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内利率市场动态研究】我国银行业经营情况分析与展望

编辑: 发布时间:2019-09-09 作者: 来源: 浏览:988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张丽云

    2018年以来,受益于规模稳健扩张、净息差持续上行,以及非息收入逐步改善、资产质量总体稳定等因素,银行业核心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基于监管强化和自身加强逆周期调节,四季度商业银行拨备计提力度进一步加大,导致2018年净利润增速环比有所回落,但在多因素拉动下,2019年一季度重回高速增长态势。今年二季度以来,银行业经营环境"稳中有变"。受资产增速放缓、贷款定价下行、负债成本上行、净息差再度承压等因素影响,下半年银行业营收增速预计有所放缓。同时,商业银行受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影响将更显着,伴随资产质量分类更趋严格,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力度加大,"以丰补歉"的监管思路将制约全年利润释放。

    一、2018年以来银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一)核心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多因素拉动一季度业绩高增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分别实现净利润1.83、0.5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2%、6.09%。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26家上市银行(剔除新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65%、6.27%,拨备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17%、17.05%,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24%、15.93%,均呈显着改善态势。

    2018年二季度以来,受益于规模稳健扩张、净息差持续上行,以及非息收入高增、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等因素,作为行业头部的上市银行业绩维持较高增长,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增速快速攀升,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基于监管强化和自身加强逆周期调节,四季度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力度进一步加大,导致2018年全年净利润增速环比有所回落,但在多因素拉动下,2019年一季度重回高速增长态势。

    2019年一季度银行业绩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低基数效应。去年一季度是金融监管最严的阶段,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处于历史高位,各类表外业务受限,而今年一季度金融监管边际规范宽松、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经济出现"小暖春",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二是量价齐升带来净利息收入同比较快增长。其中,大行与农商行主要由规模驱动,股份行与城商行主要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环境下的息差较大幅度改善。三是非息收入同比增速走高。中间业务收入方面,一季度,受信用卡和三方支付业务拉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其他非利息收入方面,受益于资金市场利率走低,债券出售实现高价差收入、金融投资公允价值上升以及大行的非银子公司业务出现回暖。此外,今年起,上市银行全面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会计科目的调整对投资收益造成影响,净非息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四是去年以来不良加速确认,历史包袱减轻,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图1:商业银行、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情况

image001.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公司财报、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二)净息差修复显着,利息收入增速走高,一季度息差略回落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2.18%、2.17%,去年以来行业净息差修复显着,今年一季度虽略有回落,但总体保持在高位。

    2018年二季度以来,在宏观和货币政策转向下,市场流动性持续宽裕,市场利率下行、负债端压力进一步缓解,叠加资产端贷款定价相对具有刚性,商业银行净息差逐季提升,由一季度末的2.08%大幅提升10bp至年末的2.18%,成为助推商业银行业绩改善的重要因素。受益于息差的企稳回升以及资产的稳健扩张,上市银行2018年净利息收入增速较2017年提升3个百分点至7.3%,其中大行增速保持稳健略有下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增速转负为正,农商行大幅提升6.9个百分点至15.1%的高位。

    2019年一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整体仍处于低谷、回购交易等资金利率低位运行、存单发行利率下行,对银行负债构成利好,但年初由于考核压力,银行利用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存款中结构性存款占比上升,导致存款综合成本抬升。此外,由于去年市场利率的下行传导至贷款收益率,优质"资产荒"再现,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一季度均出现下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小幅下降叠加计息负债成本率小幅上行,行业净息差环比小幅下降1bp,与年初大致持平。

    分银行类型看,银行净息差走势出现分化,股份行改善尤为明显,大行和农商行息差触顶回落。2019年一季度末,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2.12%、2.08%、2.07%、2.70%,较去年四季度末分别变动-2bp、+16bp、+6bp、-32bp。具体来看,股份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改善主要受益于低成本的零售存款增速较高以及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带来的综合负债成本下降;大型银行净息差的收窄受制于以"两增两控"为核心的降低中小公司融资成本政策的落地以及存款定期化趋势进一步加重格局下的成本相对上行;城商行受到资产端定价承压和负债端成本下行的双重影响,净息差改善幅度相对较小;农商行则在两端不利的背景下,净息差收窄幅度最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纯A股上市银行而言,2019年一季度开始全面适用IFRS9准则,导致多数中小银行部分利息收入划分至投资收益,口径变化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下行。

    图2: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动情况

image003.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三)手续费收入增速大幅改善,非息收入贡献度明显提升

    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1%、14.9%,去年以来手续费收入持续修复并在今年一季度呈显着改善态势。虽然受金融监管以及"资管新规"落地影响,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增长依然承压,2018年理财业务收入随整体规模的萎缩大幅下滑,多家银行理财业务收入降幅高达4~6成。但随着各家银行在信用卡和三方支付业务上的持续发力,相关收入增长迅猛,成为拉动银行手续费收入的重要因子。

