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际金融研究】美国银行业高息差成因及启示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9-06 作者: 来源: 浏览:965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陈卫东 张兴荣 熊启跃
    一、美国银行业高息差成因
    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金融市场高度发达。1984年-2016年,美国银行业平均净息差则高达3.82%。2010年以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至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同时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尽管如此,美国银行业净息差平均水平为3.34%,在20国集团中列第8位,处于中上游水平。总的来看,美国银行业高净息差环境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实体经济的增长
    1986年-2016年间,美国实际 GDP年化增长率为达2.6%。数据分析表明,在这31年间美国实际GDP增速与银行净息差的相关性达48%。从不同州来看,美国净息差较高地区往往是经济水平发展较快的地区。2010年-2016年,美国净息差较高的旧金山地区的实际GDP增速达到2.5%,显着高于同期美国经济平均2.1%的增速。
    (二)以存贷款为主的资产负债结构
    2010-2016年间,美国银行业负债中存款占比平均达83.40%,而存款利息支出在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的占比为62.92%。美国银行业较高的存款占比与其丰富的存款产物有关。美国银行业主要有四类存款,分别是交易存款账户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存款、储蓄账户存款和存单,2017年二季度末,四类存款规模分别为2.12、5.18、2.84和1.65万亿美元,分别占存款总额的16.2%、39.5%、21.7%和12.6%。这些不同账户提供了多种流动性和收益率组合,满足了各类储户的需求。
    2010-2016年间,美国银行业贷款和融资租赁在资产中的占比达55.5%,该业务创造了同期80.4%的利息收入。美国银行业贷款资产收益较高的原因是个人贷款占比较高。2017年二季度末,美国个人贷款在贷款中占比为37.4%。相较于批发贷款,个人贷款的整体收益率较高。2017年上半年,美国个人贷款中的信用卡贷款平均收益率为13.18%,汽车贷款和其它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为4.86%。同期,工商公司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平均收益分别为4.13%和4.34%。
    (三)融资结构以及银行业市场结构趋稳
    美国发达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为一些资质较好的大公司创造了便利的融资条件,商业银行则更多面向中小公司和个人客户提供融资。中小公司和个人客户业务收益率相对较高,使得银行业净息差总体较高。
    从市场结构看,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是形成平稳息差的重要基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经过几次危机洗礼,银行数目逐渐下降,集中度上升。截至2015年末,美国前五大银行资产在银行业资产的占比为46.53%,较1996年提高23.35个百分点。另外,二元银行制度和对大小银行的差异化监管制度,使美国存在大量中小型银行,这些银行的净息差整体较高。
    二元银行制度。美国是邦联制国家,各州具有较高的自治权,中央和州均可批准设立银行,这形成了全国性银行和州银行二元银行体制。监管规则规定,全国性银行只能在各州的局部地区有限制地开设分行,不能够在州内部广泛设立分行,如果全国性银行想在某个州进一步发展业务,其只能通过并购或设立子行的方式;而州银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在本州经营,但在本州开设分行具有较大便利。以上制度是美国形成了大量的州银行,这些银行深耕当地客户,在当地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净息差显着高于全国性银行。
    差异化监管制度。500亿美元是金融机构资产的重要门槛,美国"强化审慎监管标准(Enhanced Prudential Standard)"规定,资产规模在500亿美元以上的子行 要在公司组织架构、资本、流动性以及合规方面满足更高的监管要求。该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门槛效应":小银行严格将规模压在500亿美元以下,防止监管成本过快上升;大银行努力将规模扩大至1000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以稀释监管成本。
    (四)形成较成熟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美国银行业资产和负债均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这对高息差的形成至关重要。
    从负债端看,美国银行业存款价格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价格 。每家银行在交易账户、储蓄账户、共同基金存款账户和存单产物上都有独自的定价和收费标准,能够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收益和流动性选择。2016年,美国资产规模前100名的银行中,储蓄账户存款成本最高的银行为1.38%,最低银行为0.01%,两者相差1.37个百分点;交易账户存款付息成本最高银行为4.57%,最低银行接近0%,两者相差4.57个百分点;大额定期存单和小额定期存单成本最高和最低的银行的差距也分别达到2.85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市场化定价机制为银行通过非物理网点渠道吸收存款创造了有利条件。除存款外,银行其它负债品种都有相应的市场定价机制,如同业拆借、美联储拆借、联邦家庭贷款银行拆借 、交易账户负债、次级票据等。银行负债端,特别是存款定价的市场化,使部分在网点和渠道布局上存在劣势的银行能够通过提升价格的方式获取存款,为高收益资产提供支撑。
