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华夏银行风险管理部 罗瑜 周蕊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各项资产负债业务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不断增强,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加复杂。监管部门对于利率风险的监管要求也在提高,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较大影响。2018年5月,在2017年11月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银保监发〔2018〕25号)(以下简称"利率风险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监管要求的提高有助于敦促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精细化管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对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利率风险监管新规的主要内容
(一)利率风险监管新规的主要内容
此次公布的利率风险监管新规与巴塞尔委员会2016年公布的《Standards Interest Rate Risk in the Banking Book》(以下简称"国际新监管规定")基本保持一致,在进一步强调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重要性的同时,对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加细致化的要求。具体可概括为管理要求和计量要求两个方面。
在管理方面,利率风险监管新规从风险偏好限额、风险治理、监管关注阀值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要求银行采用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其中,需着重注意的是,利率风险监管新规要求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系统重要性或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应按照新规附件5规定的标准化计量框架计量自身利率风险。如果按照标准化框架计量得出的经济价值变动超过自身一级资本的15%,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将予以关注,并开展后续评估。
在计量方面,六大利率冲击情景、客户行为模型应用、以及利率风险内部验证等方面构成了利率风险监管新规的基本计量框架。一是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分为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其中,期权性风险进一步细分为自动利率期权风险和客户行为性期权风险,并对各类风险定义、测算方法等做出详细说明,对不同情景下(借款人提前还款、存款人提前支取等)客户行为性期权风险的考虑因素、模型因子设计等制订了具体操作指引。二是对基于经济价值变动计量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进行详细说明,给出了标准化计量模板,并在前期监管要求平行移动200个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利率冲击情景,细化重定价时间区间,提高了利率风险计量的利率敏感性和准确性。三是明确模型验证的三个核心要素。参考第一支柱下监管资本相关风险验证标准,大幅度提升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内部模型验证要求,明确提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可靠性评估"、"持续监测和过程验证"、"结果分析"三个验证核心要素,强调理论基础、过程验证的重要性。
二、商业银行实施利率风险监管新规的挑战
利率风险监管新规主要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新监管规定,整体监管要求较前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国情差异等因素的存在,仍需要在有效平衡国际要求与利率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利率风险精细化管理程度。
一是在情景设计上考虑基准风险的影响。利率风险监管新规着重考虑了缺口风险,即重定价和收益率曲线风险,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深化阶段,各类利率尤其是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传导性仍存在一定阻滞,部分时点甚至会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形。因此,基准风险的影响在我国远远大于其他发达市场国家,是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着重管理的利率风险。迫切需要在六大标准化冲击情景的基础上,增加考察基准风险的利率情景。
二是在使用经济价值计量的同时,建立净利息收入NII计量管理体系。在计量结果指标的选择上,利率风险监管新规更加强调经济价值EVE的应用,但无论是从财务管理还是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对一年期的净利息收入NII进行计量控制。如何选择相对准确的业务量变化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NII变化幅度中蕴含的利率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是下一阶段需要讨论的议题之一。
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客户行为分析和计量。按照利率风险监管新规,银行需要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固定利率贷款等进行客户行为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金流的缺口分布进行调整。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较多技术难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创新性产物层出不穷、客户行为变化较大、利率行为与社会行为交叉影响、金融数据积累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模型的稳健性。同时,考虑到各家银行存贷款构成差异较大,建模方法可能也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在活期存款核心部分计量及分摊、定期存款自动转存处理方式以及表外承诺类业务计量范围等方面,可能会存在较大争议。如何在有效反映各行实际的同时,保证模型结果的一致性和跨行可比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总体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利率风险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重要环节。叠加当前金融监管要求持续增强、利率风险监管新规推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利率风险计量和管理能力。在综合考虑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早布局并开展业务结构调整,实现风险防控手段升级。
一是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识别与监测机制。在持续关注缺口风险的同时,通过客户行为模型落地期权性风险计量管理,同时通过利率传导分析、情景设计等手段,提升基准风险识别计量水平。对于同业投资和理财资管等资金来源采用市场化定价方式、资产运用盯住贷款基准利率等类型的业务,要对其定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基准风险管理。关注互联网金融产物、结构性存款、智能定期存款等市场化负债收益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及银行负债成本的影响,提升利率风险敏感性管控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二是提升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能力。为满足利率风险精细化计量要求,部分银行需对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系统进行优化重建。在压力测试方面,应根据宏观因子走势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寻找不同利率曲线之间的传导关系,合理设置利率冲击情景,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在客户行为计量方面,重点开展客户行为模型参数测算,建立不同利率冲击情景下的客户行为模型,逐步将宏观经济表现、客户信息等非利率信息引入模型计量,提高客户行为模型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指导性。在系统建设方面,基于风险计量和管理实践要求,提升系统经济价值计量功能,满足净利息收入动态模拟需要。做好数据积累和清洗,将分散的业务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的风险数据,为风险计量、业务预测和管理应用夯实基础。
三是加强限额管理和资本评估,做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与缓释。结合银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体系,逐步深化主动经营利率风险的管理理念。结合业务特征和管理需要,推动风险偏好的传导,细化限额分级管理体系,将利率风险限额逐步细化落地到业务和组合层面,加强对业务的指导和约束。在加强表内缺口管理、久期管理等的基础上,结合IFRS9 会计准则在国内落地之际,完善套期会计制度,通过利率互换等衍生产物开展套期保值交易,提升对冲利率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