    从非息收入贡献度来看,受银行核心存贷业务盈利提升影响,行业营收向净利息收入靠拢,手续费净收入的营收贡献度在2018年压降至20%以下;而伴随今年一季度手续费收入的大幅提升、其他非息收入受实施IFRS9准则对投资收益的正面影响,2019年一季度行业整体非息收入的营收贡献度达37%,较去年全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其中大行和城商行改善显着。受相同因素影响,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持续下滑,2019年一季度逆转回升。考虑到IFRS9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当期损益需直接计入投资收益,银行未来的非息收入波动性或将增强。

    图3: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情况

image005.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四)货币与财政双发力,资产负债维持在较高增速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合计本外币资产分别为210、2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0%、8.69%;本外币负债分别为193、21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8%、8.35%。

    图4: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

image007.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2018年上半年,受"去杠杆"持续推进影响,部分银行同业业务持续萎缩、表外理财快速缩量,表内资产则受到信用偏好较低、信贷额度和资本金约束、存款增长放缓等因素制约,难以充分承接表外融资需求,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长缓慢。2018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多措并举,通过降准、调整普惠金融考核口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等引导银行加强信贷供给,银行资本补充进度明显加快,表外理财规模回升,叠加政策引导和信用风险下降支撑表内信用扩张,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呈现平稳增长。2018年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整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小幅回落。但伴随12月以来各项宽信用措施出台,尤其是2019年一季度政策层面暖风频吹,货币、财政政策等明显发力,逆周期调节加码,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明显提升。货币政策方面,受央行连续定向和全面降准、影子银行收缩放缓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资金宽松背景下,债券投资、同业资产环比高增,再叠加年初信贷"开门红"效应、政策对民企和小微信贷的持续倾斜,一季度广义信贷和货币双反弹,维持高位。财政政策方面,年初以来财政支出前置,地方政府债、专项债发行量同比高增,信用债领域大量资金流向类地方政府平台,对基建投资领域产生明显拉动,银行体系相关贷款维持较快增长,配合年初以来的减税降费政策,银行一般性存款实现较快增长。

    (五)主要资产科目均明显扩张,贷款投向维持低风险偏好

    总体来看,2018年以来,上市银行的主要资产科目--贷款、同业资产和债券投资同比均出现明显提升。其中,贷款增速和占比在回归信贷本源的大背景下持续提升,2019年一季度贷款同比增速和占比分别升至11%和53%;同业资产结束此前长期以来的负增长,去年三季度以来已连续3个季度正增长且增速持续提升,2019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和占比分别提升至10%和6%;债券投资同比增速也从去年一季度的负增不断提升,2019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和占比分别提升至16%和29%,是资产中增速最高的科目,其中同业存单和信用债增速提升最为明显,或与市场利率下行中公司发债替换贷款和贷款需求较弱有关,也与商业银行主要投资的利率债提前发行有关。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比增速则持续下滑至2019年一季度的-11%,成为主要下降的资产科目,这与央行不断降准后银行存放央行的准备金下降和财政支出发力导致财政存款下降有关。

    从信贷投向看,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基建和个人信贷领域,银行体系低风险偏好持续。在去年四季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社融增速不断下行,各项逆周期调节措施出台后,社融企稳回升,贷款增速不断上升,但贷款结构依然较差,短期贷款高增,票据冲量明显,且部分中小银行存在票据和结构性存款套利的现象,银行低风险偏好延续,公司真实贷款需求提升有限。2019年一季度金融数据和人民银行信贷投向报告显示,银行表内信贷主要投向房地产、基建等传统项目,零售贷款则在银行业向以信用卡、消费贷、住房按揭贷款等为代表的零售业务整体转型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韧劲。2018年下半年以来,城商行消费贷和经营贷提升均较为明显,股份行零售转型力度也较大。但考虑到去年整体社会消费规模不断下滑,尤其是汽车销量大幅走低,不排除消费贷中存在部分资金流向其他领域的可能。

    政策倾斜与支持下,小微贷款可得性加大。小微公司贷款去年不断下滑,但在多措并举支持民企和小微金融领域后,其信贷数据出现明显改善。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金融支持民企和小微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公司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7%,较去年四季度末继续提升2.9个百分点,远高于总体信贷增速,小微公司资金可得性加大,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分银行类型看,城商行资产规模增速最高,大型银行其次,股份行资产规模增速最低。贷款方面,今年以来,大型金融机构投放稳定,对公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大型银行因客户结构因素,在基建"补短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中型金融机构对公信贷面临不同程度的"资产荒",造成信贷"月初回落、月末冲高",低风险偏好推动持续向零售端转型;小型机构受小微领域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影响,投放增长较好。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方面,大型银行优势明显,或与流动性宽松环境下获得的流动性支持更多且贷款需求相对有限有关。

