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纠正问题比发现问题更有价值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05 作者:朱小黄 来源: 浏览:2009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在实际银行经营活动中,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的发生常常相伴于一系列违规行为之中。正如多米诺骨牌理论所分析的那样,损失的发生总有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因此,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是银行防范各类风险,尤其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法宝。

事情很明显,发现问题是为了改正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分为两种工作,一是检查,二是整改。先检查,再整改。

但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检查发现问题的效率越来越高,而问题的整改效率却相对偏低。虽然商业银行工作总结时报告的问题整改效率一般都在95%以上,但从发现问题的比例上看,大约一半以上的问题都是历史积存或屡查未改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缘于两个原因:

一是检查类即发现问题的部门越来越多,检查发现问题的工具、手段也越来越发达,相比而言,整改问题则要归于存在问题的部门和机构,而这些大都是业务运行部门和机构,在客观上,这些部门的机构数量与人员数量,相对于发现问题的部门和机构而言,工作力量和资源相对较弱。目前的现状是,一家商业银行内,通常会有的检查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合规部门、法律部门、会计管理部门、监察部门、贷款审批部门等等,有的还设有质量效率部门和各类临时机构。在现行治理结构下,监事会、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也负有检查职责。这些部门每年都会搞各种各样的检查,这还未包括外部监管、审计机构的各类检查活动。目前银行整体管理上如何整合检查管理资源,已成为一道管理课题。

二是发现问题的成果性显着。发现问题的工作时间、空间比较集中,成果也比较集中,而问题的整改则具有长期性、成果分散、不易检验的特性,使得人们心理上更倾向于发现问题而对整改问题则躲躲闪闪。

整改的复杂性表现在:

其一,整改得罪人。整改是由批评提示、督办、通报处罚、再检查等工作流程着手的。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里,整改工作费力而不讨好。

其二,整改工作难度大。检查出来的问题,往往牵涉历史情况和现行体制的缺陷,政策性强,现实性强,有些问题的技术性也强,整改起来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研、沟通评价等工作,费时费力。

其叁,整改的协调性强,工作难度大。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特别是要根本解决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部门的权威性不够,工作难度大。

其四,整改标准弹性大。一是检查发现问题的依据是各类规章制度,这些规则本身就有规定的弹性;二是改正或改进某一问题的客观标准也很难确定;叁是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的弹性,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情绪下,人的工作状态差别较大。

尽管从原理上我们可以达成共识:整改比发现问题更有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改的复杂性常常导致整改工作做形式主义处理,满足于流程上的运行和职责上的行动,简单的问题纠正了,但容易重犯(不同部位、不同人犯同样的问题);复杂的问题表面上纠正了,但实质根源并未消除,条件具备又会出现;体制性的问题则空转一气,做足了表面文章,谁也不愿深究,需处理责任人的,往往相互推诿,拖延不决。

因此,把整改提升为一个管理概念,设计细致必要的流程,配置必要的管理资源,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文化与观念,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纠偏和纠错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