    从资产方看,银行贷款遵循风险定价原则,即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根据客户风险决定贷款利率。根据贷款种类不同,一般会参考两类利率:一是美元伦敦同业拆借利率,银行批发贷款和部分个人按揭贷款倾向于选择该利率作为定价基础;二是最优贷款利率(Prime Rate),银行非个人按揭零售贷款倾向使用该利率作为定价基准。
    即使有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参考,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的差异度很大。2016年,美国资产规模前100大银行贷款平均收益率为4.74%,分别高于2016年平均最优贷款利率和3个月美元伦敦同业拆借利率1.23和4个百分点。2016年,贷款利率最高银行和最低银行的差值达到15.81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贷款利率最高和最低银行的差值为15.72个百分点;工商贷款利率最高银行和最低银行的差值为4.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为4.96个百分点;按揭贷款为4.13个百分点。
    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参考的利率均是市场主体报价得到的市场利率。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环境下,美国银行业美元贷款收益率围绕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呈现出较离散的右偏分布。各银行可根据负债端成本不同,调整风险偏好,形成不同的资产负债策略:部分银行选择高成本负债支持高收益资产的策略,这类银行的典型代表是信用卡银行和消费贷款银行;部分银行选择低成本负债对接低收益资产,如一些从事批发业务的货币中心银行;另一些银行则在负债和资产端选择价格适中的产物,如商业贷款银行。
    美国银行业的贷款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较高,特别是住房按揭贷款,固定利率贷款占比能达到50%以上。浮动利率贷款重定价周期较短,绝大多数贷款在参考利率变动的当季就能完成重定价;另外,美国的贷款转让和贷款证券化市场非常发达,这对于贷款价格形成和发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不同州差异化监管要求
    为体现对消费者的保护,美国推出了"高利贷"法(Usury Law) 。"高利贷"法实施过程中,各州执行尺度存在较大差别,部分实施力度较弱的州成为净息差较高银行集中布点的地区。
    2016年,美国净息差最高的州是犹他州,其净息差为4.68%。犹他州"高利贷法"对贷款利率没有上限管制,其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达到5.28%。为了享受该政策,许多贷款利率较高的银行都选择将总部设在犹他州,如美国运通银行(American Express)等。2016年,犹他州银行业资产规模/GDP为385%,显着高于美国90%的平均水平。除犹他州外,美国没有"高利贷法"贷款利率管制的州还包括亚利桑那州、弗吉尼亚州、爱达荷州、南卡罗莱纳州以及南达科他州,这些州的净息差均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州成为银行业密集分布的地区,如弗吉尼亚州(银行资产/GDP为144%)和南达科他州(银行资产/GDP为6502%)。
    特拉华州是美国信用卡银行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大通银行信用卡中心、巴克莱银行信用卡子行、道明银行信用卡子行都位于特拉华州。2016年,特拉华州的净息差高达4.45%,当地的银行业资产/GDP为1450%。特拉华州是美国高等联邦法院所在地,经济诉讼纠纷处理速度很快,同时特拉华州没有消费税,当地的许多业务都能达到避税效果。同时,该地区"高利贷法"并不适用于信用卡业务,银行可以通过非物理渠道,向其它受到"高利贷法"管制州的客户提供信用卡服务,并收取高利率。
    (六)差别、累进和高补偿利率的准备金制度
    美国只针对银行交易账户存款征收存款准备金,这类存款在美国银行业总负债中的占比仅为12%(2016年末)。同时,美国对交易账户存款采取累进准备金率制度,当前标准是 :交易账户155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1550万美元-1.151亿美元的存款需缴纳3%的存款准备金;1.151亿美元以上的存款缴纳10%的存款准备金。差别、累进准备金制度降低了中小银行财务成本,对稳定息差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实施差别、累进准备金制度,中小银行可将更多存款转化为贷款,存贷比整体较高。2016年末,美国资产规模在1万亿美元以上银行存贷比平均为63.2%;1000亿美元-9990亿美元为66%;500亿美元-990亿美元为88.9%;50亿美元-490亿美元为86.7%;10亿美元-49亿美元为86.4%;1亿美元-9.99亿美元为84.2%。
    除采取差别和累进存款准备金制度外,美联储向商业银行所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支付1.25%的补偿利率。该补偿利率对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净息差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6年末,美国商业银行存放联储的总规模达到2.31万亿美元,按这个规模计算,存放联储资产一年产生的利息收入为288.75亿美元,占2016年美国银行业平均生息资产余额的0.19%,即美联储通过支付1.25%准备金利率,可以使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提高19个基点。
    二、启示与建议
