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兴业银行
2016年以来,去杠杆的政策持续推进。中国金融体系杠杆率偏高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一行三会"密集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及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央行引导金融市场利率,银监会引导业务合规等措施交替进行,未来,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监管将是影响银行业务开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一、金融"去杠杆"的主要路径
(一)金融杠杆的主要形式
金融杠杆具体包括产物杠杆、流动性杠杆、久期杠杆三类,其中产物杠杆包括结构化配资、收益互换、理财产物多杠杆嵌套、伞型信托等,流动性杠杆包括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质押回购加杠杆、股票场内融资融券等,久期杠杆包括扩大期限错配、进行资金池投资,如用短久期的同业理财投资长期非标资产和高风险的信用债、用短期保险产物(如万能险)投资股权等。

图1金融杠杆示意图
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加杠杆链条为:发行同业存单(短久期,对应中小银行的负债端,大行和强零售银行的资产端)-购买同业理财(久期提高,对应资产端能力强的银行负债端或表外,同业存单发行银行的资产端)-委外投资(久期进一步提高,考虑到避税、加杠杆限制效应,这一般通过银行甚至非银金融机构的表外完成)。
(二)去杠杆的主要路径
金融去杠杆在操作上逐步解开上述这一链条,这体现在:
(1)第一步,央行通过 MLF/SLF 等手段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上行;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利率水平随行就市,相关负债成本高企且逐步抬升,进行期限错配的银行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
(2)第二步,之前错配的单一项资产到期后不续作,这样期限错配解除;
(3)第三步,随着期限错配的逐步解除,同业负债规模下降,金融资产随之压缩,金融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2监管机构逐步去杠杆
(三)去杠杆的持续周期
金融"去杠杆"的持续周期一是取决于资产的错配程度,二是取决于金融市场利率抬升的速度。
(1)资产错配程度越高,去杠杆持续时间越长;多数的同业理财产物和同业存单的发行期限在一年以内,预计去杠杆持续时间在一年以内,但不会在半年内就草草结束;
(2)金融利率抬升越慢,去杠杆持续时间越长;但当金融市场去杠杆迅速抬升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于流动性考虑进而抛售资产,这有可能对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负反馈。这时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交易对手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尽管监管机构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小规模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3)如果经济基本面恶化,"去杠杆"的地位会让位给"稳增长",这种情况下不排除金融去杠杆有提前结束的可能性。
从银行的经营看,稳定资产负债利差和风险可控的杠杆水平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源泉。即使在美国成熟市场,净利差在收入占比仍超过 50%。若本轮金融市场杠杆结束后,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加杠杆(资产)来源,商业银行将面临真实的"缩表"阵痛。如果能找到新一轮加杠杆(即新资产)的来源,银行可以对资产负债结构重新调整,自身资产规模和利差水平并不会大幅缩减。
二、当前金融"去杠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金融机构杠杆率提升有深刻的制度背景,相关因素同时构成了金融去杠杆的阻碍。在不改变相关条件下,即使短期内金融机构杠杆水平有所下降,但长期金融机构整体杠杆水平仍是易上难下。当前金融去杠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信用扩张导致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分层、银行机构重规模的商业模式及现有银行机构的业绩考核因素。
1、央行主导货币创造驱动了目前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分层,目前金融同业渠道成为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货币的主要渠道。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本流入,传统的货币创造来自于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发放贷款等方式。2014 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规模的下滑,央行在负债端未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是逐渐改变提供基础货币M0的方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MLF、逆回购、TLF 等成为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带动金融机构间同业业务扩张。2013 年三季度以来,通过同业渠道创造的M2仅次于贷款,高于汇占款和证券投资。

图3货币创造流程
同业渠道对商业银行获取流动性不具有"普惠性",而存在结构分层,这造成了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显著高于大行,中小行为维系息差水平必须"加杠杆"。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央行通过 MLF、SLF 等工具,首先向一级交易商直接投放基础货币,没有一级交易商资格的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只能通过同业拆借、发放同业存单等方式向一级交易商机构获得流动性。由此形成"央行-大行(一级交易商)-中小银行及非银机构"的流动性分层传递过程。中小银行在流动性传递过程中,获得资金成本提升,为保证息差和盈利,中小银行追逐高收益资产和高杠杆水平,这种货币扩张方式造成了前期的加杠杆过程。
2、资产规模仍是银行的核心考核指标
资产规模对银行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银行资产规模是对自身信用水平的隐形承诺;另一方面,体量大的银行资产定价上拥有更强的主导权,规模大的银行在信贷、同业业务中就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我国银行经营目标多元,经营效益并不是唯一的经营目标,如银行承担了一定政策性负担,即使经济萧条时期也要进行冗员扩张。
因此,银行管理层在制定经营计划时,往往将资产规模增速、利润增长、资产质量控制等指标均作为主要考核对象。通过分析2016 年度报告表述发现,部分上市银行明确列举了 2017 年经营目标,如浦发银行明确指出全年资产规模增速,较 2016 年末增长 6.5%左右。
3、规模扩张仍是目前银行赚钱的最主要驱动力
银行的商业模式决定资产规模、息差水平是影响盈利的最核心的因素。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是"低收益资产-低成本负债(如大行),高收益资产-高成本负债(如股份制银行)的资产配置结构,银行之间的息差水平其实相差不大。
这具体体现在:(1)银行的息差水平的波动水平显著小于规模扩张,如2011年至2017年6月银行业利差变动范围不到 60BP,而总资产规模增长58%;(2)主动调整息差水平需要对风险资产的挖掘、甄别和分类定价,这对传统银行决策部门要求较高,"高收益资产-低成本负债"现实中较难实践,而通过扩大规模、"以量补价"等策略来提升盈利见效更快,银行可通过快速扩大资产规模来实现盈利增长。目前看,规模扩张是近十年来银行提高效益的核心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