,进而以自营或委托投资的方式获取杠杆收益(王晓倩,2015)。在这一过程中,同业资金链条不断拉长,各类资管产物等金融工具层层嵌套,相互交叉渗透下,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这一模式备受中小银行推崇,成为其扩张资产规模与维持负债稳定的"动力倍增器"。
鉴于此,2017年3月份以来,银监会突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坚决整治市场乱象和打击违法及套利行为,全面从严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引发市场对同业存单的空前关注。监管文件中要求商业银行自查是否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投资同业理财、委外投资、债市投资等形式延长资金链条,进行空转套利的同时错配期限,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同业存单的融资依赖度,合理控制同业存单融资规模。2017年8月以后人行发布的同业存单监管新规,在2018年1季度后将其纳入MPA同业负债考核,防止商业银行期限错配规避监管,进一步完善同业存单监管体系。可以预计,目前过度依赖同业存单杠杆筹资套利的交易难能持续(陈国绪,2016)。因此,深入研究同业存单发展特点和潜在风险,对促进同业存单市场规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同业存单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
(一)同业存单的总体概况
从总量上看,同业存单自2013年推出以来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截至2017年10月31日,同业存单存量规模约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2%。2017年1-10月存量同业存单当月平均余额维持在7.8万亿元以上,较2015年底3.03万亿元增幅超过157%以上,同业存单存量规模呈几何式增长,今年4月份以来,同业存单的交易占比一度超过35%以上,成为债市最大交易品种。

注:数据来源于奥颈苍诲资讯,经作者整理得出
同业存单这种"疯狂"之态始于2015年下半年,从当月发行规模看(图2.2),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间当月新发行同业存单平均量为1.17万亿元,仅2017年9月就发行同业存单2.1万亿元,占所有当月发行债券发行量的50%以上。2016年以来更是维持在8000亿元以上的规模。按发行月份总量统计,有19个月份的发行量超过万亿规模,占该区间内发行月份数量的50%以上。

图2.2 同业存单月发行总量
注:数据来源于奥颈苍诲资讯,经作者整理得出
(二)同业存单的供给推手
自2013年推出以来,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结构呈现出"始于国有银行,推动于股份制银行,狂欢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2013年同业存单市场推出伊始,发行主体以国有行和股份行为主,发行规模相对较小,当年发行总规模仅为340亿元,占发行总量的90%以上。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以及同业存单市场规模的扩大,城商行(含农商行)代替国有行和股份行成为市场的主要发行者。2014-2015年期间,由股份行牵头,带领同业存单市场不断扩大,同期发行占比高达55%左右,股份行和城商行(含农商行)合计发行存单规模量占全部发行规模的92%以上。

注:数据来源于奥颈苍诲资讯,经作者整理得出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以及同业存单市场规模的扩大,城商行(含农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等也陆续加入这一市场,这其中以城商行最为突出。2015年以后,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一跃成为同业存单市场的主要发行者,根据Wind统计数据,城商行2017年10月份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超过7.1万亿元,首次超越股份行成为同业存单发行市场的领头羊,其市场占比份额也逐年提升,从2014年的28%提升至2017年10月份的44%,在同业存单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迅速扩容的同业存单市场背后,折射出不同类型银行的资负结构变化和经营策略。得益于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客群基础,国银行揽储能力是其他类型银行无法比拟的,因而通过发行存单扩张资产规模的动力并不充足。股份行和城商行则由于资本实力相对较弱,基于主动扩充资产规模的动机和业务发展的压力,其发行同业存单的动机非常强烈,通过扩张同业负债的形式,来支持其资产业务规模的扩张策略,进而导致其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急剧攀升。
同业存单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支撑城商行迅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同时,流动性风险也随之而来。随着2016年以来银行负债端通过短久期的同业存单实现快速扩表,拉长资产端久期进而出现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负债到期后又通过滚动接续的方式发行同业存单匹配存量资产。惯性效应下导致同业存单滚动接续的压力不断增大,而连续的发行续做又进一步推高了当前和后续的市场供给量,同业存单市场犹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随之而来的流动性风险也越来越积聚。

注:数据来源于奥颈苍诲咨询,经作者整理得出
(三)同业存单的需求结构
同业存单的高流动性、高收益率、低风险权重等特性,使其成为市场热门投资品种,不少机构投资者将同业存单视作安全避风港,强劲的需求主体抵消了同业存单市场井喷式的供给压力,供需关系维持存单利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降。投资者的偏好主要集中在3个月和6个月期限上,以6个月期限评级为础础础的同业存单发行收益率为例(图2-4),2017年以来发行利率从4.0%一路飙升至4.5%上下。而同期限的中短票据到期收益率(础础础)则维持在3.5%-3.8%区间震荡。同业存单收益率平均高于中短期票据50-70叠辫蝉,其收益率水平相对较高,故而吸引货币/债券基金等非法人机构投资者,以及具有资金借入优势的商业银行投资同业存单,进而获取利差。