    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稳定息差,是当前中国银行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美国经验,中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宜多措并举,将银行业净息差保持在平稳健康区间:
    一是保持稳健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潜在增长率等方式,确保经济实现"软着陆",并在中高速水平持续增长。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贷款转让等市场化方式降低存量"坏杠杆"。
    二是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银行业应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坚持以非金融部门存款和贷款为主的资产负债结构;着力提升小公司和零售客户 业务的占比和资产收益率;改变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鼓励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直销银行的发展,形成一批与服务小公司和零售客户功能相匹配的、业务区域较为集中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要鼓励特定业务专营机构的发展,如信用卡公司、汽车消费贷款公司和住房按揭贷款公司等。
    三是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发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商业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资本市场融资的服务能力。适当调整监管政策,改变银行业集中度持续下降的局面,保持银行业市场结构相对稳定。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成本和监管门槛设计,引导各类银行差异化发展,打击无序价格竞争。对大银行,在强化监管标准、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同时,亦要适当放宽大银行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允许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通过跨产物、跨地域经营拓展收入来源、抵补所承受较高的监管成本;对中小银行,既要引导其扎根所在地域,鼓励其通过简单有效的业务模式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做实做深业务拓展收入来源,又要对其跨产物、跨地域扩张业务设置严格的监管门槛,让其对"变成"大银行产生畏惧心理。加快推进恢复与处置计划的落地,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
    四是完善银行业市场定价机制。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逐步取消对存款利率显性和隐性的价格管制。鼓励银行进行存款产物创新,丰富存款产物的流动性和收益率选择组合。加强存款账户管理,完善账户功能,依托存款账户打通电商、证券、保险、网上银行等服务功能,提升客户粘性。鼓励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吸收存款,并对这类存款采取与普通存款相同的监管要求。探索通过交易商存款模式吸收存款。继续夯实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存款的覆盖范围和保费的风险敏感性。
    确立贷款基础利率在贷款定价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完善利率传导渠道。强化银行风险定价文化,让风险成为形成贷款利率的决定性因素。鼓励银行进行贷款产物创新,提升固定利率贷款规模,缩短浮动利率贷款重定价周期,使贷款利率能够更敏感地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动。适当增加零售贷款业务占比,特别是非按揭贷款业务,提升个人贷款业务整体的收益率水平。加大贷款证券化和贷款转让的力度,优化资产摆布的空间。
    五是提升银行杠杠管理能力。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业可适当通过"以量补价"的策略予以应对。从长期看,应保持净息差和杠杆水平平衡,资产规模增速不应长期高于所有者权益增速,银行应根据杠杆水平变化,灵活调整利润留存比例。通过优化股本和负债结构,稳定净息差水平。加强资本工具创新, 探索推出永续债,加大可转债和优先股发行规模,提升银行资本水平。提升银行资产配置效率,根据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成本决定银行的资产配置策略。
    六是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考虑采取累进存款准备金率或对一些存款品种免征存款准备金的制度,比如长期定期存款等。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计入LCR分子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接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计入高质量流动性资产(HQLA)的比例,降低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为银行提升期限溢价水平创造空间。适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补偿利率,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银行体系的净息差管理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推动"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形成。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