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商业银行转型经营研究】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转变的几点思考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4-24 作者: 来源: 浏览:555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广发银行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资金使用成本的形成方式,对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管制利率不再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时,实现利率市场化将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机制的完善。2015年10月,我国中央银行再次降低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存款基准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完全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限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余年,经过长期的理论验证和配套政策的铺垫,终于在2015年加速完成。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其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的研究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自由浮动,将加深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市场化伴随着金融制度的完善,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机遇。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导致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纷纷转变盈利模式,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项金融政策的利好下,我国商业银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利润来源是净利息收入,仍然是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盈利模式面临较大的问题,尤其体现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速放缓、非利息收入缺乏有效增长点、利息净收入增长空间挖掘不足、净息差持续收窄、利率风险逐年加大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明显,量化宽松陆续退出,中国央行也有意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踩刹车",同时"一行三会"通过各项监管政策和措施,持续引导金融体系防风险、去杠杆。利率市场化引起的这些问题在货币政策收紧以及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政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界最主要的一部分,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将有利于提升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为应对这些问题,现提出转变盈利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随着资产负债的增长减速,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对规模增长的依赖,利用好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结合自身国际化优势,发挥协同效应。
    (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必然之路。商业银行要结合互联网金融进行产物创新,不断丰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手段,合理主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三)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息净收入进行优化,调整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业务结构,提高资产负债的利用效率,增加收支差距;完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兼顾风险和收益,提高净息差水平。
    (四)盈利模式的转变离不开风险内控管理的保驾护航,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利率风险的暴露,商业银行应完善机制和技术手段,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