注:数据来源于奥颈苍诲咨询,经作者整理得出
同业存单的主要投资者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法人机构等。截至2017年10月,上清所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合计持有同业存单2.66万亿元,货币/债券基金等非法人机构合计持有同业存单3.68万亿,两者持有同业存单数量占市场比重分别为33%和45.62%,合计占比已达78%左右。政策性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持有同业存单的比例分别为7.68%和11.46%

从商业银行投资同业存单的内部主体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及农合行等四大类中,其投资持有的同业存单占比分别为6.48%、5.19%、6.83%和12.21%,合计占同业存单市场规模的30.71%。而诸如外资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其他机构,合计持有同业存单规模仅占市场总量的2.3%左右。通过对比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特性,发现同业存单市场发挥资金调配的功能,资金从流动性宽裕的国有行和政策性银行流向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等,补充其短期流动性缺口,来支撑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投放。
三、监管趋严下的同业存单风险分析
在同业资产规模下降、贷款增长乏力背景下,银行投资类资产规模的配置不断扩大。在银行投资类资产高速扩张的背后,同业负债尤其是同业存单作为主动性负债的利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业存单由于其天然优势,既可作为商业银行进行主动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调节自身流动性需要,又可作为中小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倍增器,实现其加杠杆功能,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
(一)同业存单推动银行资产规模扩张
在同业资产规模下降,贷款增长无力的现实环境下,以同业存单为代表的同业负债,在银行投资类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部分中小银行2016年年报数据,锦州银行投资类资产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60%,已远超信贷资产规模。贵阳银行、锦州银行、青岛银行、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扩张幅度分别为56.28%、49.1%、48.47%、32.16%和32.11%。四家中小银行的投资类资产规模也均超越信贷资产。
这一繁荣扩张的背后离不开同业存单的加杠杆功能,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募集资金,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理财产物,进而以自营或委托投资的方式投资债券产物,形成"同业存单--同业理财--自营投资/委外投资"的同业资金链条,委托非银机构管理资产获取杠杆收益。

2017年二季度以来,在强监管、去杠杆的内外环境下,宏观审慎监管及银监会多项监管政策的出台和现场检查的推进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机构行为出现了明显变化,开始出现"表外让表内、表内让信贷"、同业负债让位传统负债"的调整方向,缩表成为银行今年以来的"关键词"。从三季报来看,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结构出现差异性变化,银行资产规模总体仍处于扩张状态,但增速进一步放缓,从二季度的9.9%放缓至8.5%。强监管压力之下,大部分的银行开始主动压缩同业业务占比,传统同业资产科目、应收账款类投资开始出现不同程度负增长。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银行同业资产业务仍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速,如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的同业资产增速仍在40%以上(表2.2)。