    图5:2018年以来各类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

image009.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六)负债结构调整企稳,存款增长亮眼,流动性管理难度降低

    整体来看,2018年以来银行负债环境有所改善,存款持续增长,结构调整企稳。2019年一季度以来,受益于信贷投放和财政发力,一般性存款增长较好,应付债券在宽松的资金市场环境下顺势增长;而同业往来负债有所收缩,在央行多次降准置换MLF叠加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下,银行主动、被动同时压缩向央行借款规模,向央行借款同比增速转为负值,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规模同比压降较多。受存款增速影响,银行业存贷比结束去年以来的持续攀升态势,较年初回落2.12个百分点至72.22%,存贷款增速喇叭口有所收敛,银行体系存贷比下降,过去两年一直困扰银行的"负债难、负债贵"问题得以阶段性缓解,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有所降低。

    图6: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比变化情况

360截图16251113103136149 0907.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存款方面,上市银行2018年以来吸存科目同比增速持续改善,2019年一季度受益于信贷投放和财政发力,存款同比增速进一步升至10%,环比增速升至6%。股份行吸存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速创2015年以来新高,存款占总负债比例进一步上升。但存款内部分化仍在,居民存款增速强劲,公司存款偏弱,且新增部分多靠结构性存款和其他存款支撑;同时定期存款增长好于活期存款,公司端表现更为明显。去年以来银行吸存压力减弱,主要是个人存款增长贡献。居民存款的强势,整体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当前居民工资性收入相对稳定,股市和消费则相对低迷,资金淤积在居民内部;同时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暴露,居民避险情绪升温,形成居民存款和银行理财等。二是去年前半年地方棚改货币化和房地产市场火爆增加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叠加今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楼市"小阳春",包括房贷等在内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不弱,居民杠杆仍在攀升,信用派生能力好于公司;三是减税降费等政策陆续出台,部分财政存款转移为居民存款。而同期,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前景不明、结构调整持续影响,公司利润、对外净出口增长乏力,上市公司盈利总体持续下滑,对公司流动性造成压力,导致公司活期存款萎缩;且顺周期行为和严监管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下降、非标大幅萎缩,过剩产能行业、民营和中小公司等融资难度总体仍偏高,信用派生能力减弱。

    同业负债方面,在去年已大幅压降同业规模的基础上,2019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同比增速实现小幅转正,但占比进一步下滑,各类银行一季度同业负债环比全线转负,银行整体去同业业务仍在进行中。其中,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国有大行一季度同业负债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上升(+6.5%),股份制仍在继续压降同业负债规模,同比增速为负(-6.5%),尤其是同业存放同比规模压降较多。同时,大行、股份行等适当增加向市场的融资,拆入资金同比增速较高,对同业负债整体增长贡献较大。此外,卖出回购规模今年一季度压降较多,但在去年四季度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下行之际,银行存在一定的加杠杆行为。

    (七)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区域和结构继续分化,中小银行承压

    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监管趋严,在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加快过剩产能和"僵尸公司"退出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通过加大不良认定、核销和处置力度,平滑利润、缓释风险、轻装上阵,不良贷款偏离度进一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总体较好。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3%、1.80%,在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连续攀升后,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开始逆转下行;同期,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3.13%、3%,去年以来呈逐季下行态势;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86.31%、192.17%,去年二季度以来持续提升。2018年,伴随不良认定趋严,不少银行将90天以上逾期贷款纳入不良,一些前期资产质量分类真实性不足的中小银行因此承压,导致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异常"反弹";同时,伴随外部环境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股市震荡承压,以民企为主体的信用债和股权质押风险开始暴露,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四季度以来,在流动性投放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刺激下,公司资金状况整体有所改善,加之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信贷投放较为谨慎,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总体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各家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和处置力度,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不良贷款率下行。此外,伴随多家银行的不良偏离度压降至100%以内,历史包袱减轻,为今年一季度的不良继续下行创造条件。基于监管强化和自身加强逆周期调节,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平滑利润、缓释风险,行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从区域和银行结构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化加剧。区域结构上,受地区经济表现差异影响,东北、华北、西南区域信用风险事件偏多,传统行业居多,银行业资产质量风险较大,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相对较好,资产质量明显优异。但以目前银行总分支三级管理体系,信贷资源区块间分配难以快速协调,容易造成"高风险地区不敢放但信贷额度不让渡,高增长地区想投放但又缺额度"的情况。银行结构上,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2%、1.71%、1.88%、4.05%,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下行,尤其是伴随邮储银行的加入,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股份行基本保持稳定;城商行不良贷款率逐季攀升,不良率较去年同期上行35bp;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同期大幅上行79bp,再次步入4%的高区间。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的下滑,主要由国有大行拉动,同时也与信贷资产加速扩张、加大不良核销等因素有关。去年以来国企和民企利润分化,对民企信贷投放较多的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较大,不良生成边际加快。

