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内利率市场动态研究】市场化利率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编辑: 发布时间:2019-12-18 作者: 来源: 浏览:6963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北京农商银行    范旭光

    当前,我国处于后利率市场化时期,自1996年6月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1998年9月政策性金融债开始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房地产调控除外)、2015年10月取消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形式上打开利率空间,自律机制仍有约束),到2019年8月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我行利率市场化已走过23年历程,至此仅差人民币存款利率实现真正市场化临门一脚。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通过大额存单、理财、结构性存款等创新业务,实现了部分存款的市场化定价。对比美国,其真正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前后也就6年(1980-1986年),若自2015年10月取消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计算,结合央行完成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步骤和决心,预计未来两年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实现实质性突破。

    综合国际经验和国内银行业近年来实践,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制度上"去利差最大化"的过程,每推进一步都可能使银行利差收窄。本文将通过简要回顾分析美国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历程,分析利率市场化后在业务结构、息差以及盈利方面对银行产生的影响,以及提出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的应对方案。同时,考虑到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与我国较为相似,偏重于间接融资,其商业银行在实现经营转型、探索综合化经营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益经验可参考借鉴。

    一、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回顾

    1933年,美联储颁布Q条例,对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活期存款不计息。其中,1966年之前将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定在市场利率和国债利率之上,由于1965年至1966年国债利率上升明显,1966年至1986年多数时间设定在国债利率之下。1980年,美国成立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确立用6年时间逐步放松管制。1986年3月,除活期外的存款,利率不再进行上限管制。2011年7月,取消活期利率管制。表面上看,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从1980年到2011年用时长达30年,实际上1986年Q条例的取消宣告完成了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市场化。而1980年和1983年通过产物创新,在实际意义上宣告了活期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因此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真正用时不超过6年。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存贷款利差方面看,在1980年代市场化的期间里,美国银行业的存贷利差出现趋势性下降。首先,利率市场化带来了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实际存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后先升后降。虽然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使得银行在存款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但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银行仍面临激烈的资金竞争。在1980-1990年代的降息周期中,美国银行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小于联邦基金利率下降的幅度。

    从息差方面看,1980年代美国银行业虽然存贷利差下降,但是净息差的变化较为平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商业银行普遍提高了贷存比,减少了利率管制放松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从1970年代初利率市场化启动到1986年完成的这段时间,净息差围绕3.80%小幅地先抑后扬。在经过储贷危机高峰之后,净息差从1990年代起明显上升,达到4%以上。自1990年代末开始,随着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发展,净息差才进一步下降,但始终保持在3%以上。

    从业务结构变化方面分析,首先,从信贷结构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美国银行业风险偏好上升,配置信贷资产占比上升,高风险高收益贷款比重持续提高,高收益率公司债占比同国债和市政债相比明显上升。一方面是当时美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脱媒效应使银行逐步失去了优质的大型工商公司客户;另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成本压力,银行为了寻求出路,开始追求资产业务的高收益,信贷大量投向房地产贷款、拉美国家贷款以及当时盛行的杠杆收购贷款等风险较高的领域。其次,从存款期限结构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对公活期存款占比不断减小,储蓄存款占比明显增大。从存款性质来看,成本相对低廉的交易存款在利率市场化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银行通过金融创新绕过监管,提高杠杆率,通过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将表内信贷出表,提高长期限资产的周转率,这点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但随着银行资产类业务的创新和转型,银行盈利能力逐步得到改善。

    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来看,在《1933年银行法》规定的分业经营体制下,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1980年代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非利息收入占比显着不断增长,1980年代后期达到30%以上,1999年金融自由化改革完成后达到43%。

    从银行盈利来看,从1970年代初利率市场化启动到1986年完成的这段时间,ROE(净资产收益率)及ROA(资产回报率)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波动下降的状态,并于1986年完成改革后大幅下降。以富国银行为例,其1987年资本回报率为2.21%,比10年前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其他国家银行业推进转型探索综合化经营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启示

    一是提升风险偏好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普遍选择,从享受价格管制红利转向真正经营风险是银行在后利率市场化时代转型的必然方向,而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均衡正成为银行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也将成为在下一轮长跑中胜出的关键。

    二是美国商业银行普遍通过提高贷存比来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目前,根据我国银行监管政策,已弱化存贷比监管约束(仅作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三是美国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通过金融创新绕过监管,提高杠杆率;发展资产证券化,将表内信贷出表,提高长期资产的周转率。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参考。

    (二)其他国家银行业推进转型探索综合化经营的启示

    一是坚持走综合化经营之路。德国银行业由于长期奉行全能银行战略,具备多种手段来对冲市场风险,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过渡较为平稳。韩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时代也加速了混业经营,在确保传统公司业务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个人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中小公司贷款、住房担保贷款等新业务,并逐渐向证券、投资业进行渗透。与德国、韩国不同,日本主要是通过国内银行联合、兼并的方式来实现综合化转型,以完善业务链条,提升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新兴利润增长点。面对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国内银行业竞争,印度的商业银行普遍加快了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常规零售业务和以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例如,在印度国内银行排名第二的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近年来在个人贷款方面跃升为印度最大的零售银行,同时在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方面也一路领跑,其零售银行利润已占该行总利润的30%。

    三是实行差异化经营和竞争战略。日本的大和银行将本行的私人金融服务竞争优势定位在高龄者家庭,并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设计出相应的产物和服务。如针对老年生活规划、土地利用、遗产继承、个人事业继承等设立专门的财务专家提供"个人财务咨询服务"、"遗言信托"、"公益信托"、"遗产整理业务"等。德国的银行虽然被外界贴上了"全能银行"的标签,但在实际经营中它们也非常注重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非一味求大求全。如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主动从其实力较弱的投资银行业务领域退出,专注于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及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以突出局部竞争优势;而德国抵押联合银行则突出自身"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将发展重心放在德国巴伐利亚、奥地利等中欧地区,并积极向东欧发展。

    四是借助先进管理系统来加强精细化管理。90年代以来,韩国友利银行建立了综合风险管理体系(ERMS)、风险形成和预测体系(RAPM)等先进的运营绩效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了动态成本计算体系等新的会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知识管理体系(KMS)建设;此外,为贴近客户,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掘客户资源,还开发了专门的客户管理系统(CRM)。

    上述经验虽主要针对大型银行而言,但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而言,也不乏借鉴意义。一是在业务模式转型上,要积极探索新兴利润增长点和推进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创新、发展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个性化产物与服务,积极推动自身从"融资中介"向"融资中介与服务中介并重"转型,摆脱在传统业务领域中的困境。二是在管理转型上,要积极引入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目的在于严格控制风险,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金融产物和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转型过程中要注重资产质量。要稳步推进,边走边试,切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转型战略失误或管理水平跟不上,陷入更大的困境。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