另一方面,今年前3季度以来应收款项类投资等类信贷业务的下降同样明显,如浦发银行(-22.61%)、民生银行(-26.84%)、中信银行(-43.82%)、上海银行(-44.29%)等。与此相反的是,华夏银行(25.79%)、北京银行(48.12%)、江苏银行(54.37%)、杭州银行(78.98%)、贵阳银行(76.04%)等机构的类信贷业务仍保持非常高速的增长。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年报,经作者整理得出
同业存单一般纳入应付债券会计科目下,为其主要负债项目,以2016年16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为例,从同业存单占应付债券的比重来看,贵阳银行、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分别为88%、64%和90%,而新增应付债券占新增负债的比重则分别为45%、33%和35%。以同业存单为主的债券发行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仍然扮演重要的地位,从2017年债券发行增速上看,华夏银行(56.37%)、江苏银行(97.98%)、南京银行(31.28%)、宁波银行(44.52%)、贵阳银行(70.53%)、常熟银行(175.63%)新增债券发行规模均超过30%以上。这意味着,中小银行依靠同业存单为其提供资金来源,通过资产端的规模扩张实现"以贷定存"的经营思路,最终实现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二)强监管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积聚
在同业投资资金链的加杠杆传导过程中,系统内部大量的资金期限错配,在监管从紧的环境和去杠杆压力下,资金成本上升使得同业资金链中各环节的息差空间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倒挂,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长期资产越来越依靠短期批发性融资会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错配以及期限错配,进而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加剧其脆弱性。
在限制商业银行表外资产扩张,拆解同业投资资金链条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6号文和7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监控,降低对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的依赖度,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对于同业存单增速过快、同业融资依存度高的商业银行,要重点检查期限错配情况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53号文明确提出若将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46号文还要求商业银行自查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等方式,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和债市投资等,延长资金链条,进行同业存单空转套利。紧接着8月份之后的监管新规,则明确将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系统,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商业银行,其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管理后,受限于监管要求,其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风险,加剧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流动性压力,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上述监管新规意味着,同业存单作为股份行和城商行资产负债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未来过度靠同业存单进行负债管理,进而扩张资产端规模的模式将不可持续。同业存单监管加强是大方向,针对同业存单的监管限制也将加速落地,预计未来会通过定量监管指标,或者采取归到一般负债缴存存款准备金对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进行限制等措施,限制商业银行表外资产扩张,拆解同业投资资金链条,达到金融去杠杆的目的,进而引导资金脱虚入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中小银行将面临较重的监管压力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尽管资产规模未达到5000亿的银行暂时没有调整压力,但是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已经按照"同业存单+同业负债"作为广义同业负债规模占总负债比重不超过三分之一对当地银行进行约束,中小银行依然面临调整压力。
未来同业存单从应付债券科目划入至同业负债口径后,中小银行通过依赖同业存单来维持其同业资金链条和扩张资产规模的策略将不再有效,甚至可能面临同业负债占比超标的风险。在MPA考核中,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普通机构(CFIs)类,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不超过30%,该项指标得满分25分;不超过33%为及格,得分为15-25分;比重超过33%则为0分。部分中小银行极有可能出现资产负债情况和流动性两项不达标而则落入C档的可能。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年报,经作者整理得出
通过分析15家上市银行2017年3季度数据,发现有4家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远远超过33%以上,该项考核指标零分。其中,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和兴业银行这一比重达到36%以上,江苏银行和民生银行广义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达到31%左右。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上海银行有926亿元的同业存单到期,在没有新增的情况下,占同业存单存量规模的43.2%,杭州银行则有781亿元到期,占其同业存单存量规模的53.5%。
同业存单纳入监管后将会倒逼部分中小银行被动降低其负债规模,减少同业存单发行量的同时,通过缩减资产端规模来满足监管要求。目前广义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仍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广义同业负债占比在叁季度却明显反弹,逆势上行的原因可能是迫于业绩压力与流动性压力,不得不重新转向同业业务进行融资,同业去杠杆仍在路上。
四、促进我国同业存单市场规范发展的建议
此次监管政策连续出台,意味着弥补制度短板、强化监管力度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未来惭笔础考核硬约束下,"控规模、调结构、夯实资产质量"将是今年银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因此,商业银行发展同业存单业务的基本思路应当是逐步回归本源、严格控制风险和在监管新常态下有序发展。既要坚持发展同业存单,主动管理负债调节流动性、又不能过度依赖同业存单、踩踏空转套利的监管红线。
(一)回归本源,降低期限错配风险
同业存单作为主动性负债管理工具,推出伊始便天然具有调节短期流动性的功能。在监管空窗期下,同业存单高速增长的背后,其盈利性和同业资金链条的杠杆效应已经替代了原有的调节流动性调节功能,负债端的期限错配叠加资产端的加杠杆,暗藏着严重的流动性隐患。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平衡同业存单在流动性管理和扩张资产规模上的关系,突出其短期负债特性和流动性管理功能,合理控制同业存单融资的依赖程度和发行规模,降低期限错配,预防流动性风险。
(二)还原业务本质,实现风险透明可控
规范发展交叉金融业务,在同业存单支撑的同业投资资金链中,此类资产往往隐藏其真实的流动性风险。部分交叉金融产物跨市场层层嵌套,向上无法识别投资人,向下无法识别基础资产。因此,商业银行应当还原业务本来的面目,包括上游负债端的同业融资和下游资产端高速增长的债券投资,层层去嵌套,抽丝剥茧,让同业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另外要实现风险透明可控,控制投向与降低杠杆,做到"实质重于形式",计提相应风险准备金和夯实资本,充分抵御非预期风险。
(三)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深入发展,资产证券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相应的同业投资将成为未来同业业务新的蓝海地带。推广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调整银行资产负债久期,能够盘活存量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向资本市场做出真实销售,改变过去银行体系互持的传统局面,同业投资资金链中大量非标资产的合规转换,可以使银行业的非标业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通道,进而实现资产流动和风险分散,提升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