    图7:2018年以来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情况

image013.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八)资本补充加快,新型资本工具获批,资本缓解下压力犹存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整体核心一级资本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03%、11.58%、14.20%,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呈持续上升态势,各级资本充足率均高于整体监管标准,具有一定安全边际。2019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核心一级资本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5%、11.52%、14.18%,分别较年初下滑8bp、6bp、2bp,一级资本更为稀缺。

    在去杠杆、强监管环境下,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继续压缩同业资产和表外非标投放,相应增加表内信贷投放。上半年,受高风险权重资产回表等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季度以来,在监管呵护和发展需求下,银行业加快密集补充资本,商业银行整体各级资本充足率扭转年中以来的下行趋势,实现稳健提升。但在监管规范持续推进、监管标准日益提升、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债务资本置换、加大不良资产核销以及理财子公司筹建等因素影响下,201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又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面对国内商业银行潜在资本约束和资本结构失衡现状,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2018年2~3月,央行、银保监会先后发布《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对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开始探索我国永续债发行事宜。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之后,相关政策和举措渐次落地,永续债进一步打开了我国资本工具创新之路,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补充的重要渠道。2019年1月17日和5月9日,银保监会先后批准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分别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获批发行的首单此类新资本工具,意义重大。在政策推动、发展需求和多重利好下,永续债迎来发行高峰。截止今年4月底,9家银行披露永续债发行计划,预计发行的永续债规模超过5000亿元。此外,在资本潜在压力下,进入4月以来,中小银行、上市银行开启新一轮花式"补血",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轮番上场。商业银行密集补充资本金的背后,即体现了近期政策的利好支持,也旨在为下一轮的资本接续、规模扩张、稳健经营和风险处置增厚基础。

    图8:2018年以来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情况

image015.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二、2019年下半年银行业经营情况展望

    2019年二季度以来,银行业经营环境"稳中有变",流动性更趋"中性","开门红"后复杂因素增多。受资产增速放缓、贷款定价下行、负债成本上行、净息差再度承压等因素影响,下半年银行业营收增速预计有所放缓。同时,商业银行受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影响将更显着,伴随资产质量分类更趋严格,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力度加大,"以丰补歉"的监管思路将制约全年利润释放。

    信贷投放或有所放缓,资金供给主体向上迁徙。全年来看,在经济结构转型阵痛与银行体系风险偏好持续下,信贷投放或稳字当头,季节性波动将趋弱。受包商事件冲击,部分中小机构的"降杠杆"行为将约束信贷,导致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资金供给主体向上迁徙,大中型银行承担更多信贷任务,产生信贷投放的结构性差异。

    信贷投向将依然偏好低风险领域。一是居民杠杆仍有提升空间,基于资本、流动性和息差管理压力,信用卡和住房按揭贷款有望持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二是在基建投资托底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平台、PPP等融资约束将有所放宽,商业银行对该领域信贷资源配置力度有望加大;三是在国家政策导向指引下,商业银行对于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小微、民企、绿色、普惠等领域信贷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负债紧缩与贷款定价下行或导致净息差继续收窄。2018年以来的净息差持续上行主要源于一般性贷款定价相对刚性、银行端向高收益零售转型,以及货币资金市场环境相对宽松。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小幅回落,在于资产端贷款和债券收益率下行;存款中结构性存款增速较高,导致存款综合成本抬升。后续来看,负债端,由于当前结构性存款仍是银行吸存的优选手段,预计存款付息率将维持平稳或继续抬升;一季度货币市场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同业负债成本较低,后续伴随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资金市场宽松环境不再,资金价格将再度上行,银行存款端的变化对于综合负债成本的边际变化可能起决定性作用。资产端,一季度以后银行体系优质资产投放面临一定减少,高RAROC资产稀缺将造成信贷资源投放难度增加,信贷投放更多向零售领域倾斜以获取更高回报。但目前可测,消费金融、按揭贷款定价处于下行空间。此外,小微信贷可得性增加与定价下行同时发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体系资产定价形成挤压。

    多因素叠加,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后续可能承压。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同步放缓以及贸易摩擦"再起",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和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动能可能回落;二是在监管指引下,今年银行可能逐步加大对小微公司贷款的投放,不良率和不良生成率可能随之上行;三是银行不良认定将迎来更严格的标尺,"僵尸公司"或将加快出清,进一步明确债务损失分担机制,不排除给银行业造成一定信贷损失。大型公司的风险加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个别区域的风险提升、运动式加力下的风险积聚等,都值得预警关注。

    (供稿单位:民